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女友_分卷阅读_177
江逾白简单地介绍道:“台灯,窗帘,地毯,锅碗瓢盆。”
“不要买特别贵的。”林知夏叮嘱道。
江逾白模仿她平常的语气:“好的好的。”
江逾白声调偏低,话中带笑,林知夏猜想他的表情也是很好看的。她还没把目光投向他,心头就涌上一股甜丝丝的滋味,于是她紧紧握住江逾白的右手,私下里对他说:“这个新房子也是你的家……”
江逾白没有做声。他站在靠近阳台的位置,影影绰绰的日光落在他的眼眸里,显得温暖又清澈。
*
这套房子的原房主是一个很好说话的中年男人。他一点都没坑林知夏,房子过户的手续办得十分顺利。
林知夏成功地通过了银行的贷款申请。她的基础年薪大概是四十万元,加上各项津贴、奖励、专利授权费,税后年收入约为五十万元,扣除每月将近三万的房贷,还剩下十几万,足够保障她的开销——她对珠宝首饰、名牌服装都没太大兴趣,日常生活比较节俭,几乎不花钱。江逾白却有些担心林知夏的资金链。
江逾白告诉林知夏,他会尽快成立“量子科技实验室”,而林知夏作为实验室的负责人兼创始人,一定能获得稳定的收益。
提及“量子科技实验室”,林知夏一点也不着急。她的重心仍然在教学与科研上。
除了学校的那些公事,如何妥善地布置新房子,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2016年的五月到六月,林知夏和林泽秋经常跑去宜家、无印良品之类的简约风格家居店,买了很多零零碎碎的日用品。
而江逾白大手笔地送来了电器、地毯、木柜、锅碗瓢盆——那些东西的品牌都是林知夏家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林知夏问起它们的价格,江逾白还说,他拿到了厂家团购直销的内部价,不算很贵,他希望林知夏能接受他的一番心意。
林知夏刨根究底地追问:“究竟花了你多少钱呢?”
江逾白转移话题:“我考虑得不够周到……我在学术上帮不了你,只能在生活上提供一点便利。”
江逾白讲话特别诚恳,还把所有责任都揽到了自己身上。当他讲到“我在学术上帮不了你”,他略微偏过脸,似乎回忆起了被林知夏完全压制的中学时光——那时的江逾白拼尽全力也考不到年级第一,甚至还会输给金百慧,就连沈负暄的考试名次都一度排在他前面。
在林知夏的《人类观察日记》里,她描写江逾白的高频句式是——“今天的江逾白又在苦苦思索一道简单的物理题……”
江逾白的叹息声轻不可闻,林知夏顿时很心疼他,不仅接受了他的所有礼物,还坐到他的腿上,搂着他的脖子亲了几下,刚讲了两句好听话,他立刻箍紧她的腰肢,热切又热烈地吻她,似乎终于走出了往日阴影。
*
2016年的六月底,林知夏带着爸爸妈妈和哥哥搬进了新居。
当天晚上九点,林泽秋在卧室里洗了个澡,充满仪式感地躺到了他的大床上。他紧紧地裹着被子,还把脸埋进了枕头。那枕头也很不一般,结实柔软,散发着草木的清香,他活了二十多年都不知道原来世上竟然有这么好用的枕头。
林泽秋格外亢奋,睡不着觉,又不想起床。
林泽秋的卧室距离客厅最近。
夜里十点多,他听见玄关处隐约传来一阵轻浅的交谈声。
他翻身下床,拉开门缝,只见林知夏牵着江逾白走过客厅——是的,在他们搬家的第一天晚上,江逾白就偷偷摸摸地溜进他家里做客了。林泽秋的心底拉起了红色警报。他光脚走出一段路,又发现林知夏把江逾白带进了客房。
林泽秋放下心来。
他回到了自己的卧室。
然而,林泽秋刚把房门关上,江逾白就凑到林知夏耳边说:“你哥哥回去了。”
林知夏被他的声音勾得浑身一激灵:“所以呢?”
