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代嫁_分卷阅读_152
“如今京里听说都在相看……”回话的善清有些心惊胆战。皇帝这口风才透出去,京里有十三四岁女孩儿的人家就闻风而动,但大部分都是在给自家女儿侄女孙女儿寻亲事,这不是明摆着看不上敬亲王吗?
当然,也有是想着把女儿送来做敬亲王妃的,毕竟再被皇帝忌惮,这也是一个亲王爵呢。先太子的骨肉,皇帝就算为了脸面上好看,至少也会保一个三代不降袭,那女儿进门就是亲王妃,将来生了嫡长子是亲王,其余嫡子还能得郡王位呢。这等一门荣华富贵,普通人家还真是拍马都赶不上。
袁太后嘴角微微一撇,没什么表示。其实善清不说她也知道,因为就这几日,已经有人托人往宁寿宫这里传话,想要带女孩儿来请安了。
说什么请安,不过就是冲着这个王妃之位,让她相看罢了。可这些人多半只是些小官儿或没落的有爵人家,一心想的是怎么沾敬亲王的光,这样的人,她岂能看得上?还有些人家倒算得上官高爵显,可愿意拿出来的又是家里不怎么出色的女孩子,甚至有些人家只愿意出个庶女,求一个亲王侧妃之位,两边都不得罪也就罢了。
至于那些高门嫡女,这会儿都在相看亲事了,她略略向几家透出点话去,回的就都是:家里长辈已经给定了亲事,只是年纪小,未曾对外公开之类的话。真是可笑,难道她的珏儿还配不上这些人不成?
“知道了。”待善清说完,袁太后便摆摆手,“成亲是结两家之好,强扭的瓜不甜,他们既不愿意,我又何必强求?到时女孩儿嫁进来不情不愿的,不是把两个孩子都坑了?”哼,等她所策划之事成了,且看这些人该如何后悔!
善清没想到袁太后如此好说话,不由得有些诧异。袁太后其实并不是个十分苛求之人,在宁寿宫当差的宫人内侍都觉得这是个公道的主子,虽说不上十分宽和,却也并不很难伺候。只是,若事涉敬亲王,袁太后就不那么讲理了,今儿这事她竟不发怒,着实出人意料。
不过善清自不会多问。这样事,纵然袁太后不发怒,心里也不会痛快,她还是少说两句,赶紧退出去的好。只是才出殿外,就见一个熟悉的嬷嬷自外头进来,悄没声地进了殿内。
善清看见这个不起眼的嬷嬷,脖子后头就不由得一阵泛凉,正打算装没看见做自己的事去,就见一个小宫人急匆匆地进来,连忙拦了一下:“做什么慌慌张张的?”这时候要是一头撞进殿里去,打扰了袁太后,这小宫人怕不得挨一顿板子呢。
“姐姐——”小宫人没头苍蝇似的,正不知找谁,看见善清忙露出一脸笑容,“外头刚刚送了消息进来,说东南那边建的海港出了事儿,塌了好大一片,还砸到了人呢。”
“什么?”善清吃了一惊,“说清楚些,究竟是怎么个情形?”
但小宫人只是来传个简单消息的。这事儿其实也是刚刚从江浙那边送进京的,皇帝拿到手的消息还是热乎的呢,能这么快就送到后宫来已经不错了,至于具体如何倒塌,何处倒塌,伤亡如何,这小宫人自不可能知道得多么详细,只不过晓得工地上倒塌了一片,据说是有人以次充好,以至于基础不牢,海水几次潮汛冲刷便出了事。也幸好还只是地基一类,所以虽然有人被砸在底下,倒还没出人命。
“这,这可真是——多事之秋……”善清喃喃地道。西北那边军情正紧呢,东南沿海又出了这样的事故,前朝那边怕不是要焦头烂额了?
不出善清所料,第二日早朝,皇帝就沉着脸把江浙送来的消息摔了下去:“以次充好,嗯?这样的利国利民之事,竟也有蛀虫敢在其中谋利?”
底下众人无声。其实,建海港这样的大工程,要是没人中饱私囊,那才奇怪呢。别说什么利国利民之大事,就是从前赈灾那样的大事,说起来是人命关天,不照样有人在其中谋利吗?
“彻查!”皇帝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
便有相关官员忙答道:“既如此,皇上当派钦差前往——”
“不必如此麻烦。”皇帝冷冷地道,“钦差在京城之中,如何知晓江浙之事?朕已经授意于沈文与梅若坚,着他们二人查证,若查不出个究竟来,唯他们是问!”
顿时一众官员们面面相觑。皇帝这话说得听起来似在发狠,说什么查不出来就问罪,可实际上却是把生杀大权都交给了沈梅二人,到时候不是他们说谁有罪谁就有罪了吗?
“皇上,这,这可不合规矩——”刑部尚书到底还是站了出来,“原本兴建海港之事,沈将军与梅县令亦有参与……”要真说起来,这两人也在嫌疑之列呢,怎么能让两个嫌疑人去查案?就算皇帝信任这两人,也不能做得如此明显吧,视朝廷法度如何物呢?
皇帝冷冷地看了他一会儿,才淡淡地道:“既如此,究竟派谁去,众卿还是快些拟定人选,兹事体大,断不能轻忽!”
