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红楼修文物_分卷阅读_47
他原本想着赵老爷子身体有些不便, 走动不快, 应该比较好找的, 可是来来回回找了好几遍都没找到, 他开始渐渐怀疑是不是自己看错了,可也依旧没停,只在清凉寺山门附近转悠, 见到有上年纪的人过来, 都上去瞅一眼。
就这么一直到夕阳西下,日暮时分, 禅房那边, 慧空师太领着妙玉,将贺郎中、贾雨村等三人一起送出来, 自己立在阶前拜别。
陆文贵见其余两人兴致都很好, 便说:“今儿晚上我做东, 给贺大人饯行!”
贾雨村与贺元思都应了,陆文贵又想请上慧空与妙玉师徒,被慧空师太婉拒了。
三人别过慧空师徒, 这师徒两人立在清凉寺山门跟前, 目送三人远去。慧空师太原本面上挂着笑,渐渐地笑容敛去,面上的神情有些古怪。
“师父,您这是怎么了?”
妙玉在一旁, 略有些担心地问。
“为师在想那个年轻的小吏,姓石的……”
慧空轻轻叹出一口气。
“他就只会胡言乱语,得罪师父!”妙玉想起来,还有些气咻咻的。
“没,”慧空没在意妙玉的神情,反倒是锁着眉头说:“相反,这世人啊,并不是人人都像他这样,能为旁人着想一二的。”
妙玉不接话,慧空只静静出神,一个人自言自语往下说:“为师听了他的话,反倒觉得被问住了,只想,学了这么多年的先天神数与周易占卜,我为什么不像他所说的,为自己算上一卦?”
“后来为师才明白,我能算为旁人起卦,为旁人推演气运,这都易如反掌,但却没法儿算清楚自己的——”
她说到这里,低头笑笑:“师父绝不信什么天机不可泄露,会有损寿元的鬼话。可是说到底,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妙玉能觉出师父情绪不高,煞白着脸站在师父身旁,心中有些慌乱,一时便都将石咏早先怎么“嘲讽”她的话都给忘了,伸手扶着慧空的手臂,陪着她慢慢走回借住的禅房,低声说:“师父,妙玉陪您打坐去!”
妙玉坚信多年来养成的打坐与禅定习惯,能让“心火”消减,这一切烦恼,晚上打坐一回,就会好了。
第二天,贺元思带同石咏,向江宁织造陆文贵告别。
这边从清凉山别院又将官员和女眷们的行李浩浩荡荡地运到下关码头那里,两处路途略远,折腾了小半天。
陆文贵也一样奉上程仪,石咏一见,又是二十两白银。只是除了银两之外,就再没别的了,什么土仪特产之类,一概全无。江宁这边与苏州织造的殷勤招待两下里一比较,简直天差地别。
不过石咏对陆文贵更欣赏些,两位史侯虽然能送上一大堆“赠礼”,但是总透着“你必须回报我”的态度,叫人怕怕的。而陆文贵这里一切都是公事公办,非常标准,反而不会叫人想多了去。
除了陆文贵以外,贾雨村也带同家眷前来送别。贾雨村自行与贺郎中说话,而贾雨村的夫人却去陪着贺郎中新纳的如夫人红菱。
旁人殷勤话别,石咏则百无聊赖,候在一旁,一眼瞥见贾雨村身后有个门子,看上去甚是眼熟,好似昨天下午在清凉山山脚下哪里见过的。
闲话少叙,从金陵出来,贺元思与石咏这趟差事就算是跑完了。算算时间,他们大约将将在三月十八万寿节前后赶回京城。不过也不要紧,这边各处的贡物已经上路,往京中运过去,这就是几处织造和漕运的事儿,与他们无关。
贺元思登时记起扬州的林如海。
这位贺郎中,是真心仰慕林如海的才学,想要结交。与此同时,林如海手握两淮盐政,也是极为紧要的地方大员。贺元思虽然没有把握自己能笼络得了,可毕竟有微山湖那件事情在,交情总是能好好攀一攀的。
于是贺郎中当即决定沿运河北上的时候,路过扬州,在扬州泊上半天,好让他去再见一见那位林大人,好生谈一谈京中的“时局”。
石咏听说,也正合他的心意:这不还得去和贾琏会合么?