“打扰了,我能不能去你的房间?”他斯文得体地征求她的意见。
林知夏义正辞严地提醒他:“我们除了睡觉,不能做别的事。”
他说:“我明白。”
林知夏打量他的全身上下。他刚从公司回来,衣服还没来得及换,衬衫平整,裤线笔直,给人一种兢兢业业的职场精英即视感。
林知夏心间一热,就把江逾白带回她的大卧室,和他在浴室里玩起了“林总裁与江秘书”的角色扮演游戏。江秘书的各项服务细致入微,林总裁难以招架,浴室内的水声、笑声、喘息声混杂在一起,持续到深夜方才停止。
*
今年的夏天格外燥热。
江逾白偶尔会来林知夏的家里做客。他在林知夏的房间睡到凌晨五点半,再摸黑去隔壁的客房,第二天早晨七点半,他从客房出来,林泽秋就以为江逾白还算单纯——他只是心眼多,城府深,胜负欲强,看人下菜,实际上还是个保守本分的年轻人。
林知夏的爸爸妈妈从未留意过住在客房的江逾白。
爸爸妈妈每天早上七点就出门了。他们仍在经营安城小区的超市业务。林泽秋出钱给爸爸买了一辆五菱宏光的面包车。清晨七点,爸爸会开车载着妈妈回到安城小区,到了傍晚六点,他们再返回大学城,他们不再像从前那样没日没夜地开店,因为林知夏和林泽秋都有了稳定的收入,生活远比从前轻松得多,一家人每天都能一起吃晚饭,还能一起看会儿电视。
林知夏很满足。
她对学校派发的任务更加用心。
今年八月,天气最热的时候,学院又发生了一件大事——有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突然决定跳槽,学院百般挽留也没留住,而他的门下还有好几个未毕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学院召开紧急会议,要保障学生顺利毕业,只能为他们分配新的导师。
第142章 课题组(下)
时值八月盛夏,天气格外闷热。
开会的那天上午,气温飙升到三十七度,热浪起伏,蝉鸣闹耳,学院行政楼的一间会议室里却极其安静。
会议室的正中央摆放着一张实木长桌,院里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围着桌子落座。
副院长端起一只玻璃杯,杯中的胖大海漂离沉浮。他喝了好几口水,方才出声说:“大家都知道了吧,我们院的钱老师跳槽去了别的学校。钱老师是‘分子动力学’的学科带头人,他这一走,方方面面,影响深远。学生的问题,项目的问题,基金的问题……这一摊子的事情,都要尽早处理。”
教务处的一位领导插话道:“目前的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钱老师走了,‘分子动力学’的学科带头人,就由我们学院的曲老师接手,这是暂定的结果啊,具体章程还要交到上面审批。”
“曲老师”本名曲宗义,约莫四十岁,正当壮年,学术能力很强,确实当得起“分子动力学”的新一代学科带头人。
因此,整个学院都无人反对。
领导接着发话:“跳槽的钱老师留下了两个博士生,四个硕士生。钱老师去了西北的大学,离我们很远啊,他要是继续做这六位学生的导师,只能通过网络,远程辅导……实验室是没人管的。根据我们的学生反映,钱老师半个多月没回过他们的邮件,那我能怎么办?”
副院长眉头一皱,捧哏道:“怎么办?”
那位领导左肘弯曲,搭着桌子,右手捡起一支笔,拔高声调道:“我给钱老师打了个电话。钱老师说,他刚去新学校,工作太忙,等他忙完才能带学生。他的学生们都向学院提了要求,要换导师,学院方面呢,也很重视……”
领导还在叙述前因后果,窗外的蝉鸣声更响亮了。
林知夏在椅子上坐得端端正正。谭千澈恰好坐在林知夏的身边,虽然他和林知夏不在同一个学院,但是,他的研究方向和那位跳槽的钱老师有重合,他就跟着系主任过来开会了。
他没料到这个会议如此枯燥乏味。
他昏昏欲睡。
林知夏小声问他:“你很困吗?”
