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华_分卷阅读_28
郭胜说一句,陈定德点一下头,捻着胡须,一幅忍不住要击掌叫好的样子。
李夏暗暗松了口气,这个郭胜,十分明白,也敢说,敢说这一条,最难得。
李县令愣了,“那这……”
“东翁一会儿升堂,分别问这两兄弟,是不是觉得自己这一份亏了,对方那一份占了大便宜,必定都说是,东翁就把这分家单子,换一换判给他们。”郭胜说的十分详细,这位李县令真不能算聪明人。
“这也太儿戏了!”李县令脱口叫道。
“东翁,清官难断家务事。这桩分家,不是不公,是不忿,让这兄弟俩无话可说,这案子就断清了。当然,东翁身为父母官,这样不亲不睦的兄弟两个,东翁要好好训导几句才是。”郭胜看了眼陈定德。
陈定德领会的快极了,立刻呵呵笑道:“这叫巧断,郭兄不愧是门里出身,行家里手,高明之极,实在是高明之极!令人赞叹!”
两位师爷意见一致,李县令虽说还是觉得太儿戏,心里十分的惴惴然,可好在,他是个自视不高,能听人言的,虽然十分的不情愿,还是勉强点了头。
李县令重新升了堂,换了分家单子,两兄弟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停的眨巴眼,倒是几个族老反应快,磕头高喊李青天。
李夏看完整桩案子,带着小九儿,一边叹气一边安慰的往后宅回去。
叹气的是她爹真不是当官的料啊,安慰的是这个郭胜,十分难得。
怪不得秦先生要用五哥的前程邀请他,这样的人,阿爹是用不起的。
………………
李文山安了心,不再动不动就往家里跑,这一趟一直呆到十月一开炉节这天,书院放了两天假,才赶了回来。
李县令一家客居横山县,不用出城祭扫坟茔,也就是在家里上了柱香,晚上饭菜丰盛了些而已。
当然,哪怕不是开炉节,李文山回到家这件事,已经足够让饭桌上格外丰盛了。
傍晚,李文山和李夏并排坐在菜地旁的石凳上,看着站在钟嬷嬷住过的那间屋子旁边,一脸怔忡出神的李县令。
“阿爹……”李文山冲着他爹努了努嘴,“秦先生说阿爹太重情了,略有些优柔寡断。对了,秦先生还说,梧桐不能长留,不过也不能太急着打发,你看呢?”
“嗯。”李夏眯眼瞄着她爹,“你有空点一点梧桐,让他得空儿就跟阿爹说说钟婆子那些事,留着也不能白留。唉!”
李文山咧着嘴差点笑出声,拍着李夏的头,“留着不能白留,阿夏你这是石头里面也要挤点油……咦,你叹什么气?现在还有什么好叹气的?看看咱们家,现在多好,大难肯定过去了,难道梧桐……”
“不是。”李夏又烦恼的叹了几口气,“不是梧桐,那案子不是大事,我叹气,是叹阿爹,五哥,你不知道阿爹有多笨!”
第65章 京城来了位李三爷
李夏嘀嘀咕咕将那桩分产的案子,连带其它几件小事说了,“……阿爹就是个书呆子,唉,也是,从小被钟婆子当狗一样养大,那府里又都是只教坏不教好的,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没有人教,也没有能跟着学的人,阿爹又笨,唉!也不能全怪他。”
李文山听的一个劲儿的挠头。
“还有,阿爹那双眼啊,真是白长了,有跟没有一个样儿,他眼里,就是陈师爷好,他怎么能看陈师爷比郭师爷好呢?真是把我给闷死了,你说他是从哪儿看的?
这就不说了,有眼无珠的人多了,也不少他一个。
可他什么事都先跟陈师爷商量,什么事都得叫上陈师爷,这叫什么事儿?
他手底下这两个师爷,是有分工的,连阿娘都知道……不是,连小九儿都知道,吃什么这事找唐婆子,要月钱这事找洪嬷嬷,阿爹怎么就不知道陈师爷只管钱粮,刑名是郭师爷的事儿呢?怎么能自己先混淆错乱了职责呢?”