等到内务府官船抵达扬州的时候,贾琏已经到扬州好几天了。
早先贾琏在夏镇处理璃官的后事,再加上他又受了伤,等到过了头七,才慢慢地南下扬州。
待见到林如海,贾琏的伤处已经好得差不多了,精神也健旺了不少,只是他突然开始洁身自好,岸边码头的私寮子、扬州那么多风月场所,他竟都绝足不敢再去,只清心寡欲地过日子。旁人还好,他身边一直跟着的兴儿心里暗暗纳罕,觉得太阳打西边出来,这位二爷,别是有了什么难言之隐吧。
贾琏哪里知道身边跟着的小厮肚子里有这么多弯弯绕,他只管去拜见姑父林如海。
林如海早听黛玉说起,贾家夹在年礼里送回来的古籍珍本,就是这位表兄特地去挑选购置的。林如海对这个内侄儿印象不错,待见了面,更觉得贾琏一表人才。
然而叫到书房一问,贾琏就露馅了。林如海这才发现,京中那边,也不知怎么教的,这么大的人了,竟然不读书。
林如海出身书香之族,林如海自己又是前科的探花,怎么能接受子弟不读书这种事儿,当即苦口婆心地教导:像荣府这样的人家,长房嫡子,上面没有哥哥,的确是不用靠科考出仕,但是圣贤书不可不读。
荣府已是长房贾赦袭爵,如无意外,爵位也的确会落到贾琏头上。然而区区一个民爵又如何?贾家要维持家族兴盛,必须有靠得住的子弟能撑得起这个家。
林如海问了读书,贾琏不行,又问了几句经济庶务,贾琏倒是答得飞快。林如海颇有些无奈,知道这个内侄年幼时贾家疏于管教,本是个聪明的,却误了学东西最好的时候。
“你姑姑在世的时候,也经常提起你!”林如海试图勉励贾琏。
事实上,贾敏在世的时候,与荣府书信往来,提及内侄,还是提到宝玉多一些,毕竟只比黛玉大一两岁,贾敏自然关切。而长房那边,因贾赦嫡妻过世,之后又续弦,贾琏和他一个庶弟,总是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直到今日林如海见到长大了的内侄,才暗暗惋惜。
不过他是个读书人,也有读书人的法子。
贾琏虽说不肯读书进学,但不管怎样,早年间也是将四书五经大概齐读过一遍的,字尽认得,书本子也能读得通顺,问题只在于读不进去。
于是林如海大笔一挥,列了一张书单出来,交给管事,让内院替他将书本都寻出来。内院那边动作极快,顷刻间,就已经将书全送了出来。
贾琏目瞪口呆地见姑父将一大捧书连书单一起交给自己,心想内院那里,估计是林表妹在管着这些事儿,难怪如此迅速。
林如海嘱咐贾琏,每日读书一个时辰,不懂的要记下来,懂了之后领会的也要记下来,回头将记下来的文字寄到扬州,他这个做姑父的,不管有多忙,都会帮他批阅。
“琏儿,你莫要以为这是强人所难。读这些书绝不是为了什么考试进学,而是为了以后你做官出仕的时候,懂得些圣人的道理,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此外还有一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将来真正进了官场就知道,多读些书,涉猎广泛,哪怕看着只是杂学,对你将来,也只有好处。你二叔……”
林如海说到这里,急忙住了口。
贾琏一听,心里暗暗偷笑。
他家二叔贾政为人最是“方正”,恐怕是除了“圣贤书”之外的东西没有半点涉猎,因此在官场上也确实不怎么吃得开,只有家里那些清客相公愿意捧着他。
“姑父,小侄明白了。多谢姑父费心指教!”
贾琏向林如海躬身道谢的时候,脑海中突然回想起老国公爷还在的时候,曾对自己的教诲,这般关切之情,与眼前的姑父无异。想到这里,贾琏心里温暖:什么人对他是真的好,他贾琏,没那么傻,还是看得出来的。
只是这决心下得容易,贾琏捧着书本昏昏欲睡的时候才觉得做起来好难。
他是个耐不住寂寞的,身边没了女人,熬了这许多天之后,再熬一夜似乎都是难熬,晚间孤枕难眠、辗转反侧,实在睡不着之际,只得爬起来,捧着姑父送给自己的书本,逼着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地往下读,遇上不懂的,就真的拿笔记下来。如此一来,漫漫长夜,他熬不了一个时辰就躺回榻上去呼呼大睡,那里还有功夫去忙“别的”。
众人都不晓得贾琏的变化,只有兴儿欲哭无泪:回家去二奶奶要问二爷晚间都做什么的,他若是答“挑灯夜读”四个字,二奶奶能信么?