有皇帝这一句话,百官就争翻了天。如此大的案子,想去的人多着呢。有些是想去捞政绩的,有些则想借机清除政敌。别说他们了,皇帝原要让沈梅二人主管此事,不就是想趁机把江浙一带再清一清吗?算一算,袁家也快要出孝了呢,不趁这机会把从前残留的袁党清除了,难道等袁家再有人出仕,重新将他们集结起来利用吗?
京城这边吵得不可开交,江浙那边却又连续有消息送了过来——就算钦差一时去不了,当地官员也要有个交待的,查出来的那些事涉以次充好的人里头,果然有袁氏旧党!
梅太太就是在这种时候带着梅若婳和沈云婷递牌子进后宫给皇后请安的。当然,她不是单来请安的,还有梅若坚在江浙的一些消息,要请皇后转呈皇帝的。有的时候,就是那些直呈皇帝面前的密折都没有这种方式保密得好。
梅若婳低着头坐在梅太太身后,漠然地听着梅太太与梅皇后说话。若不是因为有梅若坚的密折,恐怕今日梅大儒也不许她出门,更不许她进宫了。
“听说婳姐儿的亲事有眉目了?”梅皇后看起来脸色有些苍白,精神也不怎么健旺的样子,据说也正是因此,皇次子接进交泰殿的事儿又拖延了。
“其实也还没有定下……”梅太太就等着梅皇后提这事儿呢。果然不出所料,梅大儒真要在他岭南的那些学生里挑一个,这让梅太太如何舍得?今儿巴巴地进宫,就指望着梅皇后能说句话呢。
“倒不为别的,就是如今明哥儿是要留在京城的。他是长子,我和老爷自然都是跟着他住。如此一来,婳儿这……实在离得太远,万一有什么事,怕是我和老爷都不能知道……”
说到这个,梅太太也有点埋怨梅大儒,沈家都说不计较了,他怎么就这么死心眼?虽然沈家的意思也是让梅若婳嫁得远些,但也用不着远到岭南去吧?
“七叔挑中的人,定然是可靠的。”梅皇后淡淡地道,并不接梅太太的话,“再说,明年就是春闱,到时中了进士,要留在京城也不难。”
梅太太不禁大为失望,却也不敢反驳,正顺着梅皇后的话点头,就见有宫人进来回话,说是梅贤妃带着皇次子来请安了。
“我这里病着,若是过了病气给孩子可怎么好。”梅皇后并不领这情,“她总是不听。这要孝顺也不在这上头,耀哥儿平平安安的,就是孝顺了。”
梅太太忙笑道:“皇后娘娘自是心疼小殿下的,小殿下也孝顺,这才是母慈子孝呢,传到外头去,不知羡煞多少人。”
梅皇后弯了弯唇角,梅贤妃那里已经抱着孩子进来了,闻言便轻笑道:“可不是七婶说的这话了。如今耀哥儿这一日不见姐姐,就闹着要来呢。”说着便把耀哥儿往梅皇后面前送。
耀哥儿见了梅皇后果然也是十分亲近的样子,伸着小胳臂就要往梅皇后身上扑,梅皇后脸上也露了些笑容,却并不肯抱他,只说自己身子不好,怕过了病气,连声叫宫人给他拿点心来,哄着他在殿内地下玩。
梅贤妃见梅皇后这样,不免有些自己没趣,勉强笑道:“姐姐也是仔细得太过了……”
梅皇后淡淡道:“这般小的孩子,自是要仔细的。在你宫里的时候养得好好的,略有个风吹草动就忙着请御医调养,到了我这里若是过了病气,如何是好?”
梅贤妃脸上的笑容就有点挂不住了。这殿内还有梅太太一家三口呢,梅皇后便这样语出讽刺,着实也太不给她留面子了。梅皇后虽是六宫之主,可那太子之位不还是要靠她的儿子去争吗?
梅若婳在旁边看着,这时便轻言细语地道:“皇后娘娘真是疼爱小殿下。不如,臣女陪小殿下到外头去玩耍?今日天气这般好,小殿下去园子里活动活动也好。”
梅皇后淡淡点头:“这也好。别把耀哥儿圈在这殿里,他也憋闷得慌。叫人好生跟着,若一会儿日头毒了,便赶紧回来,莫晒着了。”
梅贤妃自觉有些丢了面子,但这会儿离开又有些不情愿。这些日子她屡次提出要把皇次子送过来,皇后却总是有借口推搪。
从前都是皇后要人,她不愿给;如今她情愿了,皇后倒拿起了架子来。梅贤妃心里颇为恼火,却并不敢表现出来。皇帝已经提出近期要立太子,还特地来她宫里,话里话外都暗示她要对皇后恭敬顺从些,毕竟立太子还要听皇后的意思云云。
梅贤妃倒并不是怕自己的儿子当不上太子,毕竟皇次子有梅氏血脉,若是梅皇后不选她,难道去选许瑶的儿子不成?
可是皇帝特地来她宫里说这番话,却表示了皇帝对梅皇后的看重,亦是对她从前总找借口推搪的不满,便让梅贤妃不得不重视了。与其说立太子要听皇后的意思,倒不如说是要听皇帝的意思,若是皇帝觉得她对皇后不敬,那即使耀哥儿被立为太子,梅贤妃也不会有什么好处的。
只是她这里要对梅皇后低头,梅皇后却不肯接了。梅贤妃如今在后宫之中,虽说只是四妃之末,却因耀哥儿之故,其地位隐隐可与皇后比肩。几年下来,人本来心高,更养得傲气起来,此时再说要低头,这头却是有些低不下去了。
这会儿见皇后说了这话,便起身道:“既这样,我带耀哥儿去园子里走走。”这刚刚来了交泰殿,也不能说走就走,否则传到皇帝那里,不免又是一条罪过。如今许瑶那里怕不眼睁睁瞧着想挑她的错处,皇帝说的那些话,未必就不是许瑶私下里叫人散布挑唆的。总之这时候,她可不能落人口实了。
梅若婳巴不得这机会,跟着梅贤妃出了殿外,看着皇次子在宫人乳-母簇拥之下撒欢儿,便觑个空儿贴在梅贤妃身边道:“娘娘如今可该放心了罢?”