李夏越说越气,小胖手拍着胸口,“五哥,我真是要被阿爹气死了,幸亏这两个师爷后头都有人,两个师爷也都知道对方的底细。阿爹乱来,两个师爷不乱来,要不是这样,唉,怪不得从前……就阿爹这样的,没有祸也得招来一堆祸!”
李文山听的连连眨眼,李夏生气,他却愁上了,“那怎么办?秦先生说过,这地方官最不好做,入主中枢须得历经州县,就是因为地方官不好做,一不小心就是大祸,阿爹这样……”
“唉,这一任肯定没事,上头这么照应,不能再照应了。衙门里两位师爷又是这样,阿爹就是滩烂泥,也照样能架成神像,阿爹比烂泥总归好一点,就是下一任……我是发愁下一任。”
李夏托着腮,一声接一声的叹气。
阿爹官位太低,对五哥和他们兄妹几个都大大不利,可阿爹这样,怎么往上走?就算往上硬走上去,这风险也太大了,唉!
“这一任还有两年多呢,阿爹又不笨,就是以前没经历过,两年多,说不定就学出来了呢?你说是吧?”李文山说是安慰李夏,其实倒不如说是安慰自己。
“你说的对,反正想也没用。”李夏垂头丧气。
从前五哥总说阿爹怎么怎么好,她一直以为,那桩案子,是阿爹被人坑害了,现在看,她这个阿爹,哪里用得着别人坑,他自己坑自己就足够了。
………………
秦先生在杭州多呆了一天,往罗帅司等几处送了暖炉礼,和几位旧友聚在一起,吃了顿暖炉酒,各处打点应付好,才不急不慢的赶到横山县。
晚上,又请郭胜和陈师爷吃了暖炉酒,直到夜色深垂,才回到自己租住的那间小院子。
刚净了手脸,换了居家舒适衣服,歪在榻上,抿着茶准备看一会儿书,小厮在门外禀报,赵大来了。
秦先生心里一跳,急忙吩咐请进来。
赵大赶的一头一脸的热汗,秦先生忙叫小厮端了热水沐帕过来,赵大洗了一通,又连喝了几杯茶,侧身坐在榻前椅子前,低声道:“事儿紧,就赶的急了些。”
秦先生听他这么说,忙示意小厮,“到外面看着。”
小厮退出,赵大接着道:“明家大少爷明天傍晚就能赶进杭州城了。”
秦先生一怔,一脸疑惑,“他到杭州……”
“是去明州,采办江娘娘的生辰礼,从杭州弯一弯。”赵大低低解释了句。
秦先生释然,没说话,只看着赵大,等着他往下说。
“今天午后,老爷得了明大少爷明天进杭州城的信儿时,才知道咱们家三爷林哥儿,也一起跟过来了。”赵大带着丝丝苦笑,“老爷说,明大少爷绕道杭州城,必定是想见一见太后,至少见王爷一面,带上咱们三爷……”
赵大看着秦先生,没再往下说。
太后带着秦王暂居杭州城,北上南下的官员,经过的绕道的,来请见的多如牛毛,可太后和秦王一个也没召见过。
明大少爷这一趟,带上了李家三爷李文林,这是有备而来了。
秦先生面色阴沉,沉默片刻,看着赵大问道:“漕司是什么意思?”