内务府官船抵达扬州以后,贺元思与石咏两人抽了个半天的功夫在扬州停留。
因他们上回从扬州走得急,林如海未能一尽地主之谊,临别时也未赶得及奉上程仪赠礼,这次正好补上。加上贾琏也在,收拾了贾家座船,准备与石咏他们一道结伴上路,众人便在扬州短暂地聚了聚。
贺元思见贾琏回京,只他和兴儿两个,坐一艘空荡荡的官船,动了心思,将贾琏叫到一旁,私下请托,想问问能不能借船来用。毕竟他红菱姨娘那里,座船虽大,上面也有二十几号人,着实太挤。贺元思的意思,请贾琏到内务府官船来,将贾琏的船借给女眷们,女眷们分乘两船。这样女眷们能住得松快些,回头大船吃水浅,路上也好走些。
贾琏是个爽快人,听贺元思开口相请,只摇摇手说:“这有什么?值得大人这样郑重相请?贾琏自当从命的。”
他当即命兴儿快马赶到东关码头,去通知自家的船工,并且去挪行李去了。贺元思见这琏二爷这样痛快,心生好感,又费了不少口舌,连连称谢。
这一次路过扬州,贺元思与石咏没有留在城中歇宿。官船在东关码头停留了大半日,等各处人员重新安排,各自安顿好了,又将林府给贺石二人的赠礼与给贾府捎去的东西装了船,这才准备出发。
这期间船上女眷们觉得有些无聊,便齐聚在最大的那艘座船上,请了慧空与妙玉师徒过来。红菱与同行的那五名女子曾经在清凉寺求过签,这时请了慧空师太帮她们解签。
与此同时,妙玉则向船家借了风炉,为船上那些女眷们烹茶。
“妙师父烹的茶是最妙的。”女孩子们这几天已经与妙玉师徒处得熟悉了,纷纷送上赞许。妙玉听了,脸上不见什么笑模样,唇角倒是微微抬起,可见与这些年轻活泼的女孩子们相处,她自己的心情也颇为舒畅。
慧空师太人情通达,言语诙谐,解签的时候大多捡些好听的说,令这几名女孩子多少忘却了心中的惶恐,对往后京中的生活则多几分好奇与期待。
少时妙玉烹了水,沏了茶,亲手将茶壶与茶具一起送进客舱。
她事先为众人备下了茶具:给红菱姨娘的,是一只成窑五彩小盖钟,给其余五女的,则是一色的官窑脱胎甜白盖碗。妙玉的师父慧空师太,则是用自己常用的一只绿玉斗。
妙玉这么准备,有她的道理。
红菱虽然原本身份不高,却是贺元思的如夫人。这里所有人,名义上都是“依附”红菱,一起北上。而史侯府送去京中的五名女子,所用的器皿自然该是一样,薄待了哪一个都不行。
妙玉的茶甫一奉上,茶香扑鼻而来,人人都赞好。
五女中有一人开口询问:“妙师父,这是什么茶?这么香?”
妙玉微笑,说:“五姑娘先尝尝看,喜不喜欢!”
人人便都低下头去,品尝这难得的香茗。只是红菱矜持,见自己的杯子与旁人的不同,便眼带询问,抬眼看向妙玉。
妙玉刚要点头,船舱里进来一名妇人,见了这些女眷坐在一起正在品茶,便跑过来,一面跑一面说:“红菱奶奶,姑娘们,怎么有好茶却不叫上我?”
她朝桌面上一张,见红菱面前还放着个五彩的小茶盅,当下一伸手就托了过来,说:“我最懂茶的,喝了就知道是什么!”
她托着茶盅,闷了一大口,茶汁在口中漱了漱,一扬脖,全吞了下去,瞪着眼道:“好香的茶,这莫不是贡品洞庭碧螺春?”
