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他是科举大佬_分卷阅读_101
  年轻时候不管是在镇上搬麻袋,或是下地干活,都是力气活,上了年纪毛病显露出来,腰酸背痛胳膊疼是常有的事。
  而自己老伴儿年过半百还不消停,天天跑到工部凑在王卓那群少年身边跟着研究东西,最近一段时间更是忙碌的过了饭点才回家,连口热乎饭都没吃上。
  时间久了,损伤的都是自己的身子,顾母是既生气又担心,气的是他自己一大把年纪了还不知道好好照顾自己,又担心老头子万一出了意外怎么办。
  今日恰逢顾父五十四岁的贺辰,并没有大办,顾母早早的做好了一桌子饭菜,盘算着一家人在一起吃顿饭,热热闹闹的说着话,可盼来盼去的也没把顾父给盼回来,她能不生气吗?
  “好,好,都听老伴儿的话!” 顾父拉长调子,笑着点头。“从明日起,我一准能早点赶回来,按时按点的吃饭,一日三餐都让老婆子你督促着,可行?”
  “这还差不多,走吧,吃饭去。” 得了顾父的保证,顾母心里舒坦起来。
  顾家没有食不言寝不语的讲究,一大家子平日各有各的事情要忙,饭桌上就是最好的交流时间。
  顾驰和叶溪给顾父送上了贺词,还有顾父喜爱的上好的茶叶和杏花酒。小桃子和舟宝也软乎乎的给顾父送上了脆脆甜甜的祝福。顾问昭也特意从国子监回来,给顾父送上了一副亲手绘制的生辰画。
  顾父心情舒畅,老了老了,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神仙般的日子也不过如此。若是家中的两个儿子和儿媳、孙子孙女们也在身边就好了,那就是一家大团圆。
  “研究的风力水车有了进展,最近工部的官员都在忙这件事,过不了多久风力水车问世,那我们也就可以歇息一段时间了!” 顾父呷了一口茶水,碧色的茶叶尖儿在热水里舒展开来,散发着醇厚的清香。
  自大半年前王卓他们因研制出筒车进了工部,顾父也对此颇感兴趣,文正帝便把本应给予顾问昭的荣耀给了顾父,允许他一同进入工部跟着学习,当然不是正式的官员,俸禄也比不上成为进士进入工部的官员。
  不过顾父不在意,可以跟着工部的官员一起长见识,他已经很满足了。
  顾父种了一辈子的地,庄稼人对黄土地有一股莫名的情感,别的事情不擅长,可种地绝对是一把好手。
  工部的官员有学识,可没有多少经验,在世家长大成人,都没下过几次地,又如何指望他们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王卓他们那群小子有头脑,但也没太多见识,顾父就派上用场了,种了几十年的地,说出来头头是道,行还是不行,顾父有两把刷子。
  “风力水车?” 顾驰来了兴趣,“听名字是与风有关?”
  顾父解惑道:“大部分构造和以前的水车无太大差别,只不过多了一样--风帆,风帆随风转动时带动水车从水里汲水。”
  顾父还欲再说,顾母笑着打断他的话,“你和三郎不愧是父子俩,一谈起正事就忘记了吃饭,先吃饭,有什么事儿留着待会儿再说。”
  顾父和顾驰相视一笑,齐齐开口:“听老伴儿的话/听娘的话。”
  顾父他们的动作很快,没过几天便研制出了风力水车,在整个上京城引起了轰动。
  风力水车与以往出现的水车相比,多了一部分,由风车和水车两部分构成。
  以往的水车需要水流的推动而转动汲水,对水流的要求非常高,必须是在水源充足、水势高的地方才可以运行。
  而如今的风力水车则更偏重于风的影响,有风作为动力,对水的要求降低许多。
  文正帝看着正在运行的水车,轻柔的风吹动,清澈的水流入水车里面,再从水车中沿着长长的木槽流动,一直到远处需要灌溉的农田里。
  文正帝连连点头,抚掌称赞,“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不管是救潦,或是灌溉和栽种,都极为便利。”
  看着面前的王卓和顾父一行人,文正帝不由得升起一股感概,英雄出身不论高低,工部这么多有学识的人才,可一再给他惊喜的却是从月水村走出来的这一群少年和一位老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们研制出风力水车,解决了以往的弊端。” 文正帝面色挂着笑意,“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有丰富的水源,因此水车的推行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可风无处不在,只要有风有水的地方便可以使用,尤其是西北荒漠之地,想必有了风力水车的出现,大周朝的每一寸土地可以更加便利的灌溉。你们几人便是大周朝的大功臣!”