梅贤妃正眼也不看她:“本宫有什么不放心的?”
梅若婳看她这样子,心下明镜似的。梅贤妃这是看她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果然是打算甩掉了:“自然是皇后娘娘小产,贤妃娘娘就放心了啊。”
“大胆!”梅贤妃虽然沉下了脸,声音却并没有提高,“你在胡说什么!皇后小产,宫里哪一个不伤心?本宫是皇后的妹妹,自然——”
“娘娘还说这些冠冕堂皇的话给谁听呢?”梅若婳却是不让她再说下去,直截了当地打断了梅贤妃——今日她能出来已经是万幸,哪里还有时间再跟梅贤妃打太极呢?
“娘娘的事,谁还能比我更清楚呢?如今娘娘想抛开我,可惜我们都系在同一根绳子上,哪里是这么容易就能解开的?”
“你在胡说些什么……”梅贤妃的脸色也难看了起来,“你可别犯糊涂。”梅若婳有句话倒是说对了,她知道得实在是有些多,倘若真是不管不顾地倒出来——梅若婳如今已经是破罐子,说不定就要破摔,可她却是前程正好,如何损失得起呢?正所谓细瓷不与瓦砾相碰,梅若婳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她却是不成。
“娘娘也知道,若是我真犯了糊涂……”梅若婳当然不是来犯糊涂的,她可还没打算把自己真摔成一堆碎片呢,“自然,我也是盼着娘娘日后得意的。”
梅贤妃微微松了口气:“你自来也是懂事的……”至少事到如今,也没听青鹤的事儿把承恩侯府牵扯进去,可见梅若婳也还算有分寸。
梅若婳笑了一声:“我是懂事,只可惜过不多久我怕就要离了京城,怕是也不能为娘娘再效力了。”
梅贤妃倒是巴不得梅若婳远远离开,可这会儿也不能不接这话:“是了,倒是听说你要许人家了。”
“京城之中也不是没有合适的人家,只是我父亲那人固执……”梅若婳不再遮掩,“我母亲是劝不得的,若是宫里娘娘们开口,或许我父亲还能改了主意。”
梅贤妃很想拒绝:“这婚姻大事,自来是父母之命。再说,七族叔是个有主意的,你又是他唯一的女儿,自是会给你挑个好夫婿……”
“娘娘这是不肯帮忙了?”梅若婳**地打断她。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梅贤妃还要推搪,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了!
梅贤妃咬了咬嘴唇。已经很久没有人这样**地跟她说话,还语带威胁了。只是这个时候,若是真被梅若婳掀出那些事来,纵然并无实证,怕是皇后那里也会很高兴抓住这个机会,到时候太子有了,她这个贤妃怕就没有了。
“你还想怎样?”既然如此,话不如就摊开来说,“有些事,本宫也做不得主。便是你看中了哪家的亲事,本宫可以做媒,却未必就保得能成。”不说别的,梅大儒那人素来就是个油盐难进的,若是他真拿定了主意,恐怕除非是皇帝下旨赐婚,否则……
“我只要娘娘帮我留在京城。”梅若婳淡淡地道,“虽说我如今没用了,可风水轮流转,也未必日后我就不能帮上娘娘的忙。”
梅贤妃颇有些惊讶:“留在京城?你总不会这时候还在想着……”还在想着沈云殊吧?谁都知道这不可能了,毕竟梅沈两家已经做了姻亲。
“娘娘只说帮不帮吧?”梅若婳眼看天色已经不早了,估摸着殿内梅太太已经把密折交给了皇后,也是该告退出宫的时候了,“娘娘也别小看了我,我留在京城,对娘娘未必没有好处呢。”
梅贤妃不觉得她还有什么用处,但转念一想,梅若婳这般紧盯着沈家,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咬上一口,还真未必无用:“既然这样,本宫就替你说几句话。”
第171章 做媒
虽然西北战事不佳而东南又生了事端, 但对于京城的人来说,影响都不是很大。
怕什么呢?想前几年北狄大举来袭, 西北边关的战事恨不得一日三报,京城都有些人心惶惶的意思了。结果北狄最后还不是被打得缩回了王庭,京城白慌乱了一场。
比起那年,如今不过是说北狄缩了几年, 又跑出来袭边了而已,虽然说当初大胜北狄的沈大将军已经不在边关了, 可少将军不是临危受命又赶过去了吗?那还有什么可怕的。
“这种传言……”许碧不知是该感叹京城百姓的迟钝, 还是该高兴沈家军居然有如此的威信,“那西北有消息吗?”
九炼摇摇头:“外头没有消息, 只说还在打。”
“外头?”许碧重复了一遍。有外头,那就是还有里头了。
九炼略一犹豫, 许碧立刻就看出来了:“到底有什么消息?”
