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5章 新港经济的根本问题
对新港这种地少人多,土地资源稀缺的地方来说,将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搬走,搬到人工成本更低的内地去,这是必然的一步。新港的问题在于,在制造业外流的同时,并没有能够进行相应的产业升级,发展高科技产业。
新港的发展,向来与内地息息相关,早期的新港一直都是以转口贸易为主的自由港,新华国建立,朝鲜战争爆发以后,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对华国实施贸易禁运,新港赖以为生的转口贸易做不下去了,被迫走上发展工业的道路。新港依托自由港的优势,以及欧美的技术,发展出口加工,制造业发展很顺利,到七十年代,制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三成,为历史最高。
到了七十年代末,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新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开始向内地转移,形成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充分利用两地的比较优势,在制造业迁移的同时,新港的服务业快速发展。尤其是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和航运业快速发展,新港也从以本地产品出口为主的自由贸易港,转变为以服务业经济为主的自由港。制造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现在只有百分之六左右,在就业中的比重也不足百分之十。
九七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虽然在平京政府的支持下,新港币的币值没有大幅度贬值,但新港的楼市、股市还是受到了影响。楼市急跌,经济衰退,失业率持续上升,财政恶化……相比之下,同样遭受金融风暴的台湖、韩国和新城都在今年步入了复苏轨迹,新港却依然在经济衰退的泥潭中挣扎。
究其原因,也是由于新港的经济过度依赖贸易和金融服务业,而台湖、韩国和新城都有自己的工业,另外就是新港一直奉行的是自由经济政策,政府对经济基本上没有有效的干预。
新港放任的经济模式是非常罕见的,这源于新港之前作为英国人的租界,又确定会在97年回归,英国人不可能在新港的发展上,进行长远的规划,英国人的惯例甚至会故意留下一些矛盾。
新港的支柱产业是房地产、转口物流和高端服务业,没有坚实的产业基础,房地产就是无源之水,而转口物流面临内地沿海港口的竞争,已经逐渐告别了快速增长,而金融等高端服务业的就业门槛很高,对就业的容纳度低,真正能够在高端服务业就业的人口数量有限。而且新港的高端服务业也在日益边缘化,新港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断遭到挑战,浦江、深城、东京、新城都在挤压新港的发展空间。
新港回归以后,面对新港的经济发展问题,新港各界也是普遍意识到新港经济存在结构性问题,需要调整过于依赖服务业的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朝多元化发展。新港提出了发展信息科技、中药港、数码港、本土经济、二元经济和重新工业化的主张,新港特区政府还成立了创新科技署,以加强对新港科技基础设施的统筹管理,和对企业创新科技的支持,但总的来说,新港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并不成功,制造业比重依然在持续下降,创新科技和资讯科技的发展也十分缓慢,过于依赖金融、地产等少量服务业的格局并没有大的变化。
在包飞扬看来,新港由于高房价、高工资和劳动力紧缺,导致其生产制造业外流,流向毗邻的低成本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这是必然的。
早期新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了一个分工协作关系,珠三角进行生产加工,新港负责研发、设计、出口贸易,新港转口贸易的蓬勃发展带动了航运、航空、仓储、码头、通讯、保险、金融、地产、法律、会计以及旅游等各类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在珠三角地区设厂的新港公司大幅度扩展业务规模,也对新港的相关生产服务业产生巨大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然而,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内地不可能永远只做低端的加工制造,内地产业在不断升级,相应地新港的优势也就越来越少。而内地的成本又要比新港低得多,虽然现在新港在高端服务业以及与国际接轨方面还是要比内地更强,但这种优势也会越来越少,如果新港不进行转变的话,新港的地位就会越来越尴尬,并彻底被空心化,然后被一个个大陆城市所超越,被边缘化。
