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_分卷阅读_57
“太尉怎么没来?快派人去请他。”
使臣匆匆来到太极殿:“群臣俱已到场,请杨大人出席入殓仪式。”
杨骏听着殿外一片嘈杂声,内心忐忑不安。这么多人闹哄哄的,万一有人想趁乱刺杀我怎么办?他对使臣的话充耳不闻,任凭使臣怎么催促,始终没有走出太极殿的意思。
“大人,时辰都快过了!”
杨骏下令:“传侍卫来!”顷刻间,数十名侍卫紧紧环绕在杨骏身旁。见此情景,杨骏心里总算踏实了许多:“恕我公务繁忙,陛下的葬礼我就不参加了。”
使臣惊诧地盯着这位色厉内荏的权臣,深深地叹了口气,拂袖而去。
杨骏最终没敢出席司马炎的葬礼。其实不光是他,另一位司马炎生前属意但未遂的托孤重臣——大司马、汝南王司马亮也没参加葬礼。这个时候,司马亮正独自坐在皇宫门外哭丧:“先帝恕罪!先帝恕罪啊!老臣只能在这里给您凭吊啦!”
侍从忍不住插嘴道:“汝南王,您不进去吗?”
司马亮瞪了他一眼:“闭嘴,你懂个屁!这要进去,万一被杨骏刺杀怎么办?”
想当初,司马炎为了降低权臣篡国的可能性,煞费苦心挑了这两个胆小如鼠又缺乏器量的人授予后事。如果依这一标准来看,司马炎绝对算找准人了。司马亮和杨骏都因为害怕被对方刺杀,一个在侍卫的簇拥中不肯迈出太极殿半步,一个在皇宫门外哭丧不敢入宫,居然全都没出席司马炎的葬礼。
宗师
司马炎总算盖棺入殓了,身后事,他两眼一闭,再与自己无关。而他临终前让司马亮辅政的那封诏书至今仍藏在杨骏府中不见天日。虽然很多人私下听说了这事,但因为诏书未曾公示天下,如今木已成舟,大家也只能默默接受由杨骏辅政的事实。
然而,议论声还是在朝野间风传开来。
“其实,汝南王司马亮本该与杨骏共同辅政。”
杨骏怀疑是华廙泄密,遂将华廙罢黜,让中书令何劭升任中书监,取代了华廙的位置。
早先,司马亮都打算去豫州许昌任职了,司马炎突然驾崩,导致他离京耽搁。司马炎的葬礼结束后,他依然没去许昌,不是因为他贪恋京都的权势,而是他左右徘徊,根本就想不明白该怎么办才好。走吧?他怕会引起杨骏的怀疑。不走吧?他又怕面对杨骏。
司马亮这么黑不提白不提地滞留京都,让杨骏相当难受。杨骏把司马亮列为头号政敌,自然不是惧怕司马亮的才略,因为谁都知道,司马亮根本没有才略,他怕的是司马亮在宗室中的“宗师”地位,更何况,按照司马炎临终前的意思,司马亮和自己一块辅政也是理所应当,这尤其让杨骏心里发虚。杨骏很担心司马亮振臂一呼,号召宗室成员和重臣联手推翻自己。
真想杀了司马亮!但这毕竟只是个无法实施的构想,因为当时群臣大多希望司马亮能接过权柄。在这样的舆论中,杨骏没法对司马亮下手。
同样地,司马亮也很害怕杨骏,他虽然留在京都,却从不敢上朝。
“怎么办?怎么办?恐怕身家性命要保不住了……”司马亮惶惶不可终日。一天,他找同僚何勖商议对策。
“何卿,杨骏一直憋着要害我,您能不能帮我想个辙。”
何勖听了,气不打一处来:“您官拜大司马,要兵有兵,要权有权,又身为皇室宗师,人心所向,天下谁都希望让您辅政。照我说,您该主动讨伐杨骏,怎么反而怕他?真是莫名其妙!”
司马亮连连摆手:“这……恐怕非我力所能及啊!”
“那在下也没辙了,您自己看着办吧!”
司马亮拜别何勖,心里仍然没主意。他的幕僚见状,劝道:“大人,恕我多言。您率本部营兵突袭杨骏府邸,只需一声号令,朝廷重臣都会响应,没道理躲在家里战战兢兢的!”
