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_分卷阅读_159
孙策知道荀悦,这是荀家做学问的代表。荀家号称荀子之后,其实是乡里豪强,学问很一般,从荀淑开始积累名声,趁着党人清议的春风,加上子孙有出息,接连出了几个人才,身居高位,这才一路走高。以学问著称的荀氏子弟中,荀爽是第一个,荀悦是第二个。荀悦有政论《申鉴》传世,但水平真不怎么样,别说不如前辈王符,也不能和同时代的仲长统、徐干相提并论。
“山民兄,汝颍是党人大本营。党人激情有余,理性不足,就连李膺那样的干才都难免滥杀无辜,何况他们。这样的人不适合做官,要不然你这个颍川太守就只能坐啸了。”
庞山民叹息道:“将军所言甚是。”
见庞山民面有难色,孙策警惕起来。“有人又闲不住了?”
“暂时还没有。一来颍川连遭兵灾,乡人离散,党人也不例外,或在长安,或在邺城,留在颍川的人不多;二来将军坐镇豫州,整治许子将得力,他们还不敢放肆。只是党人议政的习气犹在,假以时日,死灰复燃是意料之中的事,有备无患,将军还是有所准备的好。”
孙策冷笑一声:“兵来将挡,水来土淹,有什么好担心的。”他顿了顿,又道:“山民兄,物极必反,党锢之祸虽说由阉宦发起,但党人自己也有责任,说他们自取其咎也不为过。我知道颍川太守不好做,你压力不小,但凡事都有个过程,你再坚持一段时间,最多三五年,压力就会小一些了。”
庞山民点点头,脸上的神情依然沉重。孙策看在眼里,思索片刻,轻笑一声:“山民兄,听说汝南、颍川向来号称难治,也最为朝廷看重。一般来说,能在汝南、颍川任上称职,下一步要么是河南尹,要么是九卿,你可要抓住机会。”
“将军,你放心吧,就算颍川再难治,我也会全力以赴,不让将军有后顾之忧。三公九卿,非我敢想。”
孙策打趣道:“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庞山民忍俊不禁,放声大笑。“与将军说话,总能让人解颐。好吧,既然将军这么说,我也抖擞精神,借将军的豪气斗胆畅想一番。其实以我庞家的家世,我现在能做到颍川太守已经罕见了,再想一想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谁能笑我,谁敢笑我?”
孙策拍拍庞山民的肩膀。“这才对嘛,人不轻狂枉少年,想一想有什么好怕的,实现不实现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努力过。咦,那是谁,怎么如此匆忙?”
庞山民也收起了笑容,凝神看向远处。
驰道上,数十骑狂奔而来,烟尘滚滚。待走得近了些,看到那些白色的大氅和晃动的矛缨,孙策认了出来,这是陈到所领的白毦士,心里不由得一紧。
片刻之后,白毦士赶到孙策面前,陈到举起手,白毦士纷纷勒住坐骑,只有郭嘉一人策马来到孙策面前。他翻身下马,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在地。孙策连忙扶住。郭嘉撑着孙策的手臂站直,张着嘴巴。
“水,快给我……一口水。”
第425章 王允的真面目
孙策连忙命人取来水,郭嘉举起来就往嘴里倒。孙策一把抢过。
“不能这么喝,小心炸肺。”
“忘了,忘了。”郭嘉如梦初醒,重新接过,抿了一口含在嘴里,过了一会才慢慢咽下去。接连喝了几口,他用袖角擦擦嘴。“将军,有新情况。”
“别急,慢慢说,天塌不下来。”孙策虽然也很急,但他经历的事多了,已经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将军,真不好说。弄不好,这次天真的会塌。”郭嘉苦笑道:“张子纲先生传消息来,朝廷有诏书到洛阳,要求朱太尉率部勤王长安,你们父子和周公瑾都在征调之列。”
孙策盯着郭嘉半天没说话,然后突然笑了一声:“是哪个没脑子的下这样的诏书?”
