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出仕(士)_分卷阅读_57
先前黎池所答第一问‘何人可为储君‘,虽观点新颖,也聪明地没有踩进直接阐述哪个皇子可为储君的这个陷阱。但也只是让人眼前一亮,还没有触及到最敏感的点。
而这答第二问‘储君当如何选拔‘,黎池答以‘秘密立储制‘选拔,这才是真的戳到了在场诸人!
皇帝本人自然不用说,这个‘秘密立储制‘简直是深得圣心,立即就解了他当下被朝臣们逼着立储的窘境。
而凑上前来,看完黎池的论述细纲的大臣们,也都在心里倒抽一口气!各人反应不一。
那些已经站队且形成了势力阵营的大臣们,脸色复杂难言。这‘秘密立储制‘说好,也不好,它一下就将他们摆好的营盘给掀翻了。
说它不好,也不尽然。他们不一定能争赢,支持的皇子不确定能否登上皇位。若是争输了,他们的身家性命能否保住就成了个问题。可若是用‘秘密立储制‘,他们稍微狡猾谨慎点,至少身家性命可保。
而那些还未站队、厌恶结党营私的,以及只忠心于皇位上所坐之人的大臣们。看清楚黎池所列举出的‘秘密立储制‘的好处,并且自己也想明白之后,就太同意这个立储之法了!
虽然这个方法也有弊端,万一皇帝昏庸,凭自我喜好选出了一个未来的庸君、昏君或暴君,这就不好了。
但眼前这位,看着可不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他的眼光还可以,那他选的储君必然也不会差到哪去。就是现在这八个皇子随便选一个,也都不会差到哪去。那么储君即下一任皇帝的眼光也不会多差,又选出一个不会差到哪去的下下任储君……
如此一代接一代,就能传下去了。
毕竟一个皇子能否做好储君,从成长起来的途中就能窥见一二。若真不合适,大臣们也还是有手段阻止他成为储君的。
“这秘密立储之法,甚妙!甚妙啊!”一位大臣抚掌感叹。
这位大臣得到了不少人的附和,“甚妙!甚妙!”
不管说‘甚妙‘的大臣们内心究竟是否真觉得甚妙,但他们知道皇帝的心中必然是觉得‘甚妙‘的,这就够了。
既然皇帝属意,只要不是实在很荒唐,大臣们就要选择顺着他的意。更何况这‘秘密立储制‘不但说不上荒唐,还真是甚妙的一个立储办法。
贞文帝一双利眼,看过的勾心斗角太多,几乎已经能看穿人心。大臣们内心里的弯弯绕,他能猜得八九不离十。
“皇儿们,你们也过来看看。”贞文帝招手让皇子们过来,“你们也来看看这黎和周所写的‘秘密立储制’,然后说说你们的看法。”
皇子们纷纷上前,去看那张草稿纸上所写的,与他们息息相关的‘秘密立储制‘……
八个成年皇子中,大皇子赵义和三皇子赵俭,这两个皇子是看完后心中最不平静的。
赵义是想到,以前他只用和赵俭一个兄弟争,现在却要和他七个兄弟争,甚至再过几年就还有年龄更小的兄弟加入……
一想到这里,赵义的眼神立即就变得阴狠起来,那眼神活像是要吃人一样……黎和周,他凭借着一张殿试策问的草稿纸,竟然就轻易地掀翻了他赵义的营盘!
赵俭心中不平静,则是因为在他上辈子里,黎池并未写这个‘秘密立储制‘!
赵俭上辈子时,黎池殿试所写的是观点新颖的花团锦簇文章。有答第一问的‘贤‘的新解读,也有答第三问的‘储君十项全能‘,但就是没有答第二问的‘秘密立储制‘!