来的这人,不是别个,正是史家派来服侍五女上京的管事娘子。她夫家姓吴,丈夫是史家大管事,一直在京中料理史家的几处产业,顺带看宅子。吴娘子这次靠了丈夫的面子,才领了差事送这五个女孩子上京。
这吴娘子为人油滑,惯会看人下菜碟的。她敢抢红菱的茶,就是因为红菱原本只是史家买来娱宾的弹词歌女。在吴娘子眼里看来,若不是因为史家,红菱现在也不会有这个“姨奶奶”的身份,史家是红菱的大恩人,而红菱在史家人眼前,应当依旧伏小做低、感恩戴德才对。现下不过是吃她一碗茶,算得了什么?
红菱见到吴氏如此,面子上有点儿挂不住,涨红了脸讪讪的。
五女之中那位年纪最小的五姑娘,倒是之前与红菱相熟,当下将自己饮了半盏的茶杯递给红菱,笑着说:“姨奶奶若是不嫌弃,就尝尝我手里的?”
红菱哪里敢嫌弃——在她们那只官船上,教规矩的精奇嬷嬷每天耳提面命,教导这五名女子,告诉她们将来到京中是要去侍候贵人的,万万不能行差踏错。红菱天天都听在耳中,不敢怠慢了她们姐妹。五姑娘照应红菱,红菱感激还来不及,当下就着五姑娘手里半盏残茶吃了,觉得清香满口。
“这是……冬茶?”红菱熟悉这种茶味,只是冬茶极少能出这样馥郁的茶香,
妙玉点点头,低头说:“贡品洞庭碧螺春新茶还未上!这是用特殊手法炒制的冬茶。”
吴氏见妙玉肯定了红菱,不服气地说:“新茶未上?新茶上了也是贡给宫中的,天底下有几个人能吃着?不过啊,贡茶碧螺春我在侯府里也尝过,那东西可金贵着,几十两银子一斤,寻常人自然吃不起!”
她说着将喝掉一大半的五彩小盖钟随手顿在桌上,起身出去,嘴里还不忘嘀嘀咕咕几句,什么“不要忘了自个儿身份”之类。
红菱与五女一道抬头,带着同情与安抚的眼神望着妙玉。慧空师太则脸色如常,低头吃茶,刚才那一切,仿佛根本不曾与闻。
妙玉神色不变,只立在桌旁,眼中望着那一只吴氏饮过的五彩盖钟,眼神渐冷。
少时众人饮过茶,有船娘过来帮妙玉将座上的茶具都收了,端出去要洗。妙玉对船娘说:“那只五彩的别洗了,就放在这儿吧!”
船娘“哎”了一声应下,将那只成窑五彩小盖盅连盅盖一起取出来,放在舱房桌面上。
妙玉取了一只帕子,垫在手上,将那只成窑五彩盖盅托着,走出舱房,来到船舷边上。
恰好这座船的船舷正挨着内务府的官船。妙玉低着头,望着手中这一只精美的成窑茶杯,冷不防耳边有人招呼:“妙玉师父!”
妙玉一抬头,见正是石咏。他正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手里这只成窑茶杯,眼中露出惊讶的神色。
妙玉原本有些犹豫不决,她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真的讨厌这只杯子,只是因为讨厌用过这杯子的人,一时迁怒而已。可是一见到石咏,见到石咏盯着她手里的成窑杯,不知怎地,妙玉心头一股气涌上来,牙一咬,就将手里的杯子往船舷外面运河里一抛——
“你这是在做什么?”
对面石咏震怒了。
他刚刚见过林如海,向这位林大人道别之后,与贺元思和贾琏一起回到内务府官船上。刚上船,就见到对面座船旁妙玉手中垫着帕子,托着一只五彩小盖盅。
石咏还未完全看清那杯子表面的斗彩纹饰,心中已经激动起来。
成化年间的五彩瓷杯啊这是!