“诏书当然是朝廷下的,不过做决定的还是司徒王允。”
孙策很无语,背着手,来回转了两圈。王允以天子的名义下诏,调洛阳的朱儁西进勤王,这不是胡说八道嘛。牛辅等人已经退入河东,洛阳、长安之间的道路畅,这时候谁还能威胁长安?这分明是给袁绍减压啊。对了,王允和袁绍关系可不一般,他在何进大将军府的时候就和袁绍愉快,当时袁绍司隶校,他是河南尹,两人配合得很默契。
孙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去年年末,王允说动董卓派徐荣、牛辅率领五万西凉精锐两路进犯南阳,不仅仅是调虎离山,准备搞董卓吧?他是不是想一箭双雕,顺便也把袁术的影响力彻底清除掉?袁术虽然实力一般,但他毕竟是袁氏子弟,是唯一有可能对袁绍产生影响的人。
顺着这个思路向前想,孙策不由自主的打了个冷颤。在此之前不久,包括袁隗、袁基在内的袁家人都被杀了,地点在长安。史书上记载这是董卓下的命令,但当时董卓在洛阳,主持长安事务的人是王允,而且董卓对他言听计从。王允如果想救袁隗绝对有机会,可是他好像什么也没做,直接把袁家杀得干干净净。
与董卓作对的是袁绍,袁隗、袁基可是配合得很,袁隗甚至亲手将少帝刘辩扶下御座,让他向新帝行礼。董卓杀他们杀得很没道理啊,这不是把袁隗、袁逢的门生故吏都往袁绍那儿赶吗,董卓的脑子得进多少水才能干出这样的事?
王允绝对是故意的。他是党人,袁绍是党人领袖,他效忠的根本不是朝廷,而是袁绍。史书记载,他当时不肯赦免西凉人的原因之一就是怕山东生疑,后来长安被李傕等人攻破,他还是念念不忘山东诸公。山东诸公是谁?当然是袁绍。
孙策把自己的疑问对郭嘉、庞山民一说,庞山民目瞪口呆,觉得孙策信口开河,郭嘉却觉得大有可能。别的不说,袁绍做了这么多大逆不道的事,又是承制封拜,又是驱逐韩馥,甚至连立刘虞为帝这种事都干出来了,朝廷有诏书指责过袁绍吗?一句也没有。相反,朝廷倒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想对南阳下手。
除此之外,郭嘉还提供了另一个证据:袁隗等人被杀的消息传到河北,按理说,就算是装,袁绍也应该发哀遥祭。可袁绍当时别说哭,连一丝伤心的表情都没有,照常饮宴娱乐。这只有一种解释,要杀袁隗、袁基的不是董卓,而是袁绍,王允执行的正是袁绍的命令,然后顺手把这盆脏水泼到了董卓头上。
庞山民脸色煞白,看看孙策,又看看郭嘉,就像看到了鬼似的。
孙策幽幽地说道:“山民兄,你能给我一个更合理的解释吗?”
庞山民茫然若失,眼神游移,不停地自言自语。“太残忍了,太残忍了,非人也,非人也。”
郭嘉冷笑一声:“为了袁氏新朝,为了天下,这点代价算什么。高皇帝能将儿女推下车,父亲都要被对手烹了,他却想分一杯羹。王莽为了邀名,能独生儿子都要杀。袁绍杀与他意见不和的袁隗、袁基又算得了什么。依我看,这还早着呢,袁谭弄不好就是下一个。”
孙策很惊讶。“袁谭?现在?”
“为什么不可以?太子向来只有监国,不得出征。袁绍要控制兖州,可以派的人很多,哪怕是次子袁熙也行,为什么偏偏派袁谭?他分明宠爱少妻幼子,这才找机会将袁谭赶出来。”
孙策看着郭嘉,觉得自己还是太保守了。“奉孝,袁谭准备和我做生意,给了我一份条件很优厚的订单。我本来以为他是缓兵之计,现在听你这么一说,倒是有点明白了。”
孙策把事情经过大致说了一遍,郭嘉一拍大腿,叫道:“果然不出我所料。我当时就说袁绍和党人在一起呆得太久了,浸染太深,不能自拔,行事偏激又外宽内忌,一旦得势必然刻薄寡恩,荀文若还不信,现在……哦,我明白了,荀文若这是抽身之计啊。”
“什么意思?”孙策追问道。郭嘉的思维太跳跃,他有些跟不上。
郭嘉眉毛色舞。“将军,荀文若定然是看出了袁绍难成大事,所以才远走长安,为自己准备后路。在此之前,曹孟德去长安也是如此。他们并没有背离袁绍,却抽身事外,以为袁绍谋求外援,成犄角之势为名,积蓄力量,以待时变。如果袁绍成就大业,他们有别部之功,可效河西窦融,不失裂土分封。若袁绍自取其咎,人心思汉,他们可以做中兴之臣。若中兴无望,他们或取而代之,或另择明主,进退裕如。”
孙策豁然开朗,连连点头,赞同郭嘉的分析。他其实也想到了这些,只是觉得过于臆测,现在郭嘉也是这么想,他觉得可能性还真不小。
“奉孝,那我们该如何应对?”