赵俭毕竟是活过一辈子的人,比赵义要更会控制表情和眼神,他虽然心里已是波涛骇浪,但面上却没显出来。
赵俭惊讶过后就明白了,父皇应该是很中意这项‘秘密立储制‘,而这种立储方法,怕是也势在必行。
若是这样的话,虽然会打乱他的布置,却也没多大关系。
他有自信,他会表现得很优秀,在让父皇心甘情愿地选他做储君的同时,也让百官信服。
有了这‘秘密立储制‘,他们每个皇子都有可能成为储君,为了那一点希望,他们都会努力表现。至少明面上不会再互相争斗,反而会表现得兄友弟恭,以此来讨邀父皇的欢心。
毕竟谁也不知道父皇心里究竟中意的是谁,有可能他们在一旁争得你死我活,最后上位的却不是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
如此,争斗较劲就会转到暗地里,争斗也不会如以往一样血淋淋,至少手足相残的事不会过于惨烈。
这样想来,赵俭觉得黎池提出的这个‘秘密立储制‘,还真是个好办法。
而且更不用说,没有夺嫡争斗后,朝堂上的争斗也会减弱许多,有利于朝局稳定。
除了赵义和赵俭之外的皇子们,不管是以前蛰伏着的,还是压根就没对那个位子报有希望的,看完后都很高兴。
至少他们也有了希望不是,而且说不定父皇就看中自己,让自己成为储君了呢?
皇子们在看黎池的草稿纸时,贞文帝也在观察皇子们。
皇子们的神情反应,贞文帝都看在眼里,尤其是赵义和赵俭的反应对比。
“这答第三问的‘储君应十项全能‘,也说的很有道理。储君要担起一国社稷的重担,非十项全能担不起、也担不长久!否则担着担着,担子里的东西就都撒出去了。”
虽然黎池所写的‘十项全能‘有些苛刻,但想想确实要如此才能担得起一国、一社稷,就如同现在的贞文帝一样。
于是大臣们和皇子们纷纷应是,都言黎和周所言有理。
当然,看完了何为‘十项全能‘之后,众皇子们心中暗暗叫苦。达到那十项标准,实在不容易啊。
……
贞文帝顺走人家考生的草稿纸这么久,也该给人还回去了,免得影响人家作答。
于是,贞文帝就又默默地走到黎池案边,将他的草稿纸,给他放回了案角原位。
贞文帝将草稿纸还回来时,黎池寻思着,是不是该行个礼?
虽说礼部官员说了,若是圣上没有问话,就不用行礼答话。但是贞文帝在他案角边站了那么久,又拿走他的草稿纸后再还回来,若是他还不给圣上行礼、把他当空气一样,是否会有些失礼?
黎池纠结着,最终选择搁下笔,准备起身给贞文帝行礼……
然后,就有一只手摁在他肩上,一使劲将他又给摁回了椅子里。
“你自安心作答就是,免礼了。”
贞文帝的声音和语调,听在黎池的耳中,有点像他前世里一个演皇帝演得很出色的演员的声音。随意慵懒的声音和语调之中,潜伏着的是帝王之威。
“是,学生遵命。”都被摁回椅子上了,黎池也就只能颔首低头以示恭谨。
贞文帝将黎池摁回椅子上后,就踱步走开了。
黎池拿起在外面转了一圈后又回来的草稿纸,仔细看上面也没有被撕扯泄愤的痕迹,再结合刚才贞文帝的态度,或许不是坏事?
贞文帝巡视完一遍作答的考生后,也没有再找到一个有趣的考生,或一张有趣的草稿纸。于是就带着身后众臣和皇子们,安静地离开了保和殿。
……
黎池将这篇长约一万字的‘答储君三问‘的策问文章写完时,已经是未时末即将近下午三点的时候了。
不过,黎池还是在答完得较早的那一批考生里。
黎池将答卷检查一遍后小心放好,以防弄脏。
然后就在黎池以为现在都未时末的时辰,早就过了饭点,不会有饭食赐下时。就有好几列宫女,端着茶点从远处走来。
等领头宫女与主考官交谈过后,宫女们被分成八列,由八名同考官分别陪同,开始给广场上的考生奉上茶点。
黎池又把答卷和草稿纸都收到考篮里去,将书案空了出来。然后一名宫女就在一名同考官的陪同监视下,将一盘茶点放到了黎池的书案上,然后又悄步离开。
三块红枣米糕,一杯清茶。
雪白的米糕中点缀着几点红枣碎屑,宛如茫茫雪原中点缀着点点红梅,这红枣米糕真是漂亮!
黎池揭开茶杯。杯中茶水是透彻清亮的浅黄绿色,水中茶叶枝叶完整,根根竖起,看着就让人赏心悦目!