石咏心里先入为主,知道原书中曾写过妙玉给贾母奉茶时送上的就是一只成窑五彩小盖盅。再加上这一类的古瓷见得多了,石咏更认定了此刻妙玉手中,不是别的,就是一件成窑五彩的精品。
要知道,即便是在清初康熙年间,成窑瓷器已经极受人推崇,“成杯”最贵,而五彩更贵于青花。待到了石咏曾经的那个时代,成化五彩早已成为至宝,在一次拍卖会上,一只成化年间的五彩鸡缸杯曾被拍出了两亿元的天价。
就这么一直到夕阳西下,日暮时分, 禅房那边, 慧空师太领着妙玉,将贺郎中、贾雨村等三人一起送出来, 自己立在阶前拜别。
陆文贵见其余两人兴致都很好, 便说:“今儿晚上我做东, 给贺大人饯行!”
贾雨村与贺元思都应了,陆文贵又想请上慧空与妙玉师徒,被慧空师太婉拒了。
三人别过慧空师徒, 这师徒两人立在清凉寺山门跟前, 目送三人远去。慧空师太原本面上挂着笑,渐渐地笑容敛去,面上的神情有些古怪。
“师父,您这是怎么了?”
妙玉在一旁, 略有些担心地问。
“为师在想那个年轻的小吏,姓石的……”
慧空轻轻叹出一口气。
“他就只会胡言乱语,得罪师父!”妙玉想起来,还有些气咻咻的。
“没,”慧空没在意妙玉的神情,反倒是锁着眉头说:“相反,这世人啊,并不是人人都像他这样,能为旁人着想一二的。”
妙玉不接话,慧空只静静出神,一个人自言自语往下说:“为师听了他的话,反倒觉得被问住了,只想,学了这么多年的先天神数与周易占卜,我为什么不像他所说的,为自己算上一卦?”
“后来为师才明白,我能算为旁人起卦,为旁人推演气运,这都易如反掌,但却没法儿算清楚自己的——”
她说到这里,低头笑笑:“师父绝不信什么天机不可泄露,会有损寿元的鬼话。可是说到底,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妙玉能觉出师父情绪不高,煞白着脸站在师父身旁,心中有些慌乱,一时便都将石咏早先怎么“嘲讽”她的话都给忘了,伸手扶着慧空的手臂,陪着她慢慢走回借住的禅房,低声说:“师父,妙玉陪您打坐去!”
妙玉坚信多年来养成的打坐与禅定习惯,能让“心火”消减,这一切烦恼,晚上打坐一回,就会好了。
第二天,贺元思带同石咏,向江宁织造陆文贵告别。
这边从清凉山别院又将官员和女眷们的行李浩浩荡荡地运到下关码头那里,两处路途略远,折腾了小半天。
陆文贵也一样奉上程仪,石咏一见,又是二十两白银。只是除了银两之外,就再没别的了,什么土仪特产之类,一概全无。江宁这边与苏州织造的殷勤招待两下里一比较,简直天差地别。
不过石咏对陆文贵更欣赏些,两位史侯虽然能送上一大堆“赠礼”,但是总透着“你必须回报我”的态度,叫人怕怕的。而陆文贵这里一切都是公事公办,非常标准,反而不会叫人想多了去。
除了陆文贵以外,贾雨村也带同家眷前来送别。贾雨村自行与贺郎中说话,而贾雨村的夫人却去陪着贺郎中新纳的如夫人红菱。
旁人殷勤话别,石咏则百无聊赖,候在一旁,一眼瞥见贾雨村身后有个门子,看上去甚是眼熟,好似昨天下午在清凉山山脚下哪里见过的。
闲话少叙,从金陵出来,贺元思与石咏这趟差事就算是跑完了。算算时间,他们大约将将在三月十八万寿节前后赶回京城。不过也不要紧,这边各处的贡物已经上路,往京中运过去,这就是几处织造和漕运的事儿,与他们无关。
贺元思登时记起扬州的林如海。
这位贺郎中,是真心仰慕林如海的才学,想要结交。与此同时,林如海手握两淮盐政,也是极为紧要的地方大员。贺元思虽然没有把握自己能笼络得了,可毕竟有微山湖那件事情在,交情总是能好好攀一攀的。
于是贺郎中当即决定沿运河北上的时候,路过扬州,在扬州泊上半天,好让他去再见一见那位林大人,好生谈一谈京中的“时局”。
石咏听说,也正合他的心意:这不还得去和贾琏会合么?