  顾父推辞道:“ 草民们不敢居功,风力水车的研制是工部每一个人的功劳,草民们初初有了想法,可真正将水车造出来,离不开工部每一个官员,他们给予了草民们许多经验和帮助。做出来的东西能够给百姓们带来帮助,草民们便已很满足。”
  “从以前的筒车到如今的风力水车,接二连三的研制出灌溉工具,你们起的作用重中之重,不可替代。从今日起,无需自称草民,称呼微臣即可。” 文正帝满意的看着顾父他们,眼底的欣赏之情流露。
  “一边是少年可期,一边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你们是大周朝子民的表率,虽没有通过科考进入官场,但你们做出的贡献是无法衡量的,朕特批你们进入工部都水清吏司,官从从六品的工部员外郎,享受的待遇和其他官员一样,希望你们再接再厉,研制出更多有益的东西。”
  顾父和王卓他们愣在那里,面上尽是惊喜,有些不敢相信,从六品的工部员外郎,也就是说,从今日起他们是朝廷正式的官员了,在朝廷里登记在册的。
  虽科考这条路没有走通,可凭借着发明创造,竟然从一介泥腿子成为了朝廷的官员。
  几人赶忙行礼道谢,“多谢陛下的恩宠,微臣必定不辜负陛下的看重。”
  顾父和王卓他们被授予官职,在上京城又引起了不小轰动。
  此时此刻,这些世家大臣看着顾家,也不得不佩服。
  从一个小小月水村走出来的一群人,却一个两个的在陛下面前留下了好印象,如今顾家父子俩都入朝为官,顾家三儿媳在国子监教书,什么好事都落得他们身上,怎么就这么有能耐呢!
  给顾父赏了官职还没完,文正帝对顾家是越看越满意,亲自动笔给顾家赏赐牌匾,“顾府高风”四个字高高悬挂在顾府大门外面,每一个走过路过的人都可以看到。
  这还没完,文正帝又给月水村赐了匾,御笔“月水明村”四个字。
  在文正帝看来,月水村虽是一个没什么名气的小村庄,可它养育出顾家人还有王卓这些少年才俊,想必定是一个好地方,村子里的其他人也定是有出息的。
  皇帝给臣子赐匾的情况可不多,除非是真正做出贡献、在朝为官多年的官员才能获此殊荣。
  可顾家就获得了,顾家不过来到上京城几年时间,顾驰踏入官场也仅仅四年多而已,就获得了文正帝的赐匾,一下子还是两个,连带着自己出身的村子也得了一个御赐的匾,这可真是让人眼红!
  对于这些世家大臣来说,顾家人入朝为官他们虽惊讶,但并不十分羡慕,毕竟对他们大家族来说,族中的子弟大都有不错的前途,官场上盘根错节,大大小小的官职都有他们家族的人来担任。
  真正让他们眼红的,便是顾家获得御赐的牌匾,这份恩宠和殊荣,可不是谁都能得到的,这对一个家族来说,流芳百世,是无上的荣耀啊!
  顾驰提出开辟陆路贸易,八方来朝,建立了商贸往来,国库的银子也因此增加不少。
  而顾父如今又研制出风力水车,极大的解决了灌溉问题,势必会提高粮食增产,这些举措有益于每一位百姓,称呼顾家父子俩为大周朝的功臣都不为过。
  日后也势必会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说百年之后,就凭他们如今的功劳,资历熬上去之后,升官加爵也可期。说句不好听的话,若是哪一日在皇帝面前犯了错,考虑着他们的功劳,文正帝也会网开一面,这就像顾家人的护身符一样。
  “顾家高风”牌匾,高高悬挂,引来了不少围观的人,走过路过的每一个人都要行礼,即便是那些官员也不例外,这么一来,也不敢再有人如之前那次学子故意上门闹事一样,故意到顾府门前上门惹是生非。
  皇帝金口玉言夸赞顾家高风,皇帝都这么说了,那肯定不作假,以后谁还敢说顾家人一句不好的话呢!