“不妥!不妥!你快别再说这种话了。”
俄顷,司马亮一拍额头:“有了!我有主意了!”
“您终于想明白啦?”
“嗯!想明白了。明天,我们就率本部营兵出京!”
“您是想去调动许昌军团反攻杨骏?”
“不!我们先出城,就驻扎在城外。”
“然后呢?”
然后?没然后了。司马亮可想不了那么远:“先看看再说。反正城外比城里安全。”
幕僚满脸惊愕,呆呆地望着司马亮,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几天后,司马亮带着大司马府的营兵畏畏缩缩出了京城,正像他说的那样,他没有去许昌,而是驻扎在洛阳城外。堂堂宗室长辈,又是众望所归,却变成了一股立场和目的均不明确的游离势力。
这算什么事?朝臣无不失望透顶,而杨骏也恰好抓住了司马亮的把柄。
“司马亮私自驻军城外,必是图谋不轨!”他当即奏请朝廷下诏书讨伐司马亮。不过,委派谁执行这项命令让杨骏相当为难。群臣一个个推三阻四,甚至包括杨骏自己的亲信都不愿意干这种不得人心的事。最后,杨骏决定让司空石鉴(山涛的好友,杜预的政敌)和中护军张劭(杨骏的外甥)来执行。这几个月,石鉴和张劭一直率军驻扎在洛阳城外,守护着司马炎的陵墓——峻阳陵。杨骏认为,二人既不在京城,自然较少了解眼下的局面。
翌日,诏书发到了峻阳陵:“汝南王司马亮未经朝廷的许可,擅自率军驻扎洛阳城外,意图谋反。诏命司空石鉴、中护军张劭率本部营兵讨伐!”
石鉴听罢,皱着眉头,他虽不在京城,消息却很灵通。
自己摊上这么件恶心事,要真做了,绝对会被人戳脊梁骨啊……
张劭没往这方面想,他是杨骏的外甥,当然全心全意为杨骏出力。
“石大人,朝廷让咱们讨伐司马亮,赶快整军出发吧!”
石鉴慢慢悠悠地说:“不急,不急。”什么朝廷,分明是杨骏这小子想借刀杀人。
“朝廷敕命,岂有不急的道理?”
“你先容我想想。”继而,他说:“就算打仗也要知己知彼,你看这样好不好,我派几名斥候去打探一下司马亮的底细再说。”
“也好。”张劭同意。
石鉴琢磨:以司马亮的秉性,磨蹭磨蹭就该逃跑了。
果不出石鉴所料。没两天,司马亮得知朝廷要讨伐他,便连夜逃往许昌去了。而杨骏获悉司马亮离去的消息后,也不想把事闹大,稀里糊涂没再提。
天下笑柄
司马亮跑到了许昌,杨骏神清气爽,他认为再没谁能挡他的路了。
6月,朝廷下诏,正式宣布杨骏为首辅大臣,并由太尉晋升为太傅。所有朝廷诏书在司马衷那走个过场后,一律都要皇太后杨芷点头才能实施,而杨芷点不点头还是得看杨骏的意思,话说回来,其实大部分诏书也都是根据杨骏的意思写的。这年,司马衷已经三十一岁了,一个成年皇帝还要把政权拱手交给权臣,不能自理,实在可悲,但谁让他是傻子呢?
杨骏一执政就办了两件让人大跌眼镜的蠢事。
第一件事,他宣布改年号为永熙。
改元就伴随着大赦,天下罪犯都会因此被赦免。姑且不提改元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后果,还有个更严重的问题被杨骏忽略了。要知道,根据礼法规定,皇帝驾崩后必须等到第二年才能改元,杨骏犯了一个超低级的错误。
“想当年,西汉名臣杨震学富五车,号称‘关西孔子’,今天子孙不肖,居然到了这个地步,真给祖宗脸上抹黑!”
