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秦_分卷阅读_14
  李由对上妹妹亮晶晶的眼睛,心里发闷。妹妹和扶苏就见了一面,父亲已经和母亲商量着妹妹和扶苏的婚事,妹妹也对扶苏念念不忘,这不,连称呼都成了“扶苏哥哥”!
  李由没有骗妹妹的习惯,点头说:“对。”
  李裳华又蹬蹬蹬地往自己房间跑,从房间里拿出个新的香包来。她眼巴巴地望着李由,说道:“上次的香包肯定不香了,你帮我把这个带给扶苏哥哥吧。”
  李由不是很想帮妹妹干这样的事,哪怕父亲和大王有当亲家的想法,也断然没有女孩子一个主动送东西的道理。
  可对上妹妹满含期待的眼神,李由还是默不作声地接过了妹妹递来的香包。
  李裳华和李母一起送李由到大门口。
  李由是长兄,从小很有担当,性情也十分稳重。他出了大门便利落地翻身上马,对母亲和妹妹说:“你们不必送了,回去吧。”
  李母两人自是不愿就这样回去,一直站在门前目送他离开,直至一人一马的身影消失不见才往回走。
  另一边,李由带着嬴政亲笔写的赦令准备出城,迎面却遇上了出城办事的车府令赵高。
  李由见对方是个官员,依礼避让到一侧,不想赵高竟皮笑肉不笑地朝他看了一眼,看着不太友好。
  哪怕赵高的态度没有摆到明面上,李由还是能察觉对方对自己的不喜。
  他什么时候得罪赵高了?
  李由虽然疑惑,却也没有多留,他还有差使在身,得赶紧回云阳去。
  有嬴政的赦令,李由很快将韩非从狱中接了出来,直接带着韩非去见扶苏。
  韩非无法向嬴政上书,本已做好死在狱中的准备,所以才给扶苏和张良讲授了一天一夜,期望张良能够稍微记下一些东西。
  没想到只过了一夜,扶苏竟能给他求来赦令!
  自古以来,君王对叔伯和兄弟大多都是提防居多,很少有愿意全心信任的。比如他那韩王侄儿在他出使秦国期间出尔反尔,显然没把他的性命放在心上,他即便从秦国回新郑,他那侄儿也不可能把他的劝谏听进去。
  秦王嬴政虽然欣赏他的才学,但也因为有李斯、姚贾等人的劝说对他有了戒心,他目前最好的选择是按照嬴政的安排在云阳讲学。
  正好韩非对扶苏也很好奇。
  这么个半大小孩,居然能在短短一天内向嬴政求来赦令,着实让韩非有些意外。
  回想起来,昨天扶苏听得和张良一样认真,显见也是听得懂他那些文章的。
  不同之处在于,扶苏的年纪比张良还要小!
  韩非跟着李由回了别庄。
  扶苏与张良见到韩非都很高兴。
  三人还不曾坐下说话,李由又把嬴政的口谕说了出来,说是请张良留下陪扶苏读书。
  李由平静地对张良说道:“大王会派人去新郑告知郎君的家人,郎君且安心留下。”
  事实上“请”只是客气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强留了。
  张良本打算再留几日就回去,不想嬴政竟会知道自己的存在。他听出李由话中之意,心中有些恼火。
  他自己想来秦国游学和被人强行扣留完全不一样。
  他看向扶苏。
  扶苏一愣,显然是没想到嬴政会让张良留下来。他忙说道:“我不知道父王会这样。”他说完了,又拉着张良的手说,“不过张兄若能留下,我自然高兴,昨天我就有许多问题想和你探讨。不如你先在这小住几日,我们一起多听听韩先生讲学,再把心中的疑问都说出来讨论讨论。”
  张良没吭声。
  扶苏认真保证:“等张兄你想回去了,我一定亲自送你离开。”
  对上扶苏澄明的双眼,张良终于松口答应下来:“好,我留下。”
  作者有话要说:
  扶小苏:临时队员+1
  扶小苏:临时队员+2
  扶小苏:父爱如山!
  第13章 青竹
  扶苏挽留完张良,抽空给嬴政写了封信,大意是这样的:父王我们不能这样交朋友,朋友之间最重要是要交心,强人所难、逼迫对方做对方不愿意做的事,不仅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还可能会让对方离自己越来越远。
  扶苏言辞十分恳切,写得也很真心实意。
  当年扶苏也没什么朋友,哪怕和李由一起跟着蒙恬学兵法,交情却也淡淡的,总不那么亲近。
  还是后来死后有了一番际遇,进了修行界最重情义的师门,才感受到什么是情同手足、什么是恩深义重。
  张良若是愿意与他相交,扶苏自然高兴。可他知道张良心不在大秦,即使把人留下来,张良也不会开心,更不会真心与他成为朋友。
  他会挽留张良一段时间,但是张良真的想走,他不会强留。
  扶苏认认真真地把自己被师门重塑过的交友观陈述完,将信封了起来。
  刚忙活完了,扶苏的书房门被李由敲响。
  进门后,李由显然有些踟蹰。
  扶苏主动喊人:“师兄?”