黎池拈起一块红枣米糕,小小咬一口、细细品尝。虽然因为出锅有一段时间了,又在端过来的这一路上被风给吹凉了,但味道着实不错,甜而不腻、糯而不粘……真不愧是皇宫里的食物!
黎池又端起茶杯,小啜一口茶水。嗯~茶香盈口,唇齿留香,苦涩回甘……还是那句:真不愧是皇宫里喝的茶!
哪怕是三百人份的大批量茶点,也都做得这样精致味美,到底是皇家啊。
也就是黎池已经作答完毕,这才有闲情逸致来欣赏茶点漂亮不漂亮,品尝茶点的味道好不好,然后还有空闲在这感叹。
那些还没答完的考生,正绷紧心神书写作答呢!哪还有闲情去吃茶点,宫女上的茶点,他们甚至连多看两眼的功夫都没有。
之后,黎池就配着一杯清茶,小口小口地吃着红枣米糕,将殿试剩下的时间消磨了过去。
殿试考一天,黎明入,日暮出。
黎池出了宫门,与钟离书和明晟等人道过别后,就看到他爹黎棋正等在宫门前的广场边缘。
夕阳余晖撒在黎棋的身上,光影衬托下,也将他衬得格外老了一些。
殿试考完了,这应该是黎棋最后一次在考场外面,等着黎池出考场了。
“爹,我考完了,我们回去。”黎池走到黎棋身旁打招呼道。
“和周你考完了!好,我们走回去。本来苏叶是说用轿子送我来的,不过我没让。本来大湖也说要来的,让我劝住了,我让他就在青朱院守着。
然后,我就自己一路走过来了,你不知道一路上……”
……
夕阳余晖下,黎棋和黎池父子两,一边说着话,一边并肩往回走。
作者有话要说:
赵俭,你金手指依旧是你金手指!你不过是因为重生,而窥探到了你金手指的冰山一角罢了!看,秘密立储制甩你一脸!你上辈子时就没有!←_←
贞文帝:我要默默地把你的草稿纸顺走 ^_^
第67章
殿试考完当天,依旧像会试结束后一样。四名主考官并八名同考官,当晚就留宿考场即保和殿,开始判改考生答卷。
不过因为殿试只考了一篇策问,判卷规则就不能像会试那样,各自负责一个模块的判卷工作了。
于是殿试的判卷规则是,主考官和同考官共计十二位,分别为三百份答卷各打一个分数。最高分满分一百,最低分零分。
十二个分数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高分之后,算出一个平均分数,这个分数就是考生的最终得分。
这个判卷规则也是在俭王上疏献策后,科举革新的一个方面。
每份答卷都经由十二个考官判改打分,已经算公平了。哪怕有那么几个认考生笔迹的考官,也不可能十二个考官都认考生笔迹,且还给同一个考生给高分和低分。
如果真有十二个考官,都选择力保或打压同一位考生的情况,那这名考生就真是了不起了。
不过,要不说万事皆有可能呢?这一次,还真就是十二名考官都选择了力保同一名考生。
这名考生就是黎池。
十二名考官都选择力保黎池,是有原因的。
首先,黎池已经‘连中五元‘。够资格来做考官的大臣们,都已在朝堂上摸爬滚打多年。揣摩上意,是他们的必修课。在有考生‘连中五元‘的情况下,除非该考生交白卷、答卷全篇污迹或者犯了大忌讳,否则判卷考官们再怎么都要判出一个‘六元及第‘出来!
六元及第者,科举取士后史上才只有两个而已。若是在贞文帝在位时出现一个,这就是为贞文帝的‘文治‘功绩,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样讨好上意的事,考官们如何能不做?
就算想要标榜特立独行,愣是要和皇帝唱反调、不让他‘文治‘功绩上添上这一笔。先不论他所打的这个分数,会否成为最低分给去掉不纳入平均分计算中。就是这分数打出来后张贴公示了,也要担心会不会被皇帝记仇,会不会被天下士人攻讦:十二个考官,就你一个打低分,你才学是有多渊博啊?!