“朝廷的诏书不值一提,那只是王允的一厢情愿,说不定里面还有荀文若的谋划。将军要考虑的只是朱太尉。君子可欺之以方,朱太尉空有一腔热血,身荷天下之任却不知权变,他很可能会奉诏西行。令尊在他的麾下很危险,必须提醒他小心,免受池鱼之殃。”
孙策看着郭嘉,郭嘉也看着他,眼神凌厉。孙策摇了摇头。“还是让家父回来吧,有他镇守豫州,我才能安心南下。”
郭嘉欠身施礼。“将军所言甚是,子纲先生也是这么想。”
第426章 人心易变
孙策听过一个笑话。
某书生买了一个鸡蛋,舍不得吃,和老婆商量孵成小鸡,然后小鸡再生蛋,蛋再孵鸡,越想越觉得前途美好,不自觉地就开始幻想大地主的腐朽生活,打算娶一房美妾。于是,他老婆把鸡蛋煎了,端到他的面前,说,喏,这就是你的美妾,慢慢享受吧。
由一个鸡蛋能联想到美妾,不得不说这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而且很乐观。
孙家现在有没有机会称雄天下?有,但实事求是的说,难度不小。就算孙策有外挂,就算他知道天下大势,但他也不能保证一定会成功。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满天下的袁家最后都翻了船,更何况到处吃瘪的孙家,这时候考虑父子相残这样的戏码和那书生拿着一颗鸡蛋想娶美妾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不需要讨论。就算孙坚以后可能会和袁绍一样废长立幼,他到时候再反抗就是了,不能因为有这个可能就先把老爹牺牲掉。
郭嘉说了张纮的意见,没说他自己的意见,但是孙策能感觉到,他也不赞成牺牲孙坚。
但他说了一个麻烦:孙坚不肯回来。他急急忙忙赶回来不是因为朝廷有诏书到,而是因为孙坚不肯回。张纮说,孙坚觉得勤王是臣子的本份,孙策因为便宜行事已经招人忌恨了,如果再不肯勤王,无异于与朝廷决裂,必成公敌。孙家必须有人去,而最合适的人就是他。
孙策束手无策。“这可怎么办?”
“非将军无人能劝,请将军立刻赶往洛阳。”
孙策再次看了郭嘉一眼。他知道郭嘉为什么亲自赶回来了,他担心他不肯去,所以要亲自来解释。
“好!”孙策点点头。
这次轮到郭嘉愣了一下,瞪着孙策半天没说话。“将军,我……还没说怎么去。”
“你说怎么去,就怎么去。”孙策笑了。“要不然,你大老远的从洛阳赶回来还有什么意义?”
郭嘉有些尴尬,随即又自嘲道:“若知将军如此信任,我就不回来了。”
牢骚归牢骚,郭嘉还是说了自己的方案。大军行动不便,他建议孙策只带最精锐的亲卫步骑出发,剩下的人马暂时驻扎在颍川。如果能成功劝回孙坚,那自然是皆大欢喜。如果劝不回,孙策只能代替孙坚出征,这些人再赶往颍川不迟。朝廷下诏勤王本来就是一个借口,最后能不能成行,谁也不好说。
孙策觉得有理,叫来郭暾、秦牧,让他们暂时留在颍川待命,他只带典韦、许褚和四百亲卫步卒。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减轻将士们的体力消耗,他从亲卫骑中抽调了五百匹战马代步。
出发之前,孙策又写了两封信,一封给平舆的张昭,一封给宛城的周瑜,通报情况。
走之前,孙策对庞山民说,本来想和司马徽见一面,没想到事发突然,我要失约了,请司马徽见谅,待我回来再当面致歉。庞山民心领神会,一口答应。
孙策和郭嘉稍作休息,赶往洛阳。他们走得很快,当天夜里,他们就赶到了阳城。孙策也算是亲自体会了为什么说颍川是洛阳的门户,距离太近了。再往前不远就是洛阳八关之一的轘辕关,进了关,离洛阳城只有一两天的路程,如果是骑兵急驰,半天就能赶到。
郭嘉连续赶了三天路,身体承受已经到了极限。虽然他还想继续走,孙策却不同意,命令就地休息,并命人去阳城联络阳城令,请他安排大军食宿。郭嘉本来还硬撑着,一下马人就站不起来了,两条腿直哆嗦,隐隐有血迹。孙策撩起他的衣摆一看,这才知道他的大腿内侧已经被马鞍磨破了,鲜血淋漓。
孙策当时就怒了。“你这么拼干什么,迟一天就死人了?”