全天下人都在耻笑杨骏没文化真可怕。若非旁人提醒,他仍蒙在鼓里。
“皇帝驾崩后第二年才能改元?这么重要的事怎么没人跟我讲?”杨骏也觉得很丢脸。于是,他为挽回颜面,到了来年正月,又改元为永平。可笑的永熙年只持续了半年就结束了,事后,杨骏命令史官抹掉关于永熙年的记载。不过,这起乌龙改元事件最终还是流传下来,给杨骏本就不那么光彩的人生又重重地抹上了一笔。
杨骏办的第二件蠢事是让全天下人都晋爵一级,凡参与司马炎葬礼的官员晋爵二级,所有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全部封侯。
侯爵相当于国家干股,很多人拼了一辈子才能挣到。此言一出,群臣哗然,大家都认为杨骏疯了。
侍中石崇(跟王恺斗富者)与散骑侍郎何攀(昔日王濬幕僚)问道:“不知太傅此举究竟想达到什么目的?”
杨骏回答:“昔日魏明帝曹叡刚登基时也曾大开封赏,我这是效仿先人。”
石崇瞠目结舌:“即便当年曹叡封赏的程度也没今天这么夸张!”说实话,曹叡是皇帝,杨骏拿自己跟皇帝比本来就很不合适。
何攀劝道:“当初那些伐吴功臣流血流汗,助先帝一统天下,他们的封赏都比不上这回,您让他们心里怎么想?您开了这样的先河,后世必当效仿,那么几代之后,天下就全都是公侯了!侯爵以稀为贵,若人人皆为公侯,谁还会在乎?”不可否认,这番话说得的确在理。但同时也必须讲清楚,何攀当年帮王濬出谋划策讨平了吴国,他自己就是伐吴功臣,而杨骏大肆封赏,让大批无功之人与何攀平起平坐,恰恰是触犯了何攀的利益,他当然不爽杨骏的做法。
石崇与何攀还打算继续跟杨骏讲道理,左军将军(隶属于中护军的中层将领)傅祗实在忍不下去了,他直指问题的核心:“哪有因为先帝驾崩封赏大臣的,你是想让臣子都盼着皇帝死吗?!”这位傅祗正是昔日辅佐司马师和司马昭的魏朝名臣傅嘏的儿子。
杨骏大肆封赏无非是想卖个人情,如果他识相点,就该借着石崇、何攀、傅祗的话顺坡下,反正别人恨不到他头上。但杨骏蠢到没边儿,坚持给所有人封了侯。果然,封侯的人一多,自然也就没人珍惜爵位,那些得了便宜的人还在背后笑话杨骏。
不难想象,无论是改元还是封赏,两件事都没给他带来半点好处,反而让他成了天下笑柄。
众叛亲离
杨骏怎么都想不明白,为什么连封赏这种好事都会有人反对,而且最终也没见谁念他的情。
没两天,封赏事件中的反对者遭到杨骏打压。左军将军傅祗调任侍中,被剥夺了兵权。侍中石崇调任荆州刺史,被赶出朝廷。何攀虽然没动窝,但也处处受杨骏排挤。
石崇即将远去荆州。在众多为他送行的好友中,也有杨骏的弟弟杨济。
“石君,对不住啊……”杨济和石崇私交不错,他知道石崇一番好意反落得这样的结局,心里相当过意不去。
“没事!没事!”石崇倒也坦然。
“你说说,我大哥搞成这样,公卿会怎么想啊……”
石崇言道:“太傅要想得人心,就该与四海贤士共同执政才行啊!”他可没杨济那么纠结,心想:朝廷怕是要面临一场动荡,搅和政治不如闷声发大财。果不其然,他到荆州后便驱使手下劫掠当地商队,干起了官行匪道的勾当。后文我们还会讲到他。
此时,“三杨”中的老二杨珧已经辞官隐退,老三杨济虽也有急流勇退之意,但想到兄弟的命运毕竟绑在一起,不得不帮杨骏出谋划策。
他提议:“皇子司马遹深得先帝宠爱,又是陛下唯一的儿子,大哥可以册立司马遹为皇太子,再挑选德高望重者辅助太子参政,这肯定能得到公卿的支持。”
于是,杨骏奏请朝廷册立司马遹为皇太子,拜何劭为太子太师、王戎为太子太傅、杨济为太子太保、裴楷(裴秀堂弟)为太子少师、和峤为太子少傅、张华为太子少保。这起人事调动几乎算是杨骏执政期间唯一可圈可点的事。