他唇角一勾就挑出一个生机盎然的笑:“你说我吗?我清醒的很。”
林知夏不再讲话。
谭千澈反过来问她:“你可有打算收一个新学生?”
“我还没想好,”林知夏谨慎地回答,“我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课题。”
谭千澈从背包里掏出一沓文件,递到林知夏的手中:“这是学生们的课题报告,系主任给我的。系主任让我挑一个学生,划到我的课题组里。学生们的基本功不差,都是好苗子,你也来选几个吧,你组里没人。”
林知夏翻开文件,不忘道谢:“谢谢。”
谭千澈淡然道:“你是我师妹,客气什么。”
林知夏快速浏览了课题报告的每一页内容。她看中了一位名叫方怡雯的博士生。方怡雯的思路非常清晰,研究方向也很新颖,未来发展不可估量,今年才刚升上博士二年级。
“这个学生很出众。”林知夏自言自语道。
谭千澈低头瞥了一眼:“方怡雯?是蛮聪明的,我听过她的报告会。”
林知夏点了一下头:“曲老师应该可以带她。”
“你自己不能带她?”谭千澈提醒道,“你是特聘的副教授,有带博士生的资格。”
林知夏并未做声。她合上报告,陷入沉思。
之后的几天里,林知夏也未曾表态。
林知夏认为,对于方怡雯而言,最好的新一任导师应该是学院里的大牛,相比之下,林知夏的资历太浅,经验不足,从未带过博士生,兴许会坑了方怡雯。
现实的发展却出乎林知夏的预料。
方怡雯竟然没找到愿意接收她的导师。
方怡雯联系了四位教授,也被教授们拒绝了四次。
这是为什么呢?!
比她高一级的博士学长,都飞快地找到了新导师。
方怡雯的学术水平不弱,年纪又轻,究竟是哪里做得不够好?
她百思不得其解。
走投无路时,她站在教学楼里发呆,恰好遇到了谭千澈。谭千澈直言不讳地告诉方怡雯,交叉学院的林知夏特别欣赏她。她一天都不敢耽误,立马找上林知夏,把自己的状况描述了一遍。
林知夏没有丝毫犹豫,当场爽快拍板。
方怡雯松了一口气。
她还把另一位硕士生拉进了林知夏的组里。
那位硕士生名叫徐凌波,今年也才二十三岁。他留着寸头,身材精瘦,皮肤黝黑,看起来像个精神小伙。他和林知夏见面的第一天,就给林知夏带来了一堆乡下的土特产——山核桃、土鸡蛋、番薯粉、干蘑菇装了满满两大袋,都是他暑假返程之前从农村老家背过来的。
林知夏震惊之余,特别认真地说:“你不用送我礼物,我什么都不会收。”
偌大一间办公室内,空调冷风刮个不停,徐凌波站姿笔直,面不改色地解释道:“我爸喊我给林老师拿点东西,我不拿,我爸天天说我。山货是我家里人做的,林老师不要,我寝室没地方放,还怕放坏了。”
林知夏想出一个解决办法:“这样吧,我转你两千块钱,就当你把东西卖给我了,以后不要再送礼了,我什么都不缺。”
说完,林知夏打开手机支付宝,要给徐凌波转账两千元。
徐凌波哪里敢收林知夏的钱?
更何况,那些山货,也卖不到两千啊!