郭嘉脸色苍白。“将军,人心易变,不能有丝毫闪失。你少年成名,本来就容易招人忌恨,如果背上不孝的罪名,对将来的事业大有影响。我身为谋士,深受将军信任,受这点苦算得了什么。”
“你啊……”孙策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只得让人收集枯枝乱草烧水,准备金创药。虽说这不是什么致命伤,但郭嘉身体弱,一旦发炎化脓,引起高烧,把这么好的脑子烧坏了,那可就亏大了。
就在水即将烧开的时候,阳城令林瑜带着两个掾吏匆匆赶到。他应该是被人从被窝里拖出来的,衣冠不整,眼神惶恐不安,看到孙策就作揖。“将……将军是……”
“明廷无须紧张,我是孙策,并非恶人。”孙策亮出腰间的印绶,又说明情况。“来得匆忙,半夜打扰明廷,实在抱歉。”
林瑜诚惶诚恐地查看了孙策的印绶,确认了孙策的身份,这才松了一口气。“请将军稍候,我已经安排人为将军准备酒食,只是需要等一会儿,实在是太晚了,锅灶都是冷的。”
“没关系,我就不进城了,免得扰动百姓,到时候我让一些人随你去将食物取来就行。”
“那太感谢将军了。”林瑜如释重负,气息也平稳了一些。“将军父子虽是武人,却有爱民之心,实在难得。阳城这几年遭了不少兵灾,见过的将军无数,唯有将军父子体恤小民。”
孙策笑笑,没太当回事。这些奉承话听听也就罢了,不能当真。他正在等水开,为郭嘉处理伤口,没心情和这个县令搭话。林瑜却意犹未尽,一边说着感激的话,一边随孙策进了大帐,一年郭嘉张着两腿躺在席上,顿时吓了一跳。
“阳城可有名医?”孙策惊讶于这林县令的不懂事,居然跟进了大帐,本想喝斥他两句,却又怕吓着他,便皱起眉头问道,打算找个理由让他出去。
林瑜愣了一会儿,这才意识到孙策在问他,连忙摇头说:“没有,不过……修道的道人倒是有一个,也许能帮上忙。”
孙策哭笑不得。“我要修道的有什么用……”
“将军,修道之人大多懂医术。”郭嘉打断了孙策,对林瑜说道:“常听说阳城山有仙人,怎么城里也有?那倒要请明廷引荐了。在下郭嘉,阳翟郭氏子弟。”
林瑜一听郭嘉自报家门,吃惊不小,连忙报上姓名。他也是阳翟人,不过不是什么世家,而是一个普通的庶民,在郡学读过两年书,从小吏做起,两年前还是一个阳翟县的仓曹吏,因为工作严谨,账目清楚,引起庞山民的注意。颍川世家大多不愿意和庞山民合作,他才有机会暂时代理阳城令。
“郭君,我立刻派人去请。这位道人不仅会修道,还能治病,一定能保住你这两条腿。”
第427章 神棍郤俭
林瑜推荐的人叫郤俭,自称五十多岁,但看起来最多四十。身材清瘦,步履轻松,的确有点仙风道骨的样子。他查看了郭嘉的伤势之后,从一只小葫芦里取出一些丸药,化在开水中,为郭嘉清洗。洗的时候郭嘉疼得直咧嘴,但洗完之后精神就好多了,喝了半碗热粥,沉沉睡去。
孙策觉得这郤俭有些门道,便和他多说了两句。在他印象中,三国时的确有个方士叫郤俭,与左慈一起成了曹操的门客,只是不清楚是不是眼前这个人。如果是的话,他倒是个高寿,至少能活八十以上。
“这是什么药,可以告诉我吗?”
“师门传下来的方子,一些草药而已。”郤俭神秘兮兮的笑着,不肯说。
“那你跟着我吧。你放心,我不会限制你的自由,就是请你当个幕友,你什么时候倦了,随时可以走。”
“多谢将军错爱,奈何我本是山野之人,疏于礼数,恕不能从命。”
孙策没有再坚持。人各有志,不可强求。不过他对郤俭的故弄玄虚很不爽,不就是一个药方嘛,当个宝似的,还不知道有用没用呢。“我能问一下你修什么道吗?辟谷,导引,吐纳,还是食饵?”
郤俭眼神中多了几分诧异,但更多的是疑惑。“将军也懂道法?”
“略懂,略懂。”孙策笑笑。装神棍,我比你在行多了。“万法归宗,所谓道法不过是天人合一的推衍,以人体象天地,顺阴阳,正五行,道法自然罢了。与兵法相似,都是易道的不同应用。不过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道长,你是牛毛,还是凤毛啊?”
郤俭被孙策说得直翻白眼,不自觉地忘了修道要贵柔守弱的道理,与孙策争执起来。“将军说得有理,只是不知道将军知道哪些道术?有术无道是乱撞,有道无术是空谈,将军是乱撞还是空谈?”