  顾母最近脸上的笑就没有下去过,“前一段时间我还打趣,家里三郎是四品官员,儿媳和我有诰命在身,就你一人是白身。可没想到没过多久,老头子你也有了官职,还给咱们家和咱们村得了皇帝御赐的牌匾,老头子你可太厉害了!”
  顾父脸上的一道道皱纹舒展开来,“儿子、儿媳和老伴儿出息,我这当老子的,也不能落后太多。我自己有没有获得赏赐是其次,最开心的,还是咱们月水村也得了一块牌匾,这么一来,只要村里人不主动惹事,没多少人敢欺负到村里人头上。”
  王卓他们自上次进京之后,已近一年的时间没有回去,如今赶上护送牌匾回去的机会,他们告了假,跟着牌匾一起回到月水村。
  一到村口,在树下纳凉的村民们一哄而上,不停的向王卓他们打听京城的事迹。
  王家娘子笑嘻嘻,“没想到你们一去京城便是一年的时间,谁也没想到你们研制出的筒车会有那么大的作用。如今去到哪个村子,水边一排吱吱转动的筒车都是你们研制出来的,可给咱们种地的省了不少力气,不少人感激你们,甚至感激咱们整个村子呢!”
  当得知王卓他们又研制出了风力水车、并且正式做了官以后,王娘子他们又沸腾了,“乖乖,原来读书读不好,不意味着一辈子就是个泥腿子,还有其他出路。”
  像王卓和顾驰这群孩子,都是村里人看着长大的,以前只看到顾驰读书当大官又出息,谁也没想到书读不好的王卓在创造上面有天分,如今照样踏入了官场。
  不过真正让月水村村民们惊讶的,还是文正帝御赐的那一块牌匾。
  李老头、王家娘子还有其他每一位村民,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看着金光闪闪的牌匾,惊讶的张大嘴巴说不出一句话,眼睛也瞪直了,乖乖,他们没看错吧,这可是皇帝亲自动笔赐的匾,这是整个村子的荣誉。
  他们这群整日扒地的泥腿子,竟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这可是给祖宗十八代都争光的事情啊!
  皇帝赐匾,月水村村民祖宗十八代走了狗屎运,估计整个宛阳府扒拉一遍,也找不出几个能得到皇上赐匾的村子。
  即便是县令和那些当官的,看见牌匾也要下马行礼,日后他们村民可就不怕被人找上门欺负了。
  董里正同村里的人谋划,在村头修建了进入村子的大门,“月水明村”牌匾高悬,村口另一边还伫立着顾驰的进士碑。
  村门正中央是御赐的牌匾,另一旁是进士碑,月水村再也不是以前的月水村了。
  上匾那日,宛阳府知府和临南县县令老爷都来了,不少有名望的人家也来了,当日的场景非常热闹。
  后面也断断续续的有人千里迢迢跑到月水村看牌匾和进士碑,希望自己能沾沾光,月水村一下子热闹起来,从无人问津的小村子成了当地最热闹的一个地方。
  董里正找来李老头、顾大郎、顾二郎还有村中其他上了年纪的老头一起商量,如今村中商量什么大事,总爱找来顾家兄弟俩,让他们听一听拿个主意,其实也是借他们的耳朵,传到京城顾驰那里,看看提出的建议是否可行。
  董里正给他们每人上了茶,“咱们月水村如今这么热闹,我寻思着是不是可以利用起来。单靠种地谋生挣不了几个铜板,如今村里每天有这么多远道而来的人,光给他们做顿饭一天也挣不少钱呢!村里人多,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读书或是研究东西的天赋,还是要找一找其他出路,让咱们村子的村民,不管是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都可以谋生,不至于饿肚子。不仅不饿肚子,还要过上好日子。大家有什么想法没有?”