在这六位东宫辅臣中,杨济是杨骏的三弟,何劭在司马炎临终前帮杨骏写过托孤诏书,二人受杨骏信任自不必多言。另外四位——王戎、裴楷、和峤、张华全都是大名士。张华是伐吴功臣,曾在司马炎时代遭太子党打压被罢黜,已经在家赋闲多年,至此,他终于被朝廷起用,重新踏入政坛。裴楷属于河东裴氏家族,是名臣裴秀的堂弟,号称“玉人”,他和杨骏是儿女亲家,但他断定杨骏成不了大器,刻意跟杨骏保持距离。
不多久,杨骏又开始排挤这些大名士,不让他们参政了。结果,东宫的实权派只剩下杨济。
杨济提醒杨骏:“起初,王佑劝先帝派出三位皇子担任外州都督(司马炎的三子司马柬出任关中都督,五子司马玮出任荆州都督,十子司马允出任扬州都督)正是为了牵制大哥你。现在王佑官任中领军,手握皇宫内禁军兵权,大哥又深居宫中,极不安全。我觉得该找个借口把他赶走。最近正好河东太守空缺,不如派他去河东吧。”
杨骏同意。
《晋书》说王佑是杨骏心腹,但这一说法明显跟王佑先前谏言司马炎要提防杨骏相违背,后世史学家普遍认为《晋书》中的记载有误,而杨骏、杨济对王佑的态度也恰恰印证了这点。
讲到这里,大概介绍一下杨骏的势力部署。虽然《晋书》中讲杨骏“多树亲党,皆领禁兵”,但这绝对是夸大其词。翻遍史书可以确知,杨骏真正的亲信不多,排除那些无关紧要的小角色,算来算去,真正值得一提的其实只有五个人。
第一个当然是他的三弟杨济,此时,杨济担任太子太保,算安插进东宫的重要势力。杨骏的外甥段广任散骑常侍,充当皇帝身边的眼线。另一个外甥李斌官任河南尹(京畿郡行政长官)。补充一句,李斌也是魏朝时“玉山”李丰的侄子。再有就是两个禁军将领——中护军张劭和左军将军刘豫,二人都隶属中护军,手握皇宫外围禁军兵权。
杨骏赶走王佑后并没再任命新的中领军,显然,他那些资历浅薄的亲信没法镇住皇宫内中层禁军将领。也就是说,他只是把皇宫内禁军打散,却还是不能完全控制。
总而言之,表面上位高权重的杨骏根本hold(把握)不住这么大的盘子。
孙楚(曾在王济葬礼上学驴叫的名士)劝杨骏道:“您以外戚的身份位居辅政重任,应当秉承公正、诚信、谦逊。时下众多藩王手握兵权占据各大州郡,宗室强盛,您硬是不让他们参政,我担心祸患不远了。”
杨济也劝大哥把司马亮请回来一起辅政。他是个聪明人,按他的算计,大哥无德无才,若这么搞下去早晚是条死路。如果大哥能跟司马亮共同辅政,朝廷格局则会瞬间发生改变。要么是杨家与宗室联手,平衡其他朝廷公卿;要么是朝廷公卿分成两派,一半支持杨家,一半支持宗室。总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全天下都跟杨家作对。
然而,杨骏一概不听。
杨济郁闷地来到好友傅咸(傅祗同族)府中。几杯酒下肚,他忍不住跟傅咸抱怨道:“糟心透了!真想像我二哥杨珧那样隐退,不问政事……”
“又是因为你大哥的事发愁?”
“还能有什么事?大哥如果屈身退让,请司马亮入朝参政,杨家之难尚可幸免,否则,就等着灭族吧!”
“唉!你大哥的确应该与司马亮联手辅政。再说,外戚与宗室本来就该彼此仰仗、相互援助,所谓唇亡齿寒哪!”
“这道理就是没法跟我大哥讲明白。”
“你先别愁,明天我去劝劝太傅。”
傅咸第二天果然去劝杨骏。
杨骏非但不听,反而开始变着法儿排挤傅咸。最后,他连杨济都爱搭不理了。
潜伏的杀手
杨骏办了无数蠢事,唯一尚算得人心的就是册立司马遹为皇太子,不过,凡事都不可能讨好所有人,册立太子也不例外,这不可避免地得罪到一个人——皇后贾南风。
使臣匆匆来到太极殿:“群臣俱已到场,请杨大人出席入殓仪式。”
杨骏听着殿外一片嘈杂声,内心忐忑不安。这么多人闹哄哄的,万一有人想趁乱刺杀我怎么办?他对使臣的话充耳不闻,任凭使臣怎么催促,始终没有走出太极殿的意思。
“大人,时辰都快过了!”