孙策举起一根手指,在郤俭面前晃了晃,惋惜地摇摇头。“止,止,吾法妙难思,不可说,不可说。”
“山民兄,汝颍是党人大本营。党人激情有余,理性不足,就连李膺那样的干才都难免滥杀无辜,何况他们。这样的人不适合做官,要不然你这个颍川太守就只能坐啸了。”
庞山民叹息道:“将军所言甚是。”
见庞山民面有难色,孙策警惕起来。“有人又闲不住了?”
“暂时还没有。一来颍川连遭兵灾,乡人离散,党人也不例外,或在长安,或在邺城,留在颍川的人不多;二来将军坐镇豫州,整治许子将得力,他们还不敢放肆。只是党人议政的习气犹在,假以时日,死灰复燃是意料之中的事,有备无患,将军还是有所准备的好。”
孙策冷笑一声:“兵来将挡,水来土淹,有什么好担心的。”他顿了顿,又道:“山民兄,物极必反,党锢之祸虽说由阉宦发起,但党人自己也有责任,说他们自取其咎也不为过。我知道颍川太守不好做,你压力不小,但凡事都有个过程,你再坚持一段时间,最多三五年,压力就会小一些了。”
庞山民点点头,脸上的神情依然沉重。孙策看在眼里,思索片刻,轻笑一声:“山民兄,听说汝南、颍川向来号称难治,也最为朝廷看重。一般来说,能在汝南、颍川任上称职,下一步要么是河南尹,要么是九卿,你可要抓住机会。”
“将军,你放心吧,就算颍川再难治,我也会全力以赴,不让将军有后顾之忧。三公九卿,非我敢想。”
孙策打趣道:“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庞山民忍俊不禁,放声大笑。“与将军说话,总能让人解颐。好吧,既然将军这么说,我也抖擞精神,借将军的豪气斗胆畅想一番。其实以我庞家的家世,我现在能做到颍川太守已经罕见了,再想一想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谁能笑我,谁敢笑我?”
孙策拍拍庞山民的肩膀。“这才对嘛,人不轻狂枉少年,想一想有什么好怕的,实现不实现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努力过。咦,那是谁,怎么如此匆忙?”
庞山民也收起了笑容,凝神看向远处。
驰道上,数十骑狂奔而来,烟尘滚滚。待走得近了些,看到那些白色的大氅和晃动的矛缨,孙策认了出来,这是陈到所领的白毦士,心里不由得一紧。
片刻之后,白毦士赶到孙策面前,陈到举起手,白毦士纷纷勒住坐骑,只有郭嘉一人策马来到孙策面前。他翻身下马,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在地。孙策连忙扶住。郭嘉撑着孙策的手臂站直,张着嘴巴。
“水,快给我……一口水。”
第425章 王允的真面目
孙策连忙命人取来水,郭嘉举起来就往嘴里倒。孙策一把抢过。
“不能这么喝,小心炸肺。”
“忘了,忘了。”郭嘉如梦初醒,重新接过,抿了一口含在嘴里,过了一会才慢慢咽下去。接连喝了几口,他用袖角擦擦嘴。“将军,有新情况。”
“别急,慢慢说,天塌不下来。”孙策虽然也很急,但他经历的事多了,已经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将军,真不好说。弄不好,这次天真的会塌。”郭嘉苦笑道:“张子纲先生传消息来,朝廷有诏书到洛阳,要求朱太尉率部勤王长安,你们父子和周公瑾都在征调之列。”
孙策盯着郭嘉半天没说话,然后突然笑了一声:“是哪个没脑子的下这样的诏书?”
“诏书当然是朝廷下的,不过做决定的还是司徒王允。”
孙策很无语,背着手,来回转了两圈。王允以天子的名义下诏,调洛阳的朱儁西进勤王,这不是胡说八道嘛。牛辅等人已经退入河东,洛阳、长安之间的道路畅,这时候谁还能威胁长安?这分明是给袁绍减压啊。对了,王允和袁绍关系可不一般,他在何进大将军府的时候就和袁绍愉快,当时袁绍司隶校,他是河南尹,两人配合得很默契。
孙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去年年末,王允说动董卓派徐荣、牛辅率领五万西凉精锐两路进犯南阳,不仅仅是调虎离山,准备搞董卓吧?他是不是想一箭双雕,顺便也把袁术的影响力彻底清除掉?袁术虽然实力一般,但他毕竟是袁氏子弟,是唯一有可能对袁绍产生影响的人。
顺着这个思路向前想,孙策不由自主的打了个冷颤。在此之前不久,包括袁隗、袁基在内的袁家人都被杀了,地点在长安。史书上记载这是董卓下的命令,但当时董卓在洛阳,主持长安事务的人是王允,而且董卓对他言听计从。王允如果想救袁隗绝对有机会,可是他好像什么也没做,直接把袁家杀得干干净净。
与董卓作对的是袁绍,袁隗、袁基可是配合得很,袁隗甚至亲手将少帝刘辩扶下御座,让他向新帝行礼。董卓杀他们杀得很没道理啊,这不是把袁隗、袁逢的门生故吏都往袁绍那儿赶吗,董卓的脑子得进多少水才能干出这样的事?