“漕司说,请先生和五爷斟酌。”
“跟漕司说,我知道了。”沉默了一会儿,秦先生沉声应了句。
“是,我回去了,先生留步。”赵大站起来,拱手告辞。
秦先生背着手站在廊下,怔怔出了好一会儿神,才转身进了屋。
………………
隔天一大早,李文山就被秦先生差人请了过去。
郭胜站在衙门口,看着秦先生的小厮从衙门口过去,不大会儿,李文山跟着小厮,脚步急匆的经过衙门口。
郭胜进去衙门里,片刻,捏了只紫砂小壶出来,站在衙门口,背着一只手,慢慢啜着茶,好象在享受这清晨难得的闲暇时光。
也就两刻来钟的样子,李文山就回来了,拧着眉头,脚步急匆,看在郭胜眼里,有一种乳燕投林的感觉。
郭胜慢慢踱出衙门,看着李文山转个弯,往县衙后门去了,在衙门口踱了几步,慢腾腾转身进去衙门里了。
李文山进了县衙后门,连走带跑,一头扎进上房,没看到李夏,转身出来,三步两步往自己书房过去。
李夏正站在圆凳上,掂着脚尖够书架上面的一本书。
“阿夏!”李文山一声喊,吓的刚刚够到书的李夏差点摔下来,连摇了好几摇才站稳。
李文山绕过桌子,绕过椅子,一把抱住李夏时,李夏已经站稳了。
李文山把她放到书桌上,低头看她手里的书,“这是什么?圣训?你看这干什么?最没意思的书。阿夏,有件要紧的事。”
李文山拧着眉头,拉过扶手椅,坐到李夏对面。
“大伯的事?”
刚才是秦先生把他叫过去的,李文山说有事,李夏头一个就想到了大伯。
“不是,也算是。”李文山将秦先生说的事说了,“……先生说大伯也是刚知道,立刻就打发人过来说了,说是大伯说了,让先生和我斟酌着办。”
第66章 从狼嘴到虎口
李夏听了几句,一颗心就沉沉的往下掉,京城府里曾经跟明振邦这样亲近过?
她对现在这位礼部尚书明振邦知道的不多。
明振邦和江家是姻亲,是最早也是旗帜最鲜明的太子党。立太子这件事,就是他的主导。治平十七年春闱,明振邦点了主考,放榜一个月后,明振邦被人揭出在春闱大肆舞弊。
那一年,正好皇上在年里年外生了一场不算小的病……
御史的弹劾折子上,说他居心叵测,有谋反之意。
明家被抄家灭了族,她进宫时,明家早就凋零殆尽了。
这桩舞弊案,太子一系损失惨重,甚至连累的太子差点被废,太子一系的由盛而衰以至覆灭,这桩案子是转折点……
今年是治平十三年,离十七年还很有几年,可又很近了。
李夏紧紧抿着嘴。
大伯让五哥和秦先生斟酌着办,那就是说,李文林跟随而来,以及京城府里的态度,同样是大伯的态度,至少大伯不反对……大伯已经站进了太子党,附在了明尚书身边……
李夏只觉得后背一片阴寒,她不知道大伯曾经站进太子一党中。
从前那一世,大伯受阿爹牵连被贬,这会儿再看,那不是祸,是福……
她和五哥费尽心力让一家人躲过了初一,却迎来了十五!
“……阿夏?阿夏!你脸色不对,怎么了?”李文山正说着话,见李夏脸色苍白,心一下子提了起来。
“没事。”李夏想笑却没能笑出来,“你说你的,我听着呢。”
“真没事?”李文山站起来,转个方向,仔细看着李夏,李夏伸手推着他坐下,“没事,你接着说,我听着呢。”
“没事就好,先生说,太后和王爷在杭州城住了将近一年,一个请见的官员也没召见过,明家大少爷肯定要请见,肯定知道请见也见不着,所以才把三哥带过来,三哥来,我总归要见一面的,不见说不过去。
三哥见我,明大少爷当然也就见到了我,先生说,明大少爷大概会问我点什么话,或是让我给王爷捎几句什么话。”
李文山重新坐下,接着说了秦先生的话。
“你说的对,老三来,你不能不见。”李夏随口应了句。
大伯做事谨慎,甚至有些思虑过多,从前大伯被贬之后,就几乎和明振邦舞弊谋反一案全无瓜葛,那就是说,大伯站了队,但并不深入,至少现在还没有深入……
“……阿夏,三哥是个什么样的人?不知道他会问什么,要是托我捎什么话,我是觉得不能捎话,不知道三哥会不会跟我恼。”李文山有几分发愁,这会儿的他,对京城伯府,对李家诸人,感觉相当的好。
“三哥……”李夏收回心神,“二伯是个志大才疏的,三哥么,才和二伯一样的疏,不过,好在志不象二伯那么大。这话不能捎,你不用管他恼不恼,他问……”
李夏暗暗松了口气,这个郭胜,十分明白,也敢说,敢说这一条,最难得。
李县令愣了,“那这……”
“东翁一会儿升堂,分别问这两兄弟,是不是觉得自己这一份亏了,对方那一份占了大便宜,必定都说是,东翁就把这分家单子,换一换判给他们。”郭胜说的十分详细,这位李县令真不能算聪明人。
“这也太儿戏了!”李县令脱口叫道。
“东翁,清官难断家务事。这桩分家,不是不公,是不忿,让这兄弟俩无话可说,这案子就断清了。当然,东翁身为父母官,这样不亲不睦的兄弟两个,东翁要好好训导几句才是。”郭胜看了眼陈定德。
陈定德领会的快极了,立刻呵呵笑道:“这叫巧断,郭兄不愧是门里出身,行家里手,高明之极,实在是高明之极!令人赞叹!”