等到内务府官船抵达扬州的时候,贾琏已经到扬州好几天了。
早先贾琏在夏镇处理璃官的后事,再加上他又受了伤,等到过了头七,才慢慢地南下扬州。
待见到林如海,贾琏的伤处已经好得差不多了,精神也健旺了不少,只是他突然开始洁身自好,岸边码头的私寮子、扬州那么多风月场所,他竟都绝足不敢再去,只清心寡欲地过日子。旁人还好,他身边一直跟着的兴儿心里暗暗纳罕,觉得太阳打西边出来,这位二爷,别是有了什么难言之隐吧。
贾琏哪里知道身边跟着的小厮肚子里有这么多弯弯绕,他只管去拜见姑父林如海。
林如海早听黛玉说起,贾家夹在年礼里送回来的古籍珍本,就是这位表兄特地去挑选购置的。林如海对这个内侄儿印象不错,待见了面,更觉得贾琏一表人才。
然而叫到书房一问,贾琏就露馅了。林如海这才发现,京中那边,也不知怎么教的,这么大的人了,竟然不读书。
林如海出身书香之族,林如海自己又是前科的探花,怎么能接受子弟不读书这种事儿,当即苦口婆心地教导:像荣府这样的人家,长房嫡子,上面没有哥哥,的确是不用靠科考出仕,但是圣贤书不可不读。
荣府已是长房贾赦袭爵,如无意外,爵位也的确会落到贾琏头上。然而区区一个民爵又如何?贾家要维持家族兴盛,必须有靠得住的子弟能撑得起这个家。
林如海问了读书,贾琏不行,又问了几句经济庶务,贾琏倒是答得飞快。林如海颇有些无奈,知道这个内侄年幼时贾家疏于管教,本是个聪明的,却误了学东西最好的时候。
“你姑姑在世的时候,也经常提起你!”林如海试图勉励贾琏。
事实上,贾敏在世的时候,与荣府书信往来,提及内侄,还是提到宝玉多一些,毕竟只比黛玉大一两岁,贾敏自然关切。而长房那边,因贾赦嫡妻过世,之后又续弦,贾琏和他一个庶弟,总是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直到今日林如海见到长大了的内侄,才暗暗惋惜。
不过他是个读书人,也有读书人的法子。
贾琏虽说不肯读书进学,但不管怎样,早年间也是将四书五经大概齐读过一遍的,字尽认得,书本子也能读得通顺,问题只在于读不进去。
于是林如海大笔一挥,列了一张书单出来,交给管事,让内院替他将书本都寻出来。内院那边动作极快,顷刻间,就已经将书全送了出来。
贾琏目瞪口呆地见姑父将一大捧书连书单一起交给自己,心想内院那里,估计是林表妹在管着这些事儿,难怪如此迅速。
林如海嘱咐贾琏,每日读书一个时辰,不懂的要记下来,懂了之后领会的也要记下来,回头将记下来的文字寄到扬州,他这个做姑父的,不管有多忙,都会帮他批阅。
“琏儿,你莫要以为这是强人所难。读这些书绝不是为了什么考试进学,而是为了以后你做官出仕的时候,懂得些圣人的道理,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此外还有一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将来真正进了官场就知道,多读些书,涉猎广泛,哪怕看着只是杂学,对你将来,也只有好处。你二叔……”
林如海说到这里,急忙住了口。
贾琏一听,心里暗暗偷笑。
他家二叔贾政为人最是“方正”,恐怕是除了“圣贤书”之外的东西没有半点涉猎,因此在官场上也确实不怎么吃得开,只有家里那些清客相公愿意捧着他。
“姑父,小侄明白了。多谢姑父费心指教!”
贾琏向林如海躬身道谢的时候,脑海中突然回想起老国公爷还在的时候,曾对自己的教诲,这般关切之情,与眼前的姑父无异。想到这里,贾琏心里温暖:什么人对他是真的好,他贾琏,没那么傻,还是看得出来的。
只是这决心下得容易,贾琏捧着书本昏昏欲睡的时候才觉得做起来好难。
他是个耐不住寂寞的,身边没了女人,熬了这许多天之后,再熬一夜似乎都是难熬,晚间孤枕难眠、辗转反侧,实在睡不着之际,只得爬起来,捧着姑父送给自己的书本,逼着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地往下读,遇上不懂的,就真的拿笔记下来。如此一来,漫漫长夜,他熬不了一个时辰就躺回榻上去呼呼大睡,那里还有功夫去忙“别的”。
众人都不晓得贾琏的变化,只有兴儿欲哭无泪:回家去二奶奶要问二爷晚间都做什么的,他若是答“挑灯夜读”四个字,二奶奶能信么?