王允绝对是故意的。他是党人,袁绍是党人领袖,他效忠的根本不是朝廷,而是袁绍。史书记载,他当时不肯赦免西凉人的原因之一就是怕山东生疑,后来长安被李傕等人攻破,他还是念念不忘山东诸公。山东诸公是谁?当然是袁绍。
孙策把自己的疑问对郭嘉、庞山民一说,庞山民目瞪口呆,觉得孙策信口开河,郭嘉却觉得大有可能。别的不说,袁绍做了这么多大逆不道的事,又是承制封拜,又是驱逐韩馥,甚至连立刘虞为帝这种事都干出来了,朝廷有诏书指责过袁绍吗?一句也没有。相反,朝廷倒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想对南阳下手。
除此之外,郭嘉还提供了另一个证据:袁隗等人被杀的消息传到河北,按理说,就算是装,袁绍也应该发哀遥祭。可袁绍当时别说哭,连一丝伤心的表情都没有,照常饮宴娱乐。这只有一种解释,要杀袁隗、袁基的不是董卓,而是袁绍,王允执行的正是袁绍的命令,然后顺手把这盆脏水泼到了董卓头上。
庞山民脸色煞白,看看孙策,又看看郭嘉,就像看到了鬼似的。
孙策幽幽地说道:“山民兄,你能给我一个更合理的解释吗?”
庞山民茫然若失,眼神游移,不停地自言自语。“太残忍了,太残忍了,非人也,非人也。”
郭嘉冷笑一声:“为了袁氏新朝,为了天下,这点代价算什么。高皇帝能将儿女推下车,父亲都要被对手烹了,他却想分一杯羹。王莽为了邀名,能独生儿子都要杀。袁绍杀与他意见不和的袁隗、袁基又算得了什么。依我看,这还早着呢,袁谭弄不好就是下一个。”
孙策很惊讶。“袁谭?现在?”
“为什么不可以?太子向来只有监国,不得出征。袁绍要控制兖州,可以派的人很多,哪怕是次子袁熙也行,为什么偏偏派袁谭?他分明宠爱少妻幼子,这才找机会将袁谭赶出来。”
孙策看着郭嘉,觉得自己还是太保守了。“奉孝,袁谭准备和我做生意,给了我一份条件很优厚的订单。我本来以为他是缓兵之计,现在听你这么一说,倒是有点明白了。”
孙策把事情经过大致说了一遍,郭嘉一拍大腿,叫道:“果然不出我所料。我当时就说袁绍和党人在一起呆得太久了,浸染太深,不能自拔,行事偏激又外宽内忌,一旦得势必然刻薄寡恩,荀文若还不信,现在……哦,我明白了,荀文若这是抽身之计啊。”
“什么意思?”孙策追问道。郭嘉的思维太跳跃,他有些跟不上。
郭嘉眉毛色舞。“将军,荀文若定然是看出了袁绍难成大事,所以才远走长安,为自己准备后路。在此之前,曹孟德去长安也是如此。他们并没有背离袁绍,却抽身事外,以为袁绍谋求外援,成犄角之势为名,积蓄力量,以待时变。如果袁绍成就大业,他们有别部之功,可效河西窦融,不失裂土分封。若袁绍自取其咎,人心思汉,他们可以做中兴之臣。若中兴无望,他们或取而代之,或另择明主,进退裕如。”
孙策豁然开朗,连连点头,赞同郭嘉的分析。他其实也想到了这些,只是觉得过于臆测,现在郭嘉也是这么想,他觉得可能性还真不小。
“奉孝,那我们该如何应对?”