  顾大郎思忖一会儿开口,“董里正说的不错,咱们村子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就要利用起来。这几日也有不少外来的客人午时留宿在我家里面,给他们做顿饭,轻轻松松便到手几钱银子,确实要比单纯种地划算许多。若是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到村子,同时吸引他们在村子逗留的时间更长一些,咱们村民赚的钱会更多。”
  李老头、顾二郎还有其他几位老大爷也纷纷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
  到最后董里正拍板,“咱们见识少,给三郎去一封信,将情况详细的告知他们,看看他和顾老头怎么说。”
  顾大郎给顾驰去了一封信,告诉顾驰这件事的详细情况,同时还有一家人的家信。
  书信在路途上慢慢的随着商队一起来到上京城。
  京中的日子还在继续,叶溪在国子监教授外语,顾父成了工部正式的官员,小桃子和舟宝一日日长大,启蒙识字,是家中的开心果。
  不过顾驰在户部可就不那么顺利。
  他是正四品下的户部右侍郎,之前几年一直待在翰林院,在户部没有什么根基,如今来到户部几个月,没有贸然崭露头角,而是向上峰和同僚取经,一点点的了解户部的情况。
  户部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贡赋之差,自然也掌管着大周朝的钱袋子,也就是国库。
  虽说六部都是大周朝的部门,可五指还有长短呢,更何况是六部,户部因为与银子打交道,一直是六部之中最受皇帝重视、待遇也是最好的那一个,当然一旦遇到事情,肯定也是最棘手的那种。
  文正帝最近在着手处理前朝遗留下来的问题,前朝皇帝不作为,大权旁落,整个朝堂风雨飘摇,由世家大臣把控,相应的,国库的银子没进皇帝的口袋,而是如同左手倒右手,都进了那些臣子的口袋里。
  这些臣子自是没有明目张胆的将国库的银子拿入自家库房里,他们美名其曰“借银子”。
  今个自己老母得了不治之症,看病要银子,就开始向前朝皇帝哭穷;明个没银子买房子,要留宿街头了,也要向前朝皇帝哭穷。
  前朝皇帝不管事,臣子说什么就是什么,大手豪迈一挥,将国库里的银子拨给臣子,唯一一点勉强值得称赞的地方,便是让借钱的臣子打了借条。
  可惜有借条也没用啊,臣子不还钱,当皇帝的还能一直拉下脸面让臣子还钱嘛?加上文正帝新登基那几年没什么实权,借银子这件事一拖再拖,时到今日也没人还银子。
  文正帝不乐意,如今他大权在握,国库充盈,百姓才能安居乐业。虽前一段时间,三千人马出行、外朝使臣来贺送来了不少黄金白银,可谁也不会嫌弃银子扎手,他作为皇帝亦是如此。
  文正帝下定决心,此次一定要将前朝那些臣子的借银要回来。还特意找来户部的官员谈了话,叮嘱他们一定要将这件事情办成。
  皇帝轻飘飘一句话,重担全落在了户部的人身上。
  这个事情可不好办,要考虑的事情太多,可端看文正帝的态度,无论采取何种办法,都要将银子要回来。
  户部的官员一个个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连饭都吃不香了,这可真是个难差!
  作者有话要说:  小仙女“,-随遇而安”20瓶灌溉,小仙女“噢 乖”5瓶灌溉,谢谢你们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风力水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
  第105章 户部还银(一)
  文正帝的命令摆在这儿,臣下只有按令行事。
  依照顾驰看来, 他挺赞成文正帝让官员还银的。这是一笔烂账, 如若不盘算清楚, 损失的可不是百两千两。
  国库银子有上千万两, 其中一大半都进了朝臣的口袋, 若是将这些银子都用在百姓身上,将能造福多少民众。
  前朝皇帝不管事, 大臣们也是狮子大开口,今个给自己老母看个病, 明个家中父亲又不行了,一次就能借走上千两白银;买座房子,一次就是几万两银子。
  起初只有那几个官职高胆子大的官员敢向朝廷借银子,可慢慢的, 其他人看着白花花的银子, 能不心动?凭什么你可以从朝廷借银子, 我就不可以?
  拿别人的银子进自己的口袋,轻轻松松到手这么多白银。是以一个两个的,只要是个官,不管官阶高低,都要冲朝廷借些银子。
  一来二去, 小官估摸着借走了数千上万两银子,至于那些三品以上的大官,可就不是几万两银子能打发的,在这基数上要翻个十来番, 几十万两都是少的,更厉害的能从朝廷借走百十万两银子。
  这可都是国库里的银子啊,应该用到大周朝百姓身上的,却被这些尸位素餐的臣子们中饱私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