这个问题,其实不仅仅是新港会遇到,当华国这么大一个经济体高速发展的时候,全世界都会受到影响。不但新港的制造业会外流,美国、日本、欧洲这些国家的制造业都在外流,这些国家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自身制造业外流的影响。日本经济已经多年没有增长了,欧洲的经济也在衰退,美国这些年之所以还能保持较快的增长,完全是因为美国雄厚的基础,以及新经济的爆发。
而就算欧洲和日本,他们的工业基础也很雄厚,技术力量同样强大,当他们失去了低端制造业的时候,依然在技术要求更高的重化工领域,在电子制造领域、在高科技产业方面掌握着话语权,而不断的产业升级,让他们虽然告别了规模的增长,经济的质量却没有大幅度下降。
但新港不行,新港本身就缺乏高技术产业,虽然他们在内地大量投资制造业,但新港投资的制造业,拥有先进技术的并不多。这一点新港甚至连台湖也比不上,台湖在电子制造领域的实力非常强大,不但拥有富士康、积电、联电、英业达这样的代工巨头,同样出现了威盛、英伟达、华硕这样的电子巨头,相比之下,新港几乎没有这样的制造业巨头。
新港的产业基础其实很薄弱,在新技术方面也几乎毫无基础和优势,新港想要发力高技术产业,创新产业,这条路是对的,但还是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当新港的地价、房价飙涨的时候,无形中让新港的商务成本不断高涨,造成新港竞争力的进一步下降。
在包飞扬看来,新港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内地,以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也是这样。
新港要解决发展的问题,首先要解决自身的定位,到底是一个城市型经济,还是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如果定位城市型经济,那么新港就不需要考虑产业多元化发展,世界上有一些城市就是以单一金融、服务业而繁荣的,譬如伦敦、纽约这样的城市,新港就只需要不断加强与内地的经济联系,不断排除与内地之间的障碍,融入到内地的经济分工当中,将自己在服务业的优势不断扩展到内地,依托内地快速增长的经济,新港就能获得持续的发展和增长。
而如果定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新港就必须改变这种过份依赖服务业的产业格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竞争力最强的中小经济体,例如新城、台湖、芬兰、瑞士等国家和地区,它们的产业结构大致都维持在35的工业与65的服务业,并且掌握某一工业领域的领先技术,拥有若干传统的高增值品牌,目前来看,新港并没有这样的条件。
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新城其实可以成为新港参考的模板,这两个地方拥有太多相似的地方,新港拥有1100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新城的国土面积只有719平方公里,不过新港拥有一部分山地,所以双方的土地资源是差不多的。新城拥有五百万人口,新港的人口则达到了六百万……
虽然说新城拥有马六甲海峡的优势,但是某种意义上来说,拥有内地支持的新港,很多条件其实比新城更大,新港最近这些年一直是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压过了新城,从这点就可以看出新港的优势所在。
但新港在产业多元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上却远远不如新城,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新城有一个强力的政府,新城的国有经济非常发达,新城政府会对自身的发展制定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然后利用政府的力量进行干预,让国家的发展始终走向正确的方向。
相比之下,新港过去实行的是放任主义,政府对经济的发展只施行简单的管理,没有规划,没有引导,更没有强有力的干预,这就导致新港缺乏坚实的本地产业基础。而新港回归以后,新港实行的是一国两制,新港特区政府对经济有所干预,但还是以引导为主,而不像新城可以进行强力的干预,效果差别非常大。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新港没有强力的干预,那么新港的发展还是会像另外一个时空那样,虽然谈不上衰退,但相比内地的快速发展,新港耀眼的光环终将逐渐暗淡,与新城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新港的发展,向来与内地息息相关,早期的新港一直都是以转口贸易为主的自由港,新华国建立,朝鲜战争爆发以后,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对华国实施贸易禁运,新港赖以为生的转口贸易做不下去了,被迫走上发展工业的道路。新港依托自由港的优势,以及欧美的技术,发展出口加工,制造业发展很顺利,到七十年代,制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三成,为历史最高。