杨骏下令:“传侍卫来!”顷刻间,数十名侍卫紧紧环绕在杨骏身旁。见此情景,杨骏心里总算踏实了许多:“恕我公务繁忙,陛下的葬礼我就不参加了。”
使臣惊诧地盯着这位色厉内荏的权臣,深深地叹了口气,拂袖而去。
杨骏最终没敢出席司马炎的葬礼。其实不光是他,另一位司马炎生前属意但未遂的托孤重臣——大司马、汝南王司马亮也没参加葬礼。这个时候,司马亮正独自坐在皇宫门外哭丧:“先帝恕罪!先帝恕罪啊!老臣只能在这里给您凭吊啦!”
侍从忍不住插嘴道:“汝南王,您不进去吗?”
司马亮瞪了他一眼:“闭嘴,你懂个屁!这要进去,万一被杨骏刺杀怎么办?”
想当初,司马炎为了降低权臣篡国的可能性,煞费苦心挑了这两个胆小如鼠又缺乏器量的人授予后事。如果依这一标准来看,司马炎绝对算找准人了。司马亮和杨骏都因为害怕被对方刺杀,一个在侍卫的簇拥中不肯迈出太极殿半步,一个在皇宫门外哭丧不敢入宫,居然全都没出席司马炎的葬礼。
宗师
司马炎总算盖棺入殓了,身后事,他两眼一闭,再与自己无关。而他临终前让司马亮辅政的那封诏书至今仍藏在杨骏府中不见天日。虽然很多人私下听说了这事,但因为诏书未曾公示天下,如今木已成舟,大家也只能默默接受由杨骏辅政的事实。
然而,议论声还是在朝野间风传开来。
“其实,汝南王司马亮本该与杨骏共同辅政。”
杨骏怀疑是华廙泄密,遂将华廙罢黜,让中书令何劭升任中书监,取代了华廙的位置。
早先,司马亮都打算去豫州许昌任职了,司马炎突然驾崩,导致他离京耽搁。司马炎的葬礼结束后,他依然没去许昌,不是因为他贪恋京都的权势,而是他左右徘徊,根本就想不明白该怎么办才好。走吧?他怕会引起杨骏的怀疑。不走吧?他又怕面对杨骏。
司马亮这么黑不提白不提地滞留京都,让杨骏相当难受。杨骏把司马亮列为头号政敌,自然不是惧怕司马亮的才略,因为谁都知道,司马亮根本没有才略,他怕的是司马亮在宗室中的“宗师”地位,更何况,按照司马炎临终前的意思,司马亮和自己一块辅政也是理所应当,这尤其让杨骏心里发虚。杨骏很担心司马亮振臂一呼,号召宗室成员和重臣联手推翻自己。
真想杀了司马亮!但这毕竟只是个无法实施的构想,因为当时群臣大多希望司马亮能接过权柄。在这样的舆论中,杨骏没法对司马亮下手。
同样地,司马亮也很害怕杨骏,他虽然留在京都,却从不敢上朝。
“怎么办?怎么办?恐怕身家性命要保不住了……”司马亮惶惶不可终日。一天,他找同僚何勖商议对策。
“何卿,杨骏一直憋着要害我,您能不能帮我想个辙。”
何勖听了,气不打一处来:“您官拜大司马,要兵有兵,要权有权,又身为皇室宗师,人心所向,天下谁都希望让您辅政。照我说,您该主动讨伐杨骏,怎么反而怕他?真是莫名其妙!”
司马亮连连摆手:“这……恐怕非我力所能及啊!”
“那在下也没辙了,您自己看着办吧!”
司马亮拜别何勖,心里仍然没主意。他的幕僚见状,劝道:“大人,恕我多言。您率本部营兵突袭杨骏府邸,只需一声号令,朝廷重臣都会响应,没道理躲在家里战战兢兢的!”