  李由犹豫再犹豫,还是不忍心骗妹妹,掏出从咸阳带过来的香包交给扶苏:“裳裳说,上次的香包可能已经不香了,要我给你带个新的。”
  扶苏闻言一顿。
  他安静片刻,还是伸手接过香包,说道:“多谢师兄。”
  对于李由这种做事一板一眼的人来说,帮妹妹给扶苏捎东西实在有些为难,见扶苏收下他便赧然离去。
  扶苏独自坐了片刻,把香包收好,叫人替自己跑咸阳一趟。
  这次的信不急,扶苏没让李由去送,因此送到嬴政手里的时间要晚些。
  嬴政抽出空来看信时,已经是傍晚了。
  他命人点了灯,横倚在坐榻上随手展开信读完,忍不住搁下信嗤笑一声。
  他这儿子到底还小,想法天真得很。
  身为他的长子,交什么真心朋友?
  遇到欣赏的人直接留对方在身边解解闷就是了,交心这种傻事完全没必要去考虑。
  嬴政没回扶苏这封信,只叫人收拾了两车书送去云阳县,让扶苏多读书,少想七想八。
  吩咐完以后,嬴政又觉得扶苏怕是读书读多了,信了书里那些有的没有的玩意,索性叫人让太仆挑选一批马驹和几匹良马送去云阳那边,让扶苏自己挑匹小马和李由他们多出去走走。
  第二日一早天气好得很,两车书和一群马儿就来到了别庄前。
  对于大王时不时命人给扶苏送书的事,大伙都已经习惯了,不过大王送马过来还是第一次,不少人都跑出来看看宫里养出来的马儿有什么不同之处。
  扶苏先命人把书放进屋里,才和张良他们一起去看马。
  张良和李由都还是少年人,生为男儿,自然也是爱马的。
  扶苏见嬴政还送了几匹成年马匹过来,便叫李由两人也挑一匹,最近天清气朗,他们可以骑马出去走走。
  只是他年纪小,只能挑匹小马驹,可能会走得慢些。
  张良和李由不太对付,在扶苏挑选小马驹时也有不同意见。
  这批小马驹里最多的是枣红马,比较特殊的是其中两匹,一匹黑,一匹白,黑得通体乌黑,皮毛泛着光泽,瞧着很吸引人;白得毛发如雪,瞧着很有俊逸之相。
  “还是白的好。”张良对扶苏道,“你适合白的。”
  “我觉得黑的好。”李由瞥了张良一眼,提出自己的建议,“皮毛看起来乌亮漂亮,公子不如挑黑的这匹。”
  扶苏没有二挑一,他含笑道:“这批马驹都是父王给我的,又不是让我只挑其中一匹,我想骑哪匹就骑哪匹不就好了。”
  张良:“……”
  李由:“……”
  说得好有道理,他们竟无法反驳。
  虽然说是不用挑,扶苏对于挑马这件事上还是有点心得的。
  见张良和李由都先关注毛色,扶苏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看马应该先看腿。”他上前几步,走到了离自己最近的枣红马驹面前,抬手轻轻扫了扫马鬃。
  那枣红马驹舒服地眯了眯眼,随后仿佛有灵性般向扶苏展示其自己的前蹄。
  张良和李由都有些吃惊。
  扶苏一点都不意外,马是很有灵性的生物,越是通人性,他沟通起来越方便。
  记得过去修行时,许多灵兽都愿意与他交朋友,不知羡煞了多少人。
  扶苏和张良两人说出自己知道的挑马秘诀:“你们看这马的马蹄厚实,不易磨损,蹄冠前后较高,蹄心与地面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它跑起来踏蹄声如擂鼓,不仅非常神气,也比一般马更稳健、更迅捷。”
  张良和李由都还是半大少年,自然不知道这些经验。
  他们对视一眼,都上前去查看起马蹄来。
  等马蹄看好了,还要看背、腹、臀、臂等等部位,都各有讲究。
  扶苏一一给他们讲了,那些马儿还很配合地抬蹄和转圈,全方位展示自己的全身优点。
  张良听得认真,等扶苏全讲完了,才好奇地问:“你是如何知道这些的?”
  扶苏说道:“我平时在周围随意走走,偶尔会遇到一些老农,他们有些种了一辈子地,有些养了一辈子马,有些做了一辈子泥瓦工,对这些事的了解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他朝张良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准备往后每旬找这些人到学宫讲讲他们的经验,让其他人都来听听。”
  张良道:“学宫怎么能讲这些东西?”
  扶苏道:“为什么不能呢?种田有种田的学问,养马有养马的学问,他们对这些学问的了解比别人深,自然可以开班授学。”
  大秦最重视的就是军农两方面,军队的强大离不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有粮才有兵,有马才能保证运粮及时、不误战机。
  要是有条件的话,最好士兵们都能吃上肉,这样他们会更健壮、更强悍。
  张良沉默下来。
  三晋之地崇尚实用之学,比之齐鲁那边已经没那么讲究礼义了,可还是做不到秦国这么接地气。
  要是他们建个学宫,让一些老农开班授学,怕是有许多学者当场表示“有他们没我”。
  张良倒不是瞧不起农夫,只是做学问这事儿历来是贵族的专利,哪怕周王朝衰微,各地涌现不少“家学”,那也得读些诗书,而不是单纯地研究怎么干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