徐凌波扛起蛇皮袋,麻溜地跑出了林知夏的办公室。
返回寝室的路上,徐凌波撞上了男生寝室里的同学。同学们纷纷问他,林老师怎么样?徐凌波只能说,林教授两袖清风,人美心善,至于好不好相处,还得再看看。
*
省城的暑热在八月末尾结束,九月初的一场秋雨给这座城市送来了久违的凉爽,连续几日,云雾如烟,阴雨绵绵,而林知夏的心情格外明朗。她的课题组里共有三个学生——两位硕士生,一位博士生,实验室也准备得差不多了,足够开展一些初步工作。
林知夏和她的三位学生商定,每逢周四上午,他们就要召开一次组会,所有学生必须汇报自己本周的工作、下周的计划,林知夏也会给他们安排学习任务。
“不要买特别贵的。”林知夏叮嘱道。
江逾白模仿她平常的语气:“好的好的。”
江逾白声调偏低,话中带笑,林知夏猜想他的表情也是很好看的。她还没把目光投向他,心头就涌上一股甜丝丝的滋味,于是她紧紧握住江逾白的右手,私下里对他说:“这个新房子也是你的家……”
江逾白没有做声。他站在靠近阳台的位置,影影绰绰的日光落在他的眼眸里,显得温暖又清澈。
*
这套房子的原房主是一个很好说话的中年男人。他一点都没坑林知夏,房子过户的手续办得十分顺利。
林知夏成功地通过了银行的贷款申请。她的基础年薪大概是四十万元,加上各项津贴、奖励、专利授权费,税后年收入约为五十万元,扣除每月将近三万的房贷,还剩下十几万,足够保障她的开销——她对珠宝首饰、名牌服装都没太大兴趣,日常生活比较节俭,几乎不花钱。江逾白却有些担心林知夏的资金链。
江逾白告诉林知夏,他会尽快成立“量子科技实验室”,而林知夏作为实验室的负责人兼创始人,一定能获得稳定的收益。
提及“量子科技实验室”,林知夏一点也不着急。她的重心仍然在教学与科研上。
除了学校的那些公事,如何妥善地布置新房子,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2016年的五月到六月,林知夏和林泽秋经常跑去宜家、无印良品之类的简约风格家居店,买了很多零零碎碎的日用品。
而江逾白大手笔地送来了电器、地毯、木柜、锅碗瓢盆——那些东西的品牌都是林知夏家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林知夏问起它们的价格,江逾白还说,他拿到了厂家团购直销的内部价,不算很贵,他希望林知夏能接受他的一番心意。
林知夏刨根究底地追问:“究竟花了你多少钱呢?”
江逾白转移话题:“我考虑得不够周到……我在学术上帮不了你,只能在生活上提供一点便利。”
江逾白讲话特别诚恳,还把所有责任都揽到了自己身上。当他讲到“我在学术上帮不了你”,他略微偏过脸,似乎回忆起了被林知夏完全压制的中学时光——那时的江逾白拼尽全力也考不到年级第一,甚至还会输给金百慧,就连沈负暄的考试名次都一度排在他前面。
在林知夏的《人类观察日记》里,她描写江逾白的高频句式是——“今天的江逾白又在苦苦思索一道简单的物理题……”
江逾白的叹息声轻不可闻,林知夏顿时很心疼他,不仅接受了他的所有礼物,还坐到他的腿上,搂着他的脖子亲了几下,刚讲了两句好听话,他立刻箍紧她的腰肢,热切又热烈地吻她,似乎终于走出了往日阴影。
*
2016年的六月底,林知夏带着爸爸妈妈和哥哥搬进了新居。
当天晚上九点,林泽秋在卧室里洗了个澡,充满仪式感地躺到了他的大床上。他紧紧地裹着被子,还把脸埋进了枕头。那枕头也很不一般,结实柔软,散发着草木的清香,他活了二十多年都不知道原来世上竟然有这么好用的枕头。
林泽秋格外亢奋,睡不着觉,又不想起床。
林泽秋的卧室距离客厅最近。
夜里十点多,他听见玄关处隐约传来一阵轻浅的交谈声。
他翻身下床,拉开门缝,只见林知夏牵着江逾白走过客厅——是的,在他们搬家的第一天晚上,江逾白就偷偷摸摸地溜进他家里做客了。林泽秋的心底拉起了红色警报。他光脚走出一段路,又发现林知夏把江逾白带进了客房。
林泽秋放下心来。
他回到了自己的卧室。
然而,林泽秋刚把房门关上,江逾白就凑到林知夏耳边说:“你哥哥回去了。”
林知夏被他的声音勾得浑身一激灵:“所以呢?”