两位师爷意见一致,李县令虽说还是觉得太儿戏,心里十分的惴惴然,可好在,他是个自视不高,能听人言的,虽然十分的不情愿,还是勉强点了头。
李县令重新升了堂,换了分家单子,两兄弟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停的眨巴眼,倒是几个族老反应快,磕头高喊李青天。
李夏看完整桩案子,带着小九儿,一边叹气一边安慰的往后宅回去。
叹气的是她爹真不是当官的料啊,安慰的是这个郭胜,十分难得。
怪不得秦先生要用五哥的前程邀请他,这样的人,阿爹是用不起的。
………………
李文山安了心,不再动不动就往家里跑,这一趟一直呆到十月一开炉节这天,书院放了两天假,才赶了回来。
李县令一家客居横山县,不用出城祭扫坟茔,也就是在家里上了柱香,晚上饭菜丰盛了些而已。
当然,哪怕不是开炉节,李文山回到家这件事,已经足够让饭桌上格外丰盛了。
傍晚,李文山和李夏并排坐在菜地旁的石凳上,看着站在钟嬷嬷住过的那间屋子旁边,一脸怔忡出神的李县令。
“阿爹……”李文山冲着他爹努了努嘴,“秦先生说阿爹太重情了,略有些优柔寡断。对了,秦先生还说,梧桐不能长留,不过也不能太急着打发,你看呢?”
“嗯。”李夏眯眼瞄着她爹,“你有空点一点梧桐,让他得空儿就跟阿爹说说钟婆子那些事,留着也不能白留。唉!”
李文山咧着嘴差点笑出声,拍着李夏的头,“留着不能白留,阿夏你这是石头里面也要挤点油……咦,你叹什么气?现在还有什么好叹气的?看看咱们家,现在多好,大难肯定过去了,难道梧桐……”
“不是。”李夏又烦恼的叹了几口气,“不是梧桐,那案子不是大事,我叹气,是叹阿爹,五哥,你不知道阿爹有多笨!”
第65章 京城来了位李三爷
李夏嘀嘀咕咕将那桩分产的案子,连带其它几件小事说了,“……阿爹就是个书呆子,唉,也是,从小被钟婆子当狗一样养大,那府里又都是只教坏不教好的,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没有人教,也没有能跟着学的人,阿爹又笨,唉!也不能全怪他。”
李文山听的一个劲儿的挠头。
“还有,阿爹那双眼啊,真是白长了,有跟没有一个样儿,他眼里,就是陈师爷好,他怎么能看陈师爷比郭师爷好呢?真是把我给闷死了,你说他是从哪儿看的?
这就不说了,有眼无珠的人多了,也不少他一个。
可他什么事都先跟陈师爷商量,什么事都得叫上陈师爷,这叫什么事儿?
他手底下这两个师爷,是有分工的,连阿娘都知道……不是,连小九儿都知道,吃什么这事找唐婆子,要月钱这事找洪嬷嬷,阿爹怎么就不知道陈师爷只管钱粮,刑名是郭师爷的事儿呢?怎么能自己先混淆错乱了职责呢?”