其次,皇帝其实已经相当于提前看过了黎池的答卷(虽事实上是看得他的草稿纸),且与众臣和众皇子们探讨过,这就已经明示了他属意黎池这份答卷。
要是考官们还不依着贞文帝,非不将黎池的答卷判成第一名状元,那他们这辈子也就不用想升迁了。
而这答第二问‘储君当如何选拔‘,黎池答以‘秘密立储制‘选拔,这才是真的戳到了在场诸人!
皇帝本人自然不用说,这个‘秘密立储制‘简直是深得圣心,立即就解了他当下被朝臣们逼着立储的窘境。
而凑上前来,看完黎池的论述细纲的大臣们,也都在心里倒抽一口气!各人反应不一。
那些已经站队且形成了势力阵营的大臣们,脸色复杂难言。这‘秘密立储制‘说好,也不好,它一下就将他们摆好的营盘给掀翻了。
说它不好,也不尽然。他们不一定能争赢,支持的皇子不确定能否登上皇位。若是争输了,他们的身家性命能否保住就成了个问题。可若是用‘秘密立储制‘,他们稍微狡猾谨慎点,至少身家性命可保。
而那些还未站队、厌恶结党营私的,以及只忠心于皇位上所坐之人的大臣们。看清楚黎池所列举出的‘秘密立储制‘的好处,并且自己也想明白之后,就太同意这个立储之法了!
虽然这个方法也有弊端,万一皇帝昏庸,凭自我喜好选出了一个未来的庸君、昏君或暴君,这就不好了。
但眼前这位,看着可不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他的眼光还可以,那他选的储君必然也不会差到哪去。就是现在这八个皇子随便选一个,也都不会差到哪去。那么储君即下一任皇帝的眼光也不会多差,又选出一个不会差到哪去的下下任储君……
如此一代接一代,就能传下去了。
毕竟一个皇子能否做好储君,从成长起来的途中就能窥见一二。若真不合适,大臣们也还是有手段阻止他成为储君的。
“这秘密立储之法,甚妙!甚妙啊!”一位大臣抚掌感叹。
这位大臣得到了不少人的附和,“甚妙!甚妙!”
不管说‘甚妙‘的大臣们内心究竟是否真觉得甚妙,但他们知道皇帝的心中必然是觉得‘甚妙‘的,这就够了。
既然皇帝属意,只要不是实在很荒唐,大臣们就要选择顺着他的意。更何况这‘秘密立储制‘不但说不上荒唐,还真是甚妙的一个立储办法。
贞文帝一双利眼,看过的勾心斗角太多,几乎已经能看穿人心。大臣们内心里的弯弯绕,他能猜得八九不离十。
“皇儿们,你们也过来看看。”贞文帝招手让皇子们过来,“你们也来看看这黎和周所写的‘秘密立储制’,然后说说你们的看法。”
皇子们纷纷上前,去看那张草稿纸上所写的,与他们息息相关的‘秘密立储制‘……
八个成年皇子中,大皇子赵义和三皇子赵俭,这两个皇子是看完后心中最不平静的。
赵义是想到,以前他只用和赵俭一个兄弟争,现在却要和他七个兄弟争,甚至再过几年就还有年龄更小的兄弟加入……
一想到这里,赵义的眼神立即就变得阴狠起来,那眼神活像是要吃人一样……黎和周,他凭借着一张殿试策问的草稿纸,竟然就轻易地掀翻了他赵义的营盘!
赵俭心中不平静,则是因为在他上辈子里,黎池并未写这个‘秘密立储制‘!
赵俭上辈子时,黎池殿试所写的是观点新颖的花团锦簇文章。有答第一问的‘贤‘的新解读,也有答第三问的‘储君十项全能‘,但就是没有答第二问的‘秘密立储制‘!