九炼犹豫片刻,还是道:“宫里有消息, 说西北的战事不大好,涵翠关难以夺回, 还死了不少将士。还说……还说少将军已经过去了, 且立下军令状, 不夺回涵翠关就……”
军令状这东西可不是随便立的, 若是立了军令状却做不到, 那是要杀头的。许碧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军令状?”以沈云殊在西北的功绩,还需要立军令状这种东西吗?
九炼嗤了一声:“如今西北的统帅可是换了人了……”当初沈家父子离开西北时,为了避嫌, 并没有举荐自己麾下的将领升任主帅,而是由朝廷另行指派了新统帅。当然这也算是惯例了,毕竟若还是由沈家军中人统领西北,那沈家父子虽人在东南,手却还能往西北伸,朝廷自然是要忌惮的。
“再说,当初也是为了……”九炼隐晦地说了半句,就不再往下说了。当初是沈家与皇帝合演了一出戏,若是仍由沈家父子的心腹继任西北军大将军,那这戏还怎么能瞒得过人?
许碧皱了皱眉:“那这消息是真的了?”
九炼也有些犹豫:“是宫里传出来的……”这几日西北那边消息也不大畅通,他至今还没有收到确凿的传讯呢。
宫里传出来的……许碧沉吟一下,想到了沈云殊离开京城之时在马车里跟她说的话:“还是再等等。”
其实现在这种情况,就算沈云殊真的立了军令状,沈家在京城也无可如何。九炼便也点头道:“小的也是这么想的。不过,若真是立了军令状,那——”那位西北大将军只怕就有些让人怀疑了。
知雨在旁边瞪了他一眼,干咳一声:“大奶奶,哥儿怕是这会儿要醒了。”大奶奶已经很担心了,不能确定的消息,说了又有什么用,岂不是空自添乱么?
九炼醒悟过来,忙道:“不过少将军临去西北的时候,已经料到那边必是有些麻烦,再说,还有原先大将军的属下呢,少将军也不是孤立无援……说不定过几日就有消息来了。”
只可惜九炼说的话一向是不大准的,许碧又等了“几日”,西北的消息是没等来,却等到了梅家送来的一桩“喜讯”。
“梅姑娘定亲了?”许碧看看前来送信的梅家仆妇,客气地笑了笑,“不知定的是哪家公子?”
这仆妇许碧认得,是梅太太的陪房妈妈。梅家下仆不多,这个兰妈妈就算是内宅的管家了。因她有了点年纪,梅太太也不常用她出来跑腿,这回还是因为要到沈家来,怕那些小丫鬟们不够身份,才叫她过来的。
兰妈妈也是第一回 登沈家这样的门户,心里不免有些惴惴的,何况她也多少知道些梅若婳做下的事,答起话来就更加谨慎:“是宫里贤妃娘娘做的媒——我家老爷本是替姑娘挑了岭南一户故交人家的公子,只是贤妃娘娘不晓得,只以为我家姑娘亲事未定——宁远伯家的夫人进宫给太后娘娘请安,跟贤妃娘娘说起家里的大公子,也是个爱读书的,年纪上又正相合,贤妃娘娘就做了媒……”
许碧想了好一会儿,都没想起这个“宁远伯”是哪根葱来,只得对兰妈妈笑了笑:“原来是贤妃娘娘做的媒,这倒是一桩大喜事了。”
兰妈妈看许碧和颜悦色的,心里稍稍放松了些,暗想果然有贤妃娘娘出面,沈家大奶奶总还要顾忌些的。她一放松,说话也流畅了好些:“宁远伯家里也是清贵人家,我们老爷和太太不图别的,就图宁远伯家的公子爱读书,跟我们姑娘合得来。”
这也都是梅太太特地叮嘱她要说的,为的就是向沈家表示,并不是看中了高门勋第,也不是要参与什么朝堂风云,不过就是看中了人家公子知书达礼罢了。
其实梅太太最初对这桩亲事是不大满意的。宁远伯——也难怪许碧一时没想起来——就算京城里头的官儿问上一圈,怕也有好些人不晓得这是哪一家。
本朝立朝未久,只传过四代帝王而已,宁远伯也算是开国不久便得勋的人家,但后代子弟未有出色者,其爵位逐代以降,到了这一代宁远伯已是最后一位,所生的儿子已经无爵可承了。也就是说,梅贤妃给梅若婳说媒的这位,只能称做宁远伯大公子,却不能称宁远伯世子了。
这样的人家,梅太太其实心里着实有些不大满意,还是梅贤妃与她说,宁远伯家里虽然只剩个虚衔,但家风甚好,并没普通勋贵人家那些纳妾蓄婢的乌糟事。大约也正因家里人口少,虽然爵位代代以降,家境却仍殷实。不似有些人家,外头瞧着架子撑得好,里头却还要靠媳妇的嫁妆度日。
且宁远伯这个儿子确是读了不少书的,还考了个秀才出来。虽说要跟梅家几个儿子一比就根本算不得什么,但在勋贵人家里头也是少有的了。梅贤妃且暗示,若真结了姻亲,她会向皇帝进言,到时一道恩旨,准宁远伯家里再袭一两代的也未必不成。
若真能如此,那梅若婳就是伯夫人了。身份诰命有了,日子也过得,宁远伯大公子又有几分才学,未必不能借此机会入仕。梅太太略一盘算,怎么说也胜过远嫁岭南——在那边寻个秀才举人,还不如选这位大公子呢。
当然,关于梅贤妃要向皇帝进言这事儿,梅太太是断不会说出来的。甚至对梅大儒她都没提,只说宁远伯家风简单,大公子爱读书云云。
当然,也有是想着把女儿送来做敬亲王妃的,毕竟再被皇帝忌惮,这也是一个亲王爵呢。先太子的骨肉,皇帝就算为了脸面上好看,至少也会保一个三代不降袭,那女儿进门就是亲王妃,将来生了嫡长子是亲王,其余嫡子还能得郡王位呢。这等一门荣华富贵,普通人家还真是拍马都赶不上。
袁太后嘴角微微一撇,没什么表示。其实善清不说她也知道,因为就这几日,已经有人托人往宁寿宫这里传话,想要带女孩儿来请安了。
说什么请安,不过就是冲着这个王妃之位,让她相看罢了。可这些人多半只是些小官儿或没落的有爵人家,一心想的是怎么沾敬亲王的光,这样的人,她岂能看得上?还有些人家倒算得上官高爵显,可愿意拿出来的又是家里不怎么出色的女孩子,甚至有些人家只愿意出个庶女,求一个亲王侧妃之位,两边都不得罪也就罢了。
至于那些高门嫡女,这会儿都在相看亲事了,她略略向几家透出点话去,回的就都是:家里长辈已经给定了亲事,只是年纪小,未曾对外公开之类的话。真是可笑,难道她的珏儿还配不上这些人不成?