“不妥!不妥!你快别再说这种话了。”
俄顷,司马亮一拍额头:“有了!我有主意了!”
“您终于想明白啦?”
“嗯!想明白了。明天,我们就率本部营兵出京!”
“您是想去调动许昌军团反攻杨骏?”
“不!我们先出城,就驻扎在城外。”
“然后呢?”
然后?没然后了。司马亮可想不了那么远:“先看看再说。反正城外比城里安全。”
幕僚满脸惊愕,呆呆地望着司马亮,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几天后,司马亮带着大司马府的营兵畏畏缩缩出了京城,正像他说的那样,他没有去许昌,而是驻扎在洛阳城外。堂堂宗室长辈,又是众望所归,却变成了一股立场和目的均不明确的游离势力。
这算什么事?朝臣无不失望透顶,而杨骏也恰好抓住了司马亮的把柄。
“司马亮私自驻军城外,必是图谋不轨!”他当即奏请朝廷下诏书讨伐司马亮。不过,委派谁执行这项命令让杨骏相当为难。群臣一个个推三阻四,甚至包括杨骏自己的亲信都不愿意干这种不得人心的事。最后,杨骏决定让司空石鉴(山涛的好友,杜预的政敌)和中护军张劭(杨骏的外甥)来执行。这几个月,石鉴和张劭一直率军驻扎在洛阳城外,守护着司马炎的陵墓——峻阳陵。杨骏认为,二人既不在京城,自然较少了解眼下的局面。
翌日,诏书发到了峻阳陵:“汝南王司马亮未经朝廷的许可,擅自率军驻扎洛阳城外,意图谋反。诏命司空石鉴、中护军张劭率本部营兵讨伐!”
石鉴听罢,皱着眉头,他虽不在京城,消息却很灵通。
自己摊上这么件恶心事,要真做了,绝对会被人戳脊梁骨啊……
张劭没往这方面想,他是杨骏的外甥,当然全心全意为杨骏出力。
“石大人,朝廷让咱们讨伐司马亮,赶快整军出发吧!”
石鉴慢慢悠悠地说:“不急,不急。”什么朝廷,分明是杨骏这小子想借刀杀人。
“朝廷敕命,岂有不急的道理?”
“你先容我想想。”继而,他说:“就算打仗也要知己知彼,你看这样好不好,我派几名斥候去打探一下司马亮的底细再说。”
“也好。”张劭同意。
石鉴琢磨:以司马亮的秉性,磨蹭磨蹭就该逃跑了。
果不出石鉴所料。没两天,司马亮得知朝廷要讨伐他,便连夜逃往许昌去了。而杨骏获悉司马亮离去的消息后,也不想把事闹大,稀里糊涂没再提。
天下笑柄
司马亮跑到了许昌,杨骏神清气爽,他认为再没谁能挡他的路了。
6月,朝廷下诏,正式宣布杨骏为首辅大臣,并由太尉晋升为太傅。所有朝廷诏书在司马衷那走个过场后,一律都要皇太后杨芷点头才能实施,而杨芷点不点头还是得看杨骏的意思,话说回来,其实大部分诏书也都是根据杨骏的意思写的。这年,司马衷已经三十一岁了,一个成年皇帝还要把政权拱手交给权臣,不能自理,实在可悲,但谁让他是傻子呢?
杨骏一执政就办了两件让人大跌眼镜的蠢事。
第一件事,他宣布改年号为永熙。
改元就伴随着大赦,天下罪犯都会因此被赦免。姑且不提改元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后果,还有个更严重的问题被杨骏忽略了。要知道,根据礼法规定,皇帝驾崩后必须等到第二年才能改元,杨骏犯了一个超低级的错误。
“想当年,西汉名臣杨震学富五车,号称‘关西孔子’,今天子孙不肖,居然到了这个地步,真给祖宗脸上抹黑!”