内务府官船抵达扬州以后,贺元思与石咏两人抽了个半天的功夫在扬州停留。
因他们上回从扬州走得急,林如海未能一尽地主之谊,临别时也未赶得及奉上程仪赠礼,这次正好补上。加上贾琏也在,收拾了贾家座船,准备与石咏他们一道结伴上路,众人便在扬州短暂地聚了聚。
贺元思见贾琏回京,只他和兴儿两个,坐一艘空荡荡的官船,动了心思,将贾琏叫到一旁,私下请托,想问问能不能借船来用。毕竟他红菱姨娘那里,座船虽大,上面也有二十几号人,着实太挤。贺元思的意思,请贾琏到内务府官船来,将贾琏的船借给女眷们,女眷们分乘两船。这样女眷们能住得松快些,回头大船吃水浅,路上也好走些。
贾琏是个爽快人,听贺元思开口相请,只摇摇手说:“这有什么?值得大人这样郑重相请?贾琏自当从命的。”
他当即命兴儿快马赶到东关码头,去通知自家的船工,并且去挪行李去了。贺元思见这琏二爷这样痛快,心生好感,又费了不少口舌,连连称谢。
这一次路过扬州,贺元思与石咏没有留在城中歇宿。官船在东关码头停留了大半日,等各处人员重新安排,各自安顿好了,又将林府给贺石二人的赠礼与给贾府捎去的东西装了船,这才准备出发。
这期间船上女眷们觉得有些无聊,便齐聚在最大的那艘座船上,请了慧空与妙玉师徒过来。红菱与同行的那五名女子曾经在清凉寺求过签,这时请了慧空师太帮她们解签。
与此同时,妙玉则向船家借了风炉,为船上那些女眷们烹茶。
“妙师父烹的茶是最妙的。”女孩子们这几天已经与妙玉师徒处得熟悉了,纷纷送上赞许。妙玉听了,脸上不见什么笑模样,唇角倒是微微抬起,可见与这些年轻活泼的女孩子们相处,她自己的心情也颇为舒畅。
慧空师太人情通达,言语诙谐,解签的时候大多捡些好听的说,令这几名女孩子多少忘却了心中的惶恐,对往后京中的生活则多几分好奇与期待。
少时妙玉烹了水,沏了茶,亲手将茶壶与茶具一起送进客舱。
她事先为众人备下了茶具:给红菱姨娘的,是一只成窑五彩小盖钟,给其余五女的,则是一色的官窑脱胎甜白盖碗。妙玉的师父慧空师太,则是用自己常用的一只绿玉斗。
妙玉这么准备,有她的道理。
红菱虽然原本身份不高,却是贺元思的如夫人。这里所有人,名义上都是“依附”红菱,一起北上。而史侯府送去京中的五名女子,所用的器皿自然该是一样,薄待了哪一个都不行。
妙玉的茶甫一奉上,茶香扑鼻而来,人人都赞好。
五女中有一人开口询问:“妙师父,这是什么茶?这么香?”
妙玉微笑,说:“五姑娘先尝尝看,喜不喜欢!”
人人便都低下头去,品尝这难得的香茗。只是红菱矜持,见自己的杯子与旁人的不同,便眼带询问,抬眼看向妙玉。
妙玉刚要点头,船舱里进来一名妇人,见了这些女眷坐在一起正在品茶,便跑过来,一面跑一面说:“红菱奶奶,姑娘们,怎么有好茶却不叫上我?”
她朝桌面上一张,见红菱面前还放着个五彩的小茶盅,当下一伸手就托了过来,说:“我最懂茶的,喝了就知道是什么!”
她托着茶盅,闷了一大口,茶汁在口中漱了漱,一扬脖,全吞了下去,瞪着眼道:“好香的茶,这莫不是贡品洞庭碧螺春?”