“知道了。”待善清说完,袁太后便摆摆手,“成亲是结两家之好,强扭的瓜不甜,他们既不愿意,我又何必强求?到时女孩儿嫁进来不情不愿的,不是把两个孩子都坑了?”哼,等她所策划之事成了,且看这些人该如何后悔!
善清没想到袁太后如此好说话,不由得有些诧异。袁太后其实并不是个十分苛求之人,在宁寿宫当差的宫人内侍都觉得这是个公道的主子,虽说不上十分宽和,却也并不很难伺候。只是,若事涉敬亲王,袁太后就不那么讲理了,今儿这事她竟不发怒,着实出人意料。
不过善清自不会多问。这样事,纵然袁太后不发怒,心里也不会痛快,她还是少说两句,赶紧退出去的好。只是才出殿外,就见一个熟悉的嬷嬷自外头进来,悄没声地进了殿内。
善清看见这个不起眼的嬷嬷,脖子后头就不由得一阵泛凉,正打算装没看见做自己的事去,就见一个小宫人急匆匆地进来,连忙拦了一下:“做什么慌慌张张的?”这时候要是一头撞进殿里去,打扰了袁太后,这小宫人怕不得挨一顿板子呢。
“姐姐——”小宫人没头苍蝇似的,正不知找谁,看见善清忙露出一脸笑容,“外头刚刚送了消息进来,说东南那边建的海港出了事儿,塌了好大一片,还砸到了人呢。”
“什么?”善清吃了一惊,“说清楚些,究竟是怎么个情形?”
但小宫人只是来传个简单消息的。这事儿其实也是刚刚从江浙那边送进京的,皇帝拿到手的消息还是热乎的呢,能这么快就送到后宫来已经不错了,至于具体如何倒塌,何处倒塌,伤亡如何,这小宫人自不可能知道得多么详细,只不过晓得工地上倒塌了一片,据说是有人以次充好,以至于基础不牢,海水几次潮汛冲刷便出了事。也幸好还只是地基一类,所以虽然有人被砸在底下,倒还没出人命。
“这,这可真是——多事之秋……”善清喃喃地道。西北那边军情正紧呢,东南沿海又出了这样的事故,前朝那边怕不是要焦头烂额了?
不出善清所料,第二日早朝,皇帝就沉着脸把江浙送来的消息摔了下去:“以次充好,嗯?这样的利国利民之事,竟也有蛀虫敢在其中谋利?”
底下众人无声。其实,建海港这样的大工程,要是没人中饱私囊,那才奇怪呢。别说什么利国利民之大事,就是从前赈灾那样的大事,说起来是人命关天,不照样有人在其中谋利吗?
“彻查!”皇帝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
便有相关官员忙答道:“既如此,皇上当派钦差前往——”
“不必如此麻烦。”皇帝冷冷地道,“钦差在京城之中,如何知晓江浙之事?朕已经授意于沈文与梅若坚,着他们二人查证,若查不出个究竟来,唯他们是问!”
顿时一众官员们面面相觑。皇帝这话说得听起来似在发狠,说什么查不出来就问罪,可实际上却是把生杀大权都交给了沈梅二人,到时候不是他们说谁有罪谁就有罪了吗?
“皇上,这,这可不合规矩——”刑部尚书到底还是站了出来,“原本兴建海港之事,沈将军与梅县令亦有参与……”要真说起来,这两人也在嫌疑之列呢,怎么能让两个嫌疑人去查案?就算皇帝信任这两人,也不能做得如此明显吧,视朝廷法度如何物呢?
皇帝冷冷地看了他一会儿,才淡淡地道:“既如此,究竟派谁去,众卿还是快些拟定人选,兹事体大,断不能轻忽!”
有皇帝这一句话,百官就争翻了天。如此大的案子,想去的人多着呢。有些是想去捞政绩的,有些则想借机清除政敌。别说他们了,皇帝原要让沈梅二人主管此事,不就是想趁机把江浙一带再清一清吗?算一算,袁家也快要出孝了呢,不趁这机会把从前残留的袁党清除了,难道等袁家再有人出仕,重新将他们集结起来利用吗?