“打扰了,我能不能去你的房间?”他斯文得体地征求她的意见。
林知夏义正辞严地提醒他:“我们除了睡觉,不能做别的事。”
他说:“我明白。”
林知夏打量他的全身上下。他刚从公司回来,衣服还没来得及换,衬衫平整,裤线笔直,给人一种兢兢业业的职场精英即视感。
林知夏心间一热,就把江逾白带回她的大卧室,和他在浴室里玩起了“林总裁与江秘书”的角色扮演游戏。江秘书的各项服务细致入微,林总裁难以招架,浴室内的水声、笑声、喘息声混杂在一起,持续到深夜方才停止。
*
今年的夏天格外燥热。
江逾白偶尔会来林知夏的家里做客。他在林知夏的房间睡到凌晨五点半,再摸黑去隔壁的客房,第二天早晨七点半,他从客房出来,林泽秋就以为江逾白还算单纯——他只是心眼多,城府深,胜负欲强,看人下菜,实际上还是个保守本分的年轻人。
林知夏的爸爸妈妈从未留意过住在客房的江逾白。
爸爸妈妈每天早上七点就出门了。他们仍在经营安城小区的超市业务。林泽秋出钱给爸爸买了一辆五菱宏光的面包车。清晨七点,爸爸会开车载着妈妈回到安城小区,到了傍晚六点,他们再返回大学城,他们不再像从前那样没日没夜地开店,因为林知夏和林泽秋都有了稳定的收入,生活远比从前轻松得多,一家人每天都能一起吃晚饭,还能一起看会儿电视。
林知夏很满足。
她对学校派发的任务更加用心。
今年八月,天气最热的时候,学院又发生了一件大事——有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突然决定跳槽,学院百般挽留也没留住,而他的门下还有好几个未毕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学院召开紧急会议,要保障学生顺利毕业,只能为他们分配新的导师。
第142章 课题组(下)
时值八月盛夏,天气格外闷热。
开会的那天上午,气温飙升到三十七度,热浪起伏,蝉鸣闹耳,学院行政楼的一间会议室里却极其安静。
会议室的正中央摆放着一张实木长桌,院里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围着桌子落座。
副院长端起一只玻璃杯,杯中的胖大海漂离沉浮。他喝了好几口水,方才出声说:“大家都知道了吧,我们院的钱老师跳槽去了别的学校。钱老师是‘分子动力学’的学科带头人,他这一走,方方面面,影响深远。学生的问题,项目的问题,基金的问题……这一摊子的事情,都要尽早处理。”
教务处的一位领导插话道:“目前的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钱老师走了,‘分子动力学’的学科带头人,就由我们学院的曲老师接手,这是暂定的结果啊,具体章程还要交到上面审批。”
“曲老师”本名曲宗义,约莫四十岁,正当壮年,学术能力很强,确实当得起“分子动力学”的新一代学科带头人。
因此,整个学院都无人反对。
领导接着发话:“跳槽的钱老师留下了两个博士生,四个硕士生。钱老师去了西北的大学,离我们很远啊,他要是继续做这六位学生的导师,只能通过网络,远程辅导……实验室是没人管的。根据我们的学生反映,钱老师半个多月没回过他们的邮件,那我能怎么办?”
副院长眉头一皱,捧哏道:“怎么办?”
那位领导左肘弯曲,搭着桌子,右手捡起一支笔,拔高声调道:“我给钱老师打了个电话。钱老师说,他刚去新学校,工作太忙,等他忙完才能带学生。他的学生们都向学院提了要求,要换导师,学院方面呢,也很重视……”
领导还在叙述前因后果,窗外的蝉鸣声更响亮了。
林知夏在椅子上坐得端端正正。谭千澈恰好坐在林知夏的身边,虽然他和林知夏不在同一个学院,但是,他的研究方向和那位跳槽的钱老师有重合,他就跟着系主任过来开会了。
他没料到这个会议如此枯燥乏味。
他昏昏欲睡。
林知夏小声问他:“你很困吗?”
他唇角一勾就挑出一个生机盎然的笑:“你说我吗?我清醒的很。”
林知夏不再讲话。
谭千澈反过来问她:“你可有打算收一个新学生?”