“朝廷的诏书不值一提,那只是王允的一厢情愿,说不定里面还有荀文若的谋划。将军要考虑的只是朱太尉。君子可欺之以方,朱太尉空有一腔热血,身荷天下之任却不知权变,他很可能会奉诏西行。令尊在他的麾下很危险,必须提醒他小心,免受池鱼之殃。”
孙策看着郭嘉,郭嘉也看着他,眼神凌厉。孙策摇了摇头。“还是让家父回来吧,有他镇守豫州,我才能安心南下。”
郭嘉欠身施礼。“将军所言甚是,子纲先生也是这么想。”
第426章 人心易变
孙策听过一个笑话。
某书生买了一个鸡蛋,舍不得吃,和老婆商量孵成小鸡,然后小鸡再生蛋,蛋再孵鸡,越想越觉得前途美好,不自觉地就开始幻想大地主的腐朽生活,打算娶一房美妾。于是,他老婆把鸡蛋煎了,端到他的面前,说,喏,这就是你的美妾,慢慢享受吧。
由一个鸡蛋能联想到美妾,不得不说这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而且很乐观。
孙家现在有没有机会称雄天下?有,但实事求是的说,难度不小。就算孙策有外挂,就算他知道天下大势,但他也不能保证一定会成功。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满天下的袁家最后都翻了船,更何况到处吃瘪的孙家,这时候考虑父子相残这样的戏码和那书生拿着一颗鸡蛋想娶美妾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不需要讨论。就算孙坚以后可能会和袁绍一样废长立幼,他到时候再反抗就是了,不能因为有这个可能就先把老爹牺牲掉。
郭嘉说了张纮的意见,没说他自己的意见,但是孙策能感觉到,他也不赞成牺牲孙坚。
但他说了一个麻烦:孙坚不肯回来。他急急忙忙赶回来不是因为朝廷有诏书到,而是因为孙坚不肯回。张纮说,孙坚觉得勤王是臣子的本份,孙策因为便宜行事已经招人忌恨了,如果再不肯勤王,无异于与朝廷决裂,必成公敌。孙家必须有人去,而最合适的人就是他。
孙策束手无策。“这可怎么办?”
“非将军无人能劝,请将军立刻赶往洛阳。”
孙策再次看了郭嘉一眼。他知道郭嘉为什么亲自赶回来了,他担心他不肯去,所以要亲自来解释。
“好!”孙策点点头。
这次轮到郭嘉愣了一下,瞪着孙策半天没说话。“将军,我……还没说怎么去。”
“你说怎么去,就怎么去。”孙策笑了。“要不然,你大老远的从洛阳赶回来还有什么意义?”
郭嘉有些尴尬,随即又自嘲道:“若知将军如此信任,我就不回来了。”
牢骚归牢骚,郭嘉还是说了自己的方案。大军行动不便,他建议孙策只带最精锐的亲卫步骑出发,剩下的人马暂时驻扎在颍川。如果能成功劝回孙坚,那自然是皆大欢喜。如果劝不回,孙策只能代替孙坚出征,这些人再赶往颍川不迟。朝廷下诏勤王本来就是一个借口,最后能不能成行,谁也不好说。
孙策觉得有理,叫来郭暾、秦牧,让他们暂时留在颍川待命,他只带典韦、许褚和四百亲卫步卒。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减轻将士们的体力消耗,他从亲卫骑中抽调了五百匹战马代步。
出发之前,孙策又写了两封信,一封给平舆的张昭,一封给宛城的周瑜,通报情况。
走之前,孙策对庞山民说,本来想和司马徽见一面,没想到事发突然,我要失约了,请司马徽见谅,待我回来再当面致歉。庞山民心领神会,一口答应。
孙策和郭嘉稍作休息,赶往洛阳。他们走得很快,当天夜里,他们就赶到了阳城。孙策也算是亲自体会了为什么说颍川是洛阳的门户,距离太近了。再往前不远就是洛阳八关之一的轘辕关,进了关,离洛阳城只有一两天的路程,如果是骑兵急驰,半天就能赶到。
郭嘉连续赶了三天路,身体承受已经到了极限。虽然他还想继续走,孙策却不同意,命令就地休息,并命人去阳城联络阳城令,请他安排大军食宿。郭嘉本来还硬撑着,一下马人就站不起来了,两条腿直哆嗦,隐隐有血迹。孙策撩起他的衣摆一看,这才知道他的大腿内侧已经被马鞍磨破了,鲜血淋漓。
孙策当时就怒了。“你这么拼干什么,迟一天就死人了?”