京城这边吵得不可开交,江浙那边却又连续有消息送了过来——就算钦差一时去不了,当地官员也要有个交待的,查出来的那些事涉以次充好的人里头,果然有袁氏旧党!
梅太太就是在这种时候带着梅若婳和沈云婷递牌子进后宫给皇后请安的。当然,她不是单来请安的,还有梅若坚在江浙的一些消息,要请皇后转呈皇帝的。有的时候,就是那些直呈皇帝面前的密折都没有这种方式保密得好。
梅若婳低着头坐在梅太太身后,漠然地听着梅太太与梅皇后说话。若不是因为有梅若坚的密折,恐怕今日梅大儒也不许她出门,更不许她进宫了。
“听说婳姐儿的亲事有眉目了?”梅皇后看起来脸色有些苍白,精神也不怎么健旺的样子,据说也正是因此,皇次子接进交泰殿的事儿又拖延了。
“其实也还没有定下……”梅太太就等着梅皇后提这事儿呢。果然不出所料,梅大儒真要在他岭南的那些学生里挑一个,这让梅太太如何舍得?今儿巴巴地进宫,就指望着梅皇后能说句话呢。
“倒不为别的,就是如今明哥儿是要留在京城的。他是长子,我和老爷自然都是跟着他住。如此一来,婳儿这……实在离得太远,万一有什么事,怕是我和老爷都不能知道……”
说到这个,梅太太也有点埋怨梅大儒,沈家都说不计较了,他怎么就这么死心眼?虽然沈家的意思也是让梅若婳嫁得远些,但也用不着远到岭南去吧?
“七叔挑中的人,定然是可靠的。”梅皇后淡淡地道,并不接梅太太的话,“再说,明年就是春闱,到时中了进士,要留在京城也不难。”
梅太太不禁大为失望,却也不敢反驳,正顺着梅皇后的话点头,就见有宫人进来回话,说是梅贤妃带着皇次子来请安了。
“我这里病着,若是过了病气给孩子可怎么好。”梅皇后并不领这情,“她总是不听。这要孝顺也不在这上头,耀哥儿平平安安的,就是孝顺了。”
梅太太忙笑道:“皇后娘娘自是心疼小殿下的,小殿下也孝顺,这才是母慈子孝呢,传到外头去,不知羡煞多少人。”
梅皇后弯了弯唇角,梅贤妃那里已经抱着孩子进来了,闻言便轻笑道:“可不是七婶说的这话了。如今耀哥儿这一日不见姐姐,就闹着要来呢。”说着便把耀哥儿往梅皇后面前送。
耀哥儿见了梅皇后果然也是十分亲近的样子,伸着小胳臂就要往梅皇后身上扑,梅皇后脸上也露了些笑容,却并不肯抱他,只说自己身子不好,怕过了病气,连声叫宫人给他拿点心来,哄着他在殿内地下玩。
梅贤妃见梅皇后这样,不免有些自己没趣,勉强笑道:“姐姐也是仔细得太过了……”
梅皇后淡淡道:“这般小的孩子,自是要仔细的。在你宫里的时候养得好好的,略有个风吹草动就忙着请御医调养,到了我这里若是过了病气,如何是好?”
梅贤妃脸上的笑容就有点挂不住了。这殿内还有梅太太一家三口呢,梅皇后便这样语出讽刺,着实也太不给她留面子了。梅皇后虽是六宫之主,可那太子之位不还是要靠她的儿子去争吗?
梅若婳在旁边看着,这时便轻言细语地道:“皇后娘娘真是疼爱小殿下。不如,臣女陪小殿下到外头去玩耍?今日天气这般好,小殿下去园子里活动活动也好。”
梅皇后淡淡点头:“这也好。别把耀哥儿圈在这殿里,他也憋闷得慌。叫人好生跟着,若一会儿日头毒了,便赶紧回来,莫晒着了。”
梅贤妃自觉有些丢了面子,但这会儿离开又有些不情愿。这些日子她屡次提出要把皇次子送过来,皇后却总是有借口推搪。
从前都是皇后要人,她不愿给;如今她情愿了,皇后倒拿起了架子来。梅贤妃心里颇为恼火,却并不敢表现出来。皇帝已经提出近期要立太子,还特地来她宫里,话里话外都暗示她要对皇后恭敬顺从些,毕竟立太子还要听皇后的意思云云。
梅贤妃倒并不是怕自己的儿子当不上太子,毕竟皇次子有梅氏血脉,若是梅皇后不选她,难道去选许瑶的儿子不成?
可是皇帝特地来她宫里说这番话,却表示了皇帝对梅皇后的看重,亦是对她从前总找借口推搪的不满,便让梅贤妃不得不重视了。与其说立太子要听皇后的意思,倒不如说是要听皇帝的意思,若是皇帝觉得她对皇后不敬,那即使耀哥儿被立为太子,梅贤妃也不会有什么好处的。
只是她这里要对梅皇后低头,梅皇后却不肯接了。梅贤妃如今在后宫之中,虽说只是四妃之末,却因耀哥儿之故,其地位隐隐可与皇后比肩。几年下来,人本来心高,更养得傲气起来,此时再说要低头,这头却是有些低不下去了。
这会儿见皇后说了这话,便起身道:“既这样,我带耀哥儿去园子里走走。”这刚刚来了交泰殿,也不能说走就走,否则传到皇帝那里,不免又是一条罪过。如今许瑶那里怕不眼睁睁瞧着想挑她的错处,皇帝说的那些话,未必就不是许瑶私下里叫人散布挑唆的。总之这时候,她可不能落人口实了。
梅若婳巴不得这机会,跟着梅贤妃出了殿外,看着皇次子在宫人乳-母簇拥之下撒欢儿,便觑个空儿贴在梅贤妃身边道:“娘娘如今可该放心了罢?”