全天下人都在耻笑杨骏没文化真可怕。若非旁人提醒,他仍蒙在鼓里。
“皇帝驾崩后第二年才能改元?这么重要的事怎么没人跟我讲?”杨骏也觉得很丢脸。于是,他为挽回颜面,到了来年正月,又改元为永平。可笑的永熙年只持续了半年就结束了,事后,杨骏命令史官抹掉关于永熙年的记载。不过,这起乌龙改元事件最终还是流传下来,给杨骏本就不那么光彩的人生又重重地抹上了一笔。
杨骏办的第二件蠢事是让全天下人都晋爵一级,凡参与司马炎葬礼的官员晋爵二级,所有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全部封侯。
侯爵相当于国家干股,很多人拼了一辈子才能挣到。此言一出,群臣哗然,大家都认为杨骏疯了。
侍中石崇(跟王恺斗富者)与散骑侍郎何攀(昔日王濬幕僚)问道:“不知太傅此举究竟想达到什么目的?”
杨骏回答:“昔日魏明帝曹叡刚登基时也曾大开封赏,我这是效仿先人。”
石崇瞠目结舌:“即便当年曹叡封赏的程度也没今天这么夸张!”说实话,曹叡是皇帝,杨骏拿自己跟皇帝比本来就很不合适。
何攀劝道:“当初那些伐吴功臣流血流汗,助先帝一统天下,他们的封赏都比不上这回,您让他们心里怎么想?您开了这样的先河,后世必当效仿,那么几代之后,天下就全都是公侯了!侯爵以稀为贵,若人人皆为公侯,谁还会在乎?”不可否认,这番话说得的确在理。但同时也必须讲清楚,何攀当年帮王濬出谋划策讨平了吴国,他自己就是伐吴功臣,而杨骏大肆封赏,让大批无功之人与何攀平起平坐,恰恰是触犯了何攀的利益,他当然不爽杨骏的做法。
石崇与何攀还打算继续跟杨骏讲道理,左军将军(隶属于中护军的中层将领)傅祗实在忍不下去了,他直指问题的核心:“哪有因为先帝驾崩封赏大臣的,你是想让臣子都盼着皇帝死吗?!”这位傅祗正是昔日辅佐司马师和司马昭的魏朝名臣傅嘏的儿子。
杨骏大肆封赏无非是想卖个人情,如果他识相点,就该借着石崇、何攀、傅祗的话顺坡下,反正别人恨不到他头上。但杨骏蠢到没边儿,坚持给所有人封了侯。果然,封侯的人一多,自然也就没人珍惜爵位,那些得了便宜的人还在背后笑话杨骏。
不难想象,无论是改元还是封赏,两件事都没给他带来半点好处,反而让他成了天下笑柄。
众叛亲离
杨骏怎么都想不明白,为什么连封赏这种好事都会有人反对,而且最终也没见谁念他的情。
没两天,封赏事件中的反对者遭到杨骏打压。左军将军傅祗调任侍中,被剥夺了兵权。侍中石崇调任荆州刺史,被赶出朝廷。何攀虽然没动窝,但也处处受杨骏排挤。
石崇即将远去荆州。在众多为他送行的好友中,也有杨骏的弟弟杨济。
“石君,对不住啊……”杨济和石崇私交不错,他知道石崇一番好意反落得这样的结局,心里相当过意不去。
“没事!没事!”石崇倒也坦然。
“你说说,我大哥搞成这样,公卿会怎么想啊……”
石崇言道:“太傅要想得人心,就该与四海贤士共同执政才行啊!”他可没杨济那么纠结,心想:朝廷怕是要面临一场动荡,搅和政治不如闷声发大财。果不其然,他到荆州后便驱使手下劫掠当地商队,干起了官行匪道的勾当。后文我们还会讲到他。
此时,“三杨”中的老二杨珧已经辞官隐退,老三杨济虽也有急流勇退之意,但想到兄弟的命运毕竟绑在一起,不得不帮杨骏出谋划策。
他提议:“皇子司马遹深得先帝宠爱,又是陛下唯一的儿子,大哥可以册立司马遹为皇太子,再挑选德高望重者辅助太子参政,这肯定能得到公卿的支持。”
于是,杨骏奏请朝廷册立司马遹为皇太子,拜何劭为太子太师、王戎为太子太傅、杨济为太子太保、裴楷(裴秀堂弟)为太子少师、和峤为太子少傅、张华为太子少保。这起人事调动几乎算是杨骏执政期间唯一可圈可点的事。