赵俭毕竟是活过一辈子的人,比赵义要更会控制表情和眼神,他虽然心里已是波涛骇浪,但面上却没显出来。
赵俭惊讶过后就明白了,父皇应该是很中意这项‘秘密立储制‘,而这种立储方法,怕是也势在必行。
若是这样的话,虽然会打乱他的布置,却也没多大关系。
他有自信,他会表现得很优秀,在让父皇心甘情愿地选他做储君的同时,也让百官信服。
有了这‘秘密立储制‘,他们每个皇子都有可能成为储君,为了那一点希望,他们都会努力表现。至少明面上不会再互相争斗,反而会表现得兄友弟恭,以此来讨邀父皇的欢心。
毕竟谁也不知道父皇心里究竟中意的是谁,有可能他们在一旁争得你死我活,最后上位的却不是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
如此,争斗较劲就会转到暗地里,争斗也不会如以往一样血淋淋,至少手足相残的事不会过于惨烈。
这样想来,赵俭觉得黎池提出的这个‘秘密立储制‘,还真是个好办法。
而且更不用说,没有夺嫡争斗后,朝堂上的争斗也会减弱许多,有利于朝局稳定。
除了赵义和赵俭之外的皇子们,不管是以前蛰伏着的,还是压根就没对那个位子报有希望的,看完后都很高兴。
至少他们也有了希望不是,而且说不定父皇就看中自己,让自己成为储君了呢?
皇子们在看黎池的草稿纸时,贞文帝也在观察皇子们。
皇子们的神情反应,贞文帝都看在眼里,尤其是赵义和赵俭的反应对比。
“这答第三问的‘储君应十项全能‘,也说的很有道理。储君要担起一国社稷的重担,非十项全能担不起、也担不长久!否则担着担着,担子里的东西就都撒出去了。”
虽然黎池所写的‘十项全能‘有些苛刻,但想想确实要如此才能担得起一国、一社稷,就如同现在的贞文帝一样。
于是大臣们和皇子们纷纷应是,都言黎和周所言有理。
当然,看完了何为‘十项全能‘之后,众皇子们心中暗暗叫苦。达到那十项标准,实在不容易啊。
……
贞文帝顺走人家考生的草稿纸这么久,也该给人还回去了,免得影响人家作答。
于是,贞文帝就又默默地走到黎池案边,将他的草稿纸,给他放回了案角原位。
贞文帝将草稿纸还回来时,黎池寻思着,是不是该行个礼?
虽说礼部官员说了,若是圣上没有问话,就不用行礼答话。但是贞文帝在他案角边站了那么久,又拿走他的草稿纸后再还回来,若是他还不给圣上行礼、把他当空气一样,是否会有些失礼?
黎池纠结着,最终选择搁下笔,准备起身给贞文帝行礼……
然后,就有一只手摁在他肩上,一使劲将他又给摁回了椅子里。
“你自安心作答就是,免礼了。”
贞文帝的声音和语调,听在黎池的耳中,有点像他前世里一个演皇帝演得很出色的演员的声音。随意慵懒的声音和语调之中,潜伏着的是帝王之威。
“是,学生遵命。”都被摁回椅子上了,黎池也就只能颔首低头以示恭谨。
贞文帝将黎池摁回椅子上后,就踱步走开了。
黎池拿起在外面转了一圈后又回来的草稿纸,仔细看上面也没有被撕扯泄愤的痕迹,再结合刚才贞文帝的态度,或许不是坏事?
贞文帝巡视完一遍作答的考生后,也没有再找到一个有趣的考生,或一张有趣的草稿纸。于是就带着身后众臣和皇子们,安静地离开了保和殿。
……
黎池将这篇长约一万字的‘答储君三问‘的策问文章写完时,已经是未时末即将近下午三点的时候了。
不过,黎池还是在答完得较早的那一批考生里。
黎池将答卷检查一遍后小心放好,以防弄脏。
然后就在黎池以为现在都未时末的时辰,早就过了饭点,不会有饭食赐下时。就有好几列宫女,端着茶点从远处走来。
等领头宫女与主考官交谈过后,宫女们被分成八列,由八名同考官分别陪同,开始给广场上的考生奉上茶点。
黎池又把答卷和草稿纸都收到考篮里去,将书案空了出来。然后一名宫女就在一名同考官的陪同监视下,将一盘茶点放到了黎池的书案上,然后又悄步离开。
三块红枣米糕,一杯清茶。
雪白的米糕中点缀着几点红枣碎屑,宛如茫茫雪原中点缀着点点红梅,这红枣米糕真是漂亮!
黎池揭开茶杯。杯中茶水是透彻清亮的浅黄绿色,水中茶叶枝叶完整,根根竖起,看着就让人赏心悦目!
黎池拈起一块红枣米糕,小小咬一口、细细品尝。虽然因为出锅有一段时间了,又在端过来的这一路上被风给吹凉了,但味道着实不错,甜而不腻、糯而不粘……真不愧是皇宫里的食物!