梅贤妃正眼也不看她:“本宫有什么不放心的?”
梅若婳看她这样子,心下明镜似的。梅贤妃这是看她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果然是打算甩掉了:“自然是皇后娘娘小产,贤妃娘娘就放心了啊。”
“大胆!”梅贤妃虽然沉下了脸,声音却并没有提高,“你在胡说什么!皇后小产,宫里哪一个不伤心?本宫是皇后的妹妹,自然——”
“娘娘还说这些冠冕堂皇的话给谁听呢?”梅若婳却是不让她再说下去,直截了当地打断了梅贤妃——今日她能出来已经是万幸,哪里还有时间再跟梅贤妃打太极呢?
“娘娘的事,谁还能比我更清楚呢?如今娘娘想抛开我,可惜我们都系在同一根绳子上,哪里是这么容易就能解开的?”
“你在胡说些什么……”梅贤妃的脸色也难看了起来,“你可别犯糊涂。”梅若婳有句话倒是说对了,她知道得实在是有些多,倘若真是不管不顾地倒出来——梅若婳如今已经是破罐子,说不定就要破摔,可她却是前程正好,如何损失得起呢?正所谓细瓷不与瓦砾相碰,梅若婳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她却是不成。
“娘娘也知道,若是我真犯了糊涂……”梅若婳当然不是来犯糊涂的,她可还没打算把自己真摔成一堆碎片呢,“自然,我也是盼着娘娘日后得意的。”
梅贤妃微微松了口气:“你自来也是懂事的……”至少事到如今,也没听青鹤的事儿把承恩侯府牵扯进去,可见梅若婳也还算有分寸。
梅若婳笑了一声:“我是懂事,只可惜过不多久我怕就要离了京城,怕是也不能为娘娘再效力了。”
梅贤妃倒是巴不得梅若婳远远离开,可这会儿也不能不接这话:“是了,倒是听说你要许人家了。”
“京城之中也不是没有合适的人家,只是我父亲那人固执……”梅若婳不再遮掩,“我母亲是劝不得的,若是宫里娘娘们开口,或许我父亲还能改了主意。”
梅贤妃很想拒绝:“这婚姻大事,自来是父母之命。再说,七族叔是个有主意的,你又是他唯一的女儿,自是会给你挑个好夫婿……”
“娘娘这是不肯帮忙了?”梅若婳**地打断她。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梅贤妃还要推搪,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了!
梅贤妃咬了咬嘴唇。已经很久没有人这样**地跟她说话,还语带威胁了。只是这个时候,若是真被梅若婳掀出那些事来,纵然并无实证,怕是皇后那里也会很高兴抓住这个机会,到时候太子有了,她这个贤妃怕就没有了。
“你还想怎样?”既然如此,话不如就摊开来说,“有些事,本宫也做不得主。便是你看中了哪家的亲事,本宫可以做媒,却未必就保得能成。”不说别的,梅大儒那人素来就是个油盐难进的,若是他真拿定了主意,恐怕除非是皇帝下旨赐婚,否则……
“我只要娘娘帮我留在京城。”梅若婳淡淡地道,“虽说我如今没用了,可风水轮流转,也未必日后我就不能帮上娘娘的忙。”
梅贤妃颇有些惊讶:“留在京城?你总不会这时候还在想着……”还在想着沈云殊吧?谁都知道这不可能了,毕竟梅沈两家已经做了姻亲。
“娘娘只说帮不帮吧?”梅若婳眼看天色已经不早了,估摸着殿内梅太太已经把密折交给了皇后,也是该告退出宫的时候了,“娘娘也别小看了我,我留在京城,对娘娘未必没有好处呢。”
梅贤妃不觉得她还有什么用处,但转念一想,梅若婳这般紧盯着沈家,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咬上一口,还真未必无用:“既然这样,本宫就替你说几句话。”
第171章 做媒
虽然西北战事不佳而东南又生了事端, 但对于京城的人来说,影响都不是很大。
怕什么呢?想前几年北狄大举来袭, 西北边关的战事恨不得一日三报,京城都有些人心惶惶的意思了。结果北狄最后还不是被打得缩回了王庭,京城白慌乱了一场。
比起那年,如今不过是说北狄缩了几年, 又跑出来袭边了而已,虽然说当初大胜北狄的沈大将军已经不在边关了, 可少将军不是临危受命又赶过去了吗?那还有什么可怕的。
“这种传言……”许碧不知是该感叹京城百姓的迟钝, 还是该高兴沈家军居然有如此的威信,“那西北有消息吗?”
九炼摇摇头:“外头没有消息, 只说还在打。”
“外头?”许碧重复了一遍。有外头,那就是还有里头了。
九炼略一犹豫, 许碧立刻就看出来了:“到底有什么消息?”