李夏越说越气,小胖手拍着胸口,“五哥,我真是要被阿爹气死了,幸亏这两个师爷后头都有人,两个师爷也都知道对方的底细。阿爹乱来,两个师爷不乱来,要不是这样,唉,怪不得从前……就阿爹这样的,没有祸也得招来一堆祸!”
李文山听的连连眨眼,李夏生气,他却愁上了,“那怎么办?秦先生说过,这地方官最不好做,入主中枢须得历经州县,就是因为地方官不好做,一不小心就是大祸,阿爹这样……”
“唉,这一任肯定没事,上头这么照应,不能再照应了。衙门里两位师爷又是这样,阿爹就是滩烂泥,也照样能架成神像,阿爹比烂泥总归好一点,就是下一任……我是发愁下一任。”
李夏托着腮,一声接一声的叹气。
阿爹官位太低,对五哥和他们兄妹几个都大大不利,可阿爹这样,怎么往上走?就算往上硬走上去,这风险也太大了,唉!
“这一任还有两年多呢,阿爹又不笨,就是以前没经历过,两年多,说不定就学出来了呢?你说是吧?”李文山说是安慰李夏,其实倒不如说是安慰自己。
“你说的对,反正想也没用。”李夏垂头丧气。
从前五哥总说阿爹怎么怎么好,她一直以为,那桩案子,是阿爹被人坑害了,现在看,她这个阿爹,哪里用得着别人坑,他自己坑自己就足够了。
………………
秦先生在杭州多呆了一天,往罗帅司等几处送了暖炉礼,和几位旧友聚在一起,吃了顿暖炉酒,各处打点应付好,才不急不慢的赶到横山县。
晚上,又请郭胜和陈师爷吃了暖炉酒,直到夜色深垂,才回到自己租住的那间小院子。
刚净了手脸,换了居家舒适衣服,歪在榻上,抿着茶准备看一会儿书,小厮在门外禀报,赵大来了。
秦先生心里一跳,急忙吩咐请进来。
赵大赶的一头一脸的热汗,秦先生忙叫小厮端了热水沐帕过来,赵大洗了一通,又连喝了几杯茶,侧身坐在榻前椅子前,低声道:“事儿紧,就赶的急了些。”
秦先生听他这么说,忙示意小厮,“到外面看着。”
小厮退出,赵大接着道:“明家大少爷明天傍晚就能赶进杭州城了。”
秦先生一怔,一脸疑惑,“他到杭州……”
“是去明州,采办江娘娘的生辰礼,从杭州弯一弯。”赵大低低解释了句。
秦先生释然,没说话,只看着赵大,等着他往下说。
“今天午后,老爷得了明大少爷明天进杭州城的信儿时,才知道咱们家三爷林哥儿,也一起跟过来了。”赵大带着丝丝苦笑,“老爷说,明大少爷绕道杭州城,必定是想见一见太后,至少见王爷一面,带上咱们三爷……”
赵大看着秦先生,没再往下说。
太后带着秦王暂居杭州城,北上南下的官员,经过的绕道的,来请见的多如牛毛,可太后和秦王一个也没召见过。
明大少爷这一趟,带上了李家三爷李文林,这是有备而来了。
秦先生面色阴沉,沉默片刻,看着赵大问道:“漕司是什么意思?”