在这六位东宫辅臣中,杨济是杨骏的三弟,何劭在司马炎临终前帮杨骏写过托孤诏书,二人受杨骏信任自不必多言。另外四位——王戎、裴楷、和峤、张华全都是大名士。张华是伐吴功臣,曾在司马炎时代遭太子党打压被罢黜,已经在家赋闲多年,至此,他终于被朝廷起用,重新踏入政坛。裴楷属于河东裴氏家族,是名臣裴秀的堂弟,号称“玉人”,他和杨骏是儿女亲家,但他断定杨骏成不了大器,刻意跟杨骏保持距离。
不多久,杨骏又开始排挤这些大名士,不让他们参政了。结果,东宫的实权派只剩下杨济。
杨济提醒杨骏:“起初,王佑劝先帝派出三位皇子担任外州都督(司马炎的三子司马柬出任关中都督,五子司马玮出任荆州都督,十子司马允出任扬州都督)正是为了牵制大哥你。现在王佑官任中领军,手握皇宫内禁军兵权,大哥又深居宫中,极不安全。我觉得该找个借口把他赶走。最近正好河东太守空缺,不如派他去河东吧。”
杨骏同意。
《晋书》说王佑是杨骏心腹,但这一说法明显跟王佑先前谏言司马炎要提防杨骏相违背,后世史学家普遍认为《晋书》中的记载有误,而杨骏、杨济对王佑的态度也恰恰印证了这点。
讲到这里,大概介绍一下杨骏的势力部署。虽然《晋书》中讲杨骏“多树亲党,皆领禁兵”,但这绝对是夸大其词。翻遍史书可以确知,杨骏真正的亲信不多,排除那些无关紧要的小角色,算来算去,真正值得一提的其实只有五个人。
第一个当然是他的三弟杨济,此时,杨济担任太子太保,算安插进东宫的重要势力。杨骏的外甥段广任散骑常侍,充当皇帝身边的眼线。另一个外甥李斌官任河南尹(京畿郡行政长官)。补充一句,李斌也是魏朝时“玉山”李丰的侄子。再有就是两个禁军将领——中护军张劭和左军将军刘豫,二人都隶属中护军,手握皇宫外围禁军兵权。
杨骏赶走王佑后并没再任命新的中领军,显然,他那些资历浅薄的亲信没法镇住皇宫内中层禁军将领。也就是说,他只是把皇宫内禁军打散,却还是不能完全控制。
总而言之,表面上位高权重的杨骏根本hold(把握)不住这么大的盘子。
孙楚(曾在王济葬礼上学驴叫的名士)劝杨骏道:“您以外戚的身份位居辅政重任,应当秉承公正、诚信、谦逊。时下众多藩王手握兵权占据各大州郡,宗室强盛,您硬是不让他们参政,我担心祸患不远了。”
杨济也劝大哥把司马亮请回来一起辅政。他是个聪明人,按他的算计,大哥无德无才,若这么搞下去早晚是条死路。如果大哥能跟司马亮共同辅政,朝廷格局则会瞬间发生改变。要么是杨家与宗室联手,平衡其他朝廷公卿;要么是朝廷公卿分成两派,一半支持杨家,一半支持宗室。总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全天下都跟杨家作对。
然而,杨骏一概不听。
杨济郁闷地来到好友傅咸(傅祗同族)府中。几杯酒下肚,他忍不住跟傅咸抱怨道:“糟心透了!真想像我二哥杨珧那样隐退,不问政事……”
“又是因为你大哥的事发愁?”
“还能有什么事?大哥如果屈身退让,请司马亮入朝参政,杨家之难尚可幸免,否则,就等着灭族吧!”
“唉!你大哥的确应该与司马亮联手辅政。再说,外戚与宗室本来就该彼此仰仗、相互援助,所谓唇亡齿寒哪!”
“这道理就是没法跟我大哥讲明白。”
“你先别愁,明天我去劝劝太傅。”
傅咸第二天果然去劝杨骏。
杨骏非但不听,反而开始变着法儿排挤傅咸。最后,他连杨济都爱搭不理了。
潜伏的杀手
杨骏办了无数蠢事,唯一尚算得人心的就是册立司马遹为皇太子,不过,凡事都不可能讨好所有人,册立太子也不例外,这不可避免地得罪到一个人——皇后贾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