黎池又端起茶杯,小啜一口茶水。嗯~茶香盈口,唇齿留香,苦涩回甘……还是那句:真不愧是皇宫里喝的茶!
哪怕是三百人份的大批量茶点,也都做得这样精致味美,到底是皇家啊。
也就是黎池已经作答完毕,这才有闲情逸致来欣赏茶点漂亮不漂亮,品尝茶点的味道好不好,然后还有空闲在这感叹。
那些还没答完的考生,正绷紧心神书写作答呢!哪还有闲情去吃茶点,宫女上的茶点,他们甚至连多看两眼的功夫都没有。
之后,黎池就配着一杯清茶,小口小口地吃着红枣米糕,将殿试剩下的时间消磨了过去。
殿试考一天,黎明入,日暮出。
黎池出了宫门,与钟离书和明晟等人道过别后,就看到他爹黎棋正等在宫门前的广场边缘。
夕阳余晖撒在黎棋的身上,光影衬托下,也将他衬得格外老了一些。
殿试考完了,这应该是黎棋最后一次在考场外面,等着黎池出考场了。
“爹,我考完了,我们回去。”黎池走到黎棋身旁打招呼道。
“和周你考完了!好,我们走回去。本来苏叶是说用轿子送我来的,不过我没让。本来大湖也说要来的,让我劝住了,我让他就在青朱院守着。
然后,我就自己一路走过来了,你不知道一路上……”
……
夕阳余晖下,黎棋和黎池父子两,一边说着话,一边并肩往回走。
作者有话要说:
赵俭,你金手指依旧是你金手指!你不过是因为重生,而窥探到了你金手指的冰山一角罢了!看,秘密立储制甩你一脸!你上辈子时就没有!←_←
贞文帝:我要默默地把你的草稿纸顺走 ^_^
第67章
殿试考完当天,依旧像会试结束后一样。四名主考官并八名同考官,当晚就留宿考场即保和殿,开始判改考生答卷。
不过因为殿试只考了一篇策问,判卷规则就不能像会试那样,各自负责一个模块的判卷工作了。
于是殿试的判卷规则是,主考官和同考官共计十二位,分别为三百份答卷各打一个分数。最高分满分一百,最低分零分。
十二个分数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高分之后,算出一个平均分数,这个分数就是考生的最终得分。
这个判卷规则也是在俭王上疏献策后,科举革新的一个方面。
每份答卷都经由十二个考官判改打分,已经算公平了。哪怕有那么几个认考生笔迹的考官,也不可能十二个考官都认考生笔迹,且还给同一个考生给高分和低分。
如果真有十二个考官,都选择力保或打压同一位考生的情况,那这名考生就真是了不起了。
不过,要不说万事皆有可能呢?这一次,还真就是十二名考官都选择了力保同一名考生。
这名考生就是黎池。
十二名考官都选择力保黎池,是有原因的。
首先,黎池已经‘连中五元‘。够资格来做考官的大臣们,都已在朝堂上摸爬滚打多年。揣摩上意,是他们的必修课。在有考生‘连中五元‘的情况下,除非该考生交白卷、答卷全篇污迹或者犯了大忌讳,否则判卷考官们再怎么都要判出一个‘六元及第‘出来!
六元及第者,科举取士后史上才只有两个而已。若是在贞文帝在位时出现一个,这就是为贞文帝的‘文治‘功绩,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样讨好上意的事,考官们如何能不做?
就算想要标榜特立独行,愣是要和皇帝唱反调、不让他‘文治‘功绩上添上这一笔。先不论他所打的这个分数,会否成为最低分给去掉不纳入平均分计算中。就是这分数打出来后张贴公示了,也要担心会不会被皇帝记仇,会不会被天下士人攻讦:十二个考官,就你一个打低分,你才学是有多渊博啊?!
其次,皇帝其实已经相当于提前看过了黎池的答卷(虽事实上是看得他的草稿纸),且与众臣和众皇子们探讨过,这就已经明示了他属意黎池这份答卷。
要是考官们还不依着贞文帝,非不将黎池的答卷判成第一名状元,那他们这辈子也就不用想升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