郭嘉脸色苍白。“将军,人心易变,不能有丝毫闪失。你少年成名,本来就容易招人忌恨,如果背上不孝的罪名,对将来的事业大有影响。我身为谋士,深受将军信任,受这点苦算得了什么。”
“你啊……”孙策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只得让人收集枯枝乱草烧水,准备金创药。虽说这不是什么致命伤,但郭嘉身体弱,一旦发炎化脓,引起高烧,把这么好的脑子烧坏了,那可就亏大了。
就在水即将烧开的时候,阳城令林瑜带着两个掾吏匆匆赶到。他应该是被人从被窝里拖出来的,衣冠不整,眼神惶恐不安,看到孙策就作揖。“将……将军是……”
“明廷无须紧张,我是孙策,并非恶人。”孙策亮出腰间的印绶,又说明情况。“来得匆忙,半夜打扰明廷,实在抱歉。”
林瑜诚惶诚恐地查看了孙策的印绶,确认了孙策的身份,这才松了一口气。“请将军稍候,我已经安排人为将军准备酒食,只是需要等一会儿,实在是太晚了,锅灶都是冷的。”
“没关系,我就不进城了,免得扰动百姓,到时候我让一些人随你去将食物取来就行。”
“那太感谢将军了。”林瑜如释重负,气息也平稳了一些。“将军父子虽是武人,却有爱民之心,实在难得。阳城这几年遭了不少兵灾,见过的将军无数,唯有将军父子体恤小民。”
孙策笑笑,没太当回事。这些奉承话听听也就罢了,不能当真。他正在等水开,为郭嘉处理伤口,没心情和这个县令搭话。林瑜却意犹未尽,一边说着感激的话,一边随孙策进了大帐,一年郭嘉张着两腿躺在席上,顿时吓了一跳。
“阳城可有名医?”孙策惊讶于这林县令的不懂事,居然跟进了大帐,本想喝斥他两句,却又怕吓着他,便皱起眉头问道,打算找个理由让他出去。
林瑜愣了一会儿,这才意识到孙策在问他,连忙摇头说:“没有,不过……修道的道人倒是有一个,也许能帮上忙。”
孙策哭笑不得。“我要修道的有什么用……”
“将军,修道之人大多懂医术。”郭嘉打断了孙策,对林瑜说道:“常听说阳城山有仙人,怎么城里也有?那倒要请明廷引荐了。在下郭嘉,阳翟郭氏子弟。”
林瑜一听郭嘉自报家门,吃惊不小,连忙报上姓名。他也是阳翟人,不过不是什么世家,而是一个普通的庶民,在郡学读过两年书,从小吏做起,两年前还是一个阳翟县的仓曹吏,因为工作严谨,账目清楚,引起庞山民的注意。颍川世家大多不愿意和庞山民合作,他才有机会暂时代理阳城令。
“郭君,我立刻派人去请。这位道人不仅会修道,还能治病,一定能保住你这两条腿。”
第427章 神棍郤俭
林瑜推荐的人叫郤俭,自称五十多岁,但看起来最多四十。身材清瘦,步履轻松,的确有点仙风道骨的样子。他查看了郭嘉的伤势之后,从一只小葫芦里取出一些丸药,化在开水中,为郭嘉清洗。洗的时候郭嘉疼得直咧嘴,但洗完之后精神就好多了,喝了半碗热粥,沉沉睡去。
孙策觉得这郤俭有些门道,便和他多说了两句。在他印象中,三国时的确有个方士叫郤俭,与左慈一起成了曹操的门客,只是不清楚是不是眼前这个人。如果是的话,他倒是个高寿,至少能活八十以上。
“这是什么药,可以告诉我吗?”
“师门传下来的方子,一些草药而已。”郤俭神秘兮兮的笑着,不肯说。
“那你跟着我吧。你放心,我不会限制你的自由,就是请你当个幕友,你什么时候倦了,随时可以走。”
“多谢将军错爱,奈何我本是山野之人,疏于礼数,恕不能从命。”
孙策没有再坚持。人各有志,不可强求。不过他对郤俭的故弄玄虚很不爽,不就是一个药方嘛,当个宝似的,还不知道有用没用呢。“我能问一下你修什么道吗?辟谷,导引,吐纳,还是食饵?”
郤俭眼神中多了几分诧异,但更多的是疑惑。“将军也懂道法?”
“略懂,略懂。”孙策笑笑。装神棍,我比你在行多了。“万法归宗,所谓道法不过是天人合一的推衍,以人体象天地,顺阴阳,正五行,道法自然罢了。与兵法相似,都是易道的不同应用。不过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道长,你是牛毛,还是凤毛啊?”
郤俭被孙策说得直翻白眼,不自觉地忘了修道要贵柔守弱的道理,与孙策争执起来。“将军说得有理,只是不知道将军知道哪些道术?有术无道是乱撞,有道无术是空谈,将军是乱撞还是空谈?”
孙策举起一根手指,在郤俭面前晃了晃,惋惜地摇摇头。“止,止,吾法妙难思,不可说,不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