来的这人,不是别个,正是史家派来服侍五女上京的管事娘子。她夫家姓吴,丈夫是史家大管事,一直在京中料理史家的几处产业,顺带看宅子。吴娘子这次靠了丈夫的面子,才领了差事送这五个女孩子上京。
这吴娘子为人油滑,惯会看人下菜碟的。她敢抢红菱的茶,就是因为红菱原本只是史家买来娱宾的弹词歌女。在吴娘子眼里看来,若不是因为史家,红菱现在也不会有这个“姨奶奶”的身份,史家是红菱的大恩人,而红菱在史家人眼前,应当依旧伏小做低、感恩戴德才对。现下不过是吃她一碗茶,算得了什么?
红菱见到吴氏如此,面子上有点儿挂不住,涨红了脸讪讪的。
五女之中那位年纪最小的五姑娘,倒是之前与红菱相熟,当下将自己饮了半盏的茶杯递给红菱,笑着说:“姨奶奶若是不嫌弃,就尝尝我手里的?”
红菱哪里敢嫌弃——在她们那只官船上,教规矩的精奇嬷嬷每天耳提面命,教导这五名女子,告诉她们将来到京中是要去侍候贵人的,万万不能行差踏错。红菱天天都听在耳中,不敢怠慢了她们姐妹。五姑娘照应红菱,红菱感激还来不及,当下就着五姑娘手里半盏残茶吃了,觉得清香满口。
“这是……冬茶?”红菱熟悉这种茶味,只是冬茶极少能出这样馥郁的茶香,
妙玉点点头,低头说:“贡品洞庭碧螺春新茶还未上!这是用特殊手法炒制的冬茶。”
吴氏见妙玉肯定了红菱,不服气地说:“新茶未上?新茶上了也是贡给宫中的,天底下有几个人能吃着?不过啊,贡茶碧螺春我在侯府里也尝过,那东西可金贵着,几十两银子一斤,寻常人自然吃不起!”
她说着将喝掉一大半的五彩小盖钟随手顿在桌上,起身出去,嘴里还不忘嘀嘀咕咕几句,什么“不要忘了自个儿身份”之类。
红菱与五女一道抬头,带着同情与安抚的眼神望着妙玉。慧空师太则脸色如常,低头吃茶,刚才那一切,仿佛根本不曾与闻。
妙玉神色不变,只立在桌旁,眼中望着那一只吴氏饮过的五彩盖钟,眼神渐冷。
少时众人饮过茶,有船娘过来帮妙玉将座上的茶具都收了,端出去要洗。妙玉对船娘说:“那只五彩的别洗了,就放在这儿吧!”
船娘“哎”了一声应下,将那只成窑五彩小盖盅连盅盖一起取出来,放在舱房桌面上。
妙玉取了一只帕子,垫在手上,将那只成窑五彩盖盅托着,走出舱房,来到船舷边上。
恰好这座船的船舷正挨着内务府的官船。妙玉低着头,望着手中这一只精美的成窑茶杯,冷不防耳边有人招呼:“妙玉师父!”
妙玉一抬头,见正是石咏。他正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手里这只成窑茶杯,眼中露出惊讶的神色。
妙玉原本有些犹豫不决,她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真的讨厌这只杯子,只是因为讨厌用过这杯子的人,一时迁怒而已。可是一见到石咏,见到石咏盯着她手里的成窑杯,不知怎地,妙玉心头一股气涌上来,牙一咬,就将手里的杯子往船舷外面运河里一抛——
“你这是在做什么?”
对面石咏震怒了。
他刚刚见过林如海,向这位林大人道别之后,与贺元思和贾琏一起回到内务府官船上。刚上船,就见到对面座船旁妙玉手中垫着帕子,托着一只五彩小盖盅。
石咏还未完全看清那杯子表面的斗彩纹饰,心中已经激动起来。
成化年间的五彩瓷杯啊这是!
石咏心里先入为主,知道原书中曾写过妙玉给贾母奉茶时送上的就是一只成窑五彩小盖盅。再加上这一类的古瓷见得多了,石咏更认定了此刻妙玉手中,不是别的,就是一件成窑五彩的精品。
要知道,即便是在清初康熙年间,成窑瓷器已经极受人推崇,“成杯”最贵,而五彩更贵于青花。待到了石咏曾经的那个时代,成化五彩早已成为至宝,在一次拍卖会上,一只成化年间的五彩鸡缸杯曾被拍出了两亿元的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