“我还没想好,”林知夏谨慎地回答,“我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课题。”
谭千澈从背包里掏出一沓文件,递到林知夏的手中:“这是学生们的课题报告,系主任给我的。系主任让我挑一个学生,划到我的课题组里。学生们的基本功不差,都是好苗子,你也来选几个吧,你组里没人。”
林知夏翻开文件,不忘道谢:“谢谢。”
谭千澈淡然道:“你是我师妹,客气什么。”
林知夏快速浏览了课题报告的每一页内容。她看中了一位名叫方怡雯的博士生。方怡雯的思路非常清晰,研究方向也很新颖,未来发展不可估量,今年才刚升上博士二年级。
“这个学生很出众。”林知夏自言自语道。
谭千澈低头瞥了一眼:“方怡雯?是蛮聪明的,我听过她的报告会。”
林知夏点了一下头:“曲老师应该可以带她。”
“你自己不能带她?”谭千澈提醒道,“你是特聘的副教授,有带博士生的资格。”
林知夏并未做声。她合上报告,陷入沉思。
之后的几天里,林知夏也未曾表态。
林知夏认为,对于方怡雯而言,最好的新一任导师应该是学院里的大牛,相比之下,林知夏的资历太浅,经验不足,从未带过博士生,兴许会坑了方怡雯。
现实的发展却出乎林知夏的预料。
方怡雯竟然没找到愿意接收她的导师。
方怡雯联系了四位教授,也被教授们拒绝了四次。
这是为什么呢?!
比她高一级的博士学长,都飞快地找到了新导师。
方怡雯的学术水平不弱,年纪又轻,究竟是哪里做得不够好?
她百思不得其解。
走投无路时,她站在教学楼里发呆,恰好遇到了谭千澈。谭千澈直言不讳地告诉方怡雯,交叉学院的林知夏特别欣赏她。她一天都不敢耽误,立马找上林知夏,把自己的状况描述了一遍。
林知夏没有丝毫犹豫,当场爽快拍板。
方怡雯松了一口气。
她还把另一位硕士生拉进了林知夏的组里。
那位硕士生名叫徐凌波,今年也才二十三岁。他留着寸头,身材精瘦,皮肤黝黑,看起来像个精神小伙。他和林知夏见面的第一天,就给林知夏带来了一堆乡下的土特产——山核桃、土鸡蛋、番薯粉、干蘑菇装了满满两大袋,都是他暑假返程之前从农村老家背过来的。
林知夏震惊之余,特别认真地说:“你不用送我礼物,我什么都不会收。”
偌大一间办公室内,空调冷风刮个不停,徐凌波站姿笔直,面不改色地解释道:“我爸喊我给林老师拿点东西,我不拿,我爸天天说我。山货是我家里人做的,林老师不要,我寝室没地方放,还怕放坏了。”
林知夏想出一个解决办法:“这样吧,我转你两千块钱,就当你把东西卖给我了,以后不要再送礼了,我什么都不缺。”
说完,林知夏打开手机支付宝,要给徐凌波转账两千元。
徐凌波哪里敢收林知夏的钱?
更何况,那些山货,也卖不到两千啊!
徐凌波扛起蛇皮袋,麻溜地跑出了林知夏的办公室。
返回寝室的路上,徐凌波撞上了男生寝室里的同学。同学们纷纷问他,林老师怎么样?徐凌波只能说,林教授两袖清风,人美心善,至于好不好相处,还得再看看。
*
省城的暑热在八月末尾结束,九月初的一场秋雨给这座城市送来了久违的凉爽,连续几日,云雾如烟,阴雨绵绵,而林知夏的心情格外明朗。她的课题组里共有三个学生——两位硕士生,一位博士生,实验室也准备得差不多了,足够开展一些初步工作。
林知夏和她的三位学生商定,每逢周四上午,他们就要召开一次组会,所有学生必须汇报自己本周的工作、下周的计划,林知夏也会给他们安排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