九炼犹豫片刻,还是道:“宫里有消息, 说西北的战事不大好,涵翠关难以夺回, 还死了不少将士。还说……还说少将军已经过去了, 且立下军令状, 不夺回涵翠关就……”
军令状这东西可不是随便立的, 若是立了军令状却做不到, 那是要杀头的。许碧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军令状?”以沈云殊在西北的功绩,还需要立军令状这种东西吗?
九炼嗤了一声:“如今西北的统帅可是换了人了……”当初沈家父子离开西北时,为了避嫌, 并没有举荐自己麾下的将领升任主帅,而是由朝廷另行指派了新统帅。当然这也算是惯例了,毕竟若还是由沈家军中人统领西北,那沈家父子虽人在东南,手却还能往西北伸,朝廷自然是要忌惮的。
“再说,当初也是为了……”九炼隐晦地说了半句,就不再往下说了。当初是沈家与皇帝合演了一出戏,若是仍由沈家父子的心腹继任西北军大将军,那这戏还怎么能瞒得过人?
许碧皱了皱眉:“那这消息是真的了?”
九炼也有些犹豫:“是宫里传出来的……”这几日西北那边消息也不大畅通,他至今还没有收到确凿的传讯呢。
宫里传出来的……许碧沉吟一下,想到了沈云殊离开京城之时在马车里跟她说的话:“还是再等等。”
其实现在这种情况,就算沈云殊真的立了军令状,沈家在京城也无可如何。九炼便也点头道:“小的也是这么想的。不过,若真是立了军令状,那——”那位西北大将军只怕就有些让人怀疑了。
知雨在旁边瞪了他一眼,干咳一声:“大奶奶,哥儿怕是这会儿要醒了。”大奶奶已经很担心了,不能确定的消息,说了又有什么用,岂不是空自添乱么?
九炼醒悟过来,忙道:“不过少将军临去西北的时候,已经料到那边必是有些麻烦,再说,还有原先大将军的属下呢,少将军也不是孤立无援……说不定过几日就有消息来了。”
只可惜九炼说的话一向是不大准的,许碧又等了“几日”,西北的消息是没等来,却等到了梅家送来的一桩“喜讯”。
“梅姑娘定亲了?”许碧看看前来送信的梅家仆妇,客气地笑了笑,“不知定的是哪家公子?”
这仆妇许碧认得,是梅太太的陪房妈妈。梅家下仆不多,这个兰妈妈就算是内宅的管家了。因她有了点年纪,梅太太也不常用她出来跑腿,这回还是因为要到沈家来,怕那些小丫鬟们不够身份,才叫她过来的。
兰妈妈也是第一回 登沈家这样的门户,心里不免有些惴惴的,何况她也多少知道些梅若婳做下的事,答起话来就更加谨慎:“是宫里贤妃娘娘做的媒——我家老爷本是替姑娘挑了岭南一户故交人家的公子,只是贤妃娘娘不晓得,只以为我家姑娘亲事未定——宁远伯家的夫人进宫给太后娘娘请安,跟贤妃娘娘说起家里的大公子,也是个爱读书的,年纪上又正相合,贤妃娘娘就做了媒……”
许碧想了好一会儿,都没想起这个“宁远伯”是哪根葱来,只得对兰妈妈笑了笑:“原来是贤妃娘娘做的媒,这倒是一桩大喜事了。”
兰妈妈看许碧和颜悦色的,心里稍稍放松了些,暗想果然有贤妃娘娘出面,沈家大奶奶总还要顾忌些的。她一放松,说话也流畅了好些:“宁远伯家里也是清贵人家,我们老爷和太太不图别的,就图宁远伯家的公子爱读书,跟我们姑娘合得来。”
这也都是梅太太特地叮嘱她要说的,为的就是向沈家表示,并不是看中了高门勋第,也不是要参与什么朝堂风云,不过就是看中了人家公子知书达礼罢了。
其实梅太太最初对这桩亲事是不大满意的。宁远伯——也难怪许碧一时没想起来——就算京城里头的官儿问上一圈,怕也有好些人不晓得这是哪一家。
本朝立朝未久,只传过四代帝王而已,宁远伯也算是开国不久便得勋的人家,但后代子弟未有出色者,其爵位逐代以降,到了这一代宁远伯已是最后一位,所生的儿子已经无爵可承了。也就是说,梅贤妃给梅若婳说媒的这位,只能称做宁远伯大公子,却不能称宁远伯世子了。
这样的人家,梅太太其实心里着实有些不大满意,还是梅贤妃与她说,宁远伯家里虽然只剩个虚衔,但家风甚好,并没普通勋贵人家那些纳妾蓄婢的乌糟事。大约也正因家里人口少,虽然爵位代代以降,家境却仍殷实。不似有些人家,外头瞧着架子撑得好,里头却还要靠媳妇的嫁妆度日。
且宁远伯这个儿子确是读了不少书的,还考了个秀才出来。虽说要跟梅家几个儿子一比就根本算不得什么,但在勋贵人家里头也是少有的了。梅贤妃且暗示,若真结了姻亲,她会向皇帝进言,到时一道恩旨,准宁远伯家里再袭一两代的也未必不成。
若真能如此,那梅若婳就是伯夫人了。身份诰命有了,日子也过得,宁远伯大公子又有几分才学,未必不能借此机会入仕。梅太太略一盘算,怎么说也胜过远嫁岭南——在那边寻个秀才举人,还不如选这位大公子呢。
当然,关于梅贤妃要向皇帝进言这事儿,梅太太是断不会说出来的。甚至对梅大儒她都没提,只说宁远伯家风简单,大公子爱读书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