“漕司说,请先生和五爷斟酌。”
“跟漕司说,我知道了。”沉默了一会儿,秦先生沉声应了句。
“是,我回去了,先生留步。”赵大站起来,拱手告辞。
秦先生背着手站在廊下,怔怔出了好一会儿神,才转身进了屋。
………………
隔天一大早,李文山就被秦先生差人请了过去。
郭胜站在衙门口,看着秦先生的小厮从衙门口过去,不大会儿,李文山跟着小厮,脚步急匆的经过衙门口。
郭胜进去衙门里,片刻,捏了只紫砂小壶出来,站在衙门口,背着一只手,慢慢啜着茶,好象在享受这清晨难得的闲暇时光。
也就两刻来钟的样子,李文山就回来了,拧着眉头,脚步急匆,看在郭胜眼里,有一种乳燕投林的感觉。
郭胜慢慢踱出衙门,看着李文山转个弯,往县衙后门去了,在衙门口踱了几步,慢腾腾转身进去衙门里了。
李文山进了县衙后门,连走带跑,一头扎进上房,没看到李夏,转身出来,三步两步往自己书房过去。
李夏正站在圆凳上,掂着脚尖够书架上面的一本书。
“阿夏!”李文山一声喊,吓的刚刚够到书的李夏差点摔下来,连摇了好几摇才站稳。
李文山绕过桌子,绕过椅子,一把抱住李夏时,李夏已经站稳了。
李文山把她放到书桌上,低头看她手里的书,“这是什么?圣训?你看这干什么?最没意思的书。阿夏,有件要紧的事。”
李文山拧着眉头,拉过扶手椅,坐到李夏对面。
“大伯的事?”
刚才是秦先生把他叫过去的,李文山说有事,李夏头一个就想到了大伯。
“不是,也算是。”李文山将秦先生说的事说了,“……先生说大伯也是刚知道,立刻就打发人过来说了,说是大伯说了,让先生和我斟酌着办。”
第66章 从狼嘴到虎口
李夏听了几句,一颗心就沉沉的往下掉,京城府里曾经跟明振邦这样亲近过?
她对现在这位礼部尚书明振邦知道的不多。
明振邦和江家是姻亲,是最早也是旗帜最鲜明的太子党。立太子这件事,就是他的主导。治平十七年春闱,明振邦点了主考,放榜一个月后,明振邦被人揭出在春闱大肆舞弊。
那一年,正好皇上在年里年外生了一场不算小的病……
御史的弹劾折子上,说他居心叵测,有谋反之意。
明家被抄家灭了族,她进宫时,明家早就凋零殆尽了。
这桩舞弊案,太子一系损失惨重,甚至连累的太子差点被废,太子一系的由盛而衰以至覆灭,这桩案子是转折点……
今年是治平十三年,离十七年还很有几年,可又很近了。
李夏紧紧抿着嘴。
大伯让五哥和秦先生斟酌着办,那就是说,李文林跟随而来,以及京城府里的态度,同样是大伯的态度,至少大伯不反对……大伯已经站进了太子党,附在了明尚书身边……
李夏只觉得后背一片阴寒,她不知道大伯曾经站进太子一党中。
从前那一世,大伯受阿爹牵连被贬,这会儿再看,那不是祸,是福……
她和五哥费尽心力让一家人躲过了初一,却迎来了十五!
“……阿夏?阿夏!你脸色不对,怎么了?”李文山正说着话,见李夏脸色苍白,心一下子提了起来。
“没事。”李夏想笑却没能笑出来,“你说你的,我听着呢。”
“真没事?”李文山站起来,转个方向,仔细看着李夏,李夏伸手推着他坐下,“没事,你接着说,我听着呢。”
“没事就好,先生说,太后和王爷在杭州城住了将近一年,一个请见的官员也没召见过,明家大少爷肯定要请见,肯定知道请见也见不着,所以才把三哥带过来,三哥来,我总归要见一面的,不见说不过去。
三哥见我,明大少爷当然也就见到了我,先生说,明大少爷大概会问我点什么话,或是让我给王爷捎几句什么话。”
李文山重新坐下,接着说了秦先生的话。
“你说的对,老三来,你不能不见。”李夏随口应了句。
大伯做事谨慎,甚至有些思虑过多,从前大伯被贬之后,就几乎和明振邦舞弊谋反一案全无瓜葛,那就是说,大伯站了队,但并不深入,至少现在还没有深入……
“……阿夏,三哥是个什么样的人?不知道他会问什么,要是托我捎什么话,我是觉得不能捎话,不知道三哥会不会跟我恼。”李文山有几分发愁,这会儿的他,对京城伯府,对李家诸人,感觉相当的好。
“三哥……”李夏收回心神,“二伯是个志大才疏的,三哥么,才和二伯一样的疏,不过,好在志不象二伯那么大。这话不能捎,你不用管他恼不恼,他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