到了七十年代末,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新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开始向内地转移,形成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充分利用两地的比较优势,在制造业迁移的同时,新港的服务业快速发展。尤其是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和航运业快速发展,新港也从以本地产品出口为主的自由贸易港,转变为以服务业经济为主的自由港。制造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现在只有百分之六左右,在就业中的比重也不足百分之十。
九七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虽然在平京政府的支持下,新港币的币值没有大幅度贬值,但新港的楼市、股市还是受到了影响。楼市急跌,经济衰退,失业率持续上升,财政恶化……相比之下,同样遭受金融风暴的台湖、韩国和新城都在今年步入了复苏轨迹,新港却依然在经济衰退的泥潭中挣扎。
究其原因,也是由于新港的经济过度依赖贸易和金融服务业,而台湖、韩国和新城都有自己的工业,另外就是新港一直奉行的是自由经济政策,政府对经济基本上没有有效的干预。
新港放任的经济模式是非常罕见的,这源于新港之前作为英国人的租界,又确定会在97年回归,英国人不可能在新港的发展上,进行长远的规划,英国人的惯例甚至会故意留下一些矛盾。
新港的支柱产业是房地产、转口物流和高端服务业,没有坚实的产业基础,房地产就是无源之水,而转口物流面临内地沿海港口的竞争,已经逐渐告别了快速增长,而金融等高端服务业的就业门槛很高,对就业的容纳度低,真正能够在高端服务业就业的人口数量有限。而且新港的高端服务业也在日益边缘化,新港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断遭到挑战,浦江、深城、东京、新城都在挤压新港的发展空间。
新港回归以后,面对新港的经济发展问题,新港各界也是普遍意识到新港经济存在结构性问题,需要调整过于依赖服务业的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朝多元化发展。新港提出了发展信息科技、中药港、数码港、本土经济、二元经济和重新工业化的主张,新港特区政府还成立了创新科技署,以加强对新港科技基础设施的统筹管理,和对企业创新科技的支持,但总的来说,新港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并不成功,制造业比重依然在持续下降,创新科技和资讯科技的发展也十分缓慢,过于依赖金融、地产等少量服务业的格局并没有大的变化。
在包飞扬看来,新港由于高房价、高工资和劳动力紧缺,导致其生产制造业外流,流向毗邻的低成本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这是必然的。
早期新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了一个分工协作关系,珠三角进行生产加工,新港负责研发、设计、出口贸易,新港转口贸易的蓬勃发展带动了航运、航空、仓储、码头、通讯、保险、金融、地产、法律、会计以及旅游等各类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在珠三角地区设厂的新港公司大幅度扩展业务规模,也对新港的相关生产服务业产生巨大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然而,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内地不可能永远只做低端的加工制造,内地产业在不断升级,相应地新港的优势也就越来越少。而内地的成本又要比新港低得多,虽然现在新港在高端服务业以及与国际接轨方面还是要比内地更强,但这种优势也会越来越少,如果新港不进行转变的话,新港的地位就会越来越尴尬,并彻底被空心化,然后被一个个大陆城市所超越,被边缘化。
这个问题,其实不仅仅是新港会遇到,当华国这么大一个经济体高速发展的时候,全世界都会受到影响。不但新港的制造业会外流,美国、日本、欧洲这些国家的制造业都在外流,这些国家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自身制造业外流的影响。日本经济已经多年没有增长了,欧洲的经济也在衰退,美国这些年之所以还能保持较快的增长,完全是因为美国雄厚的基础,以及新经济的爆发。
而就算欧洲和日本,他们的工业基础也很雄厚,技术力量同样强大,当他们失去了低端制造业的时候,依然在技术要求更高的重化工领域,在电子制造领域、在高科技产业方面掌握着话语权,而不断的产业升级,让他们虽然告别了规模的增长,经济的质量却没有大幅度下降。
但新港不行,新港本身就缺乏高技术产业,虽然他们在内地大量投资制造业,但新港投资的制造业,拥有先进技术的并不多。这一点新港甚至连台湖也比不上,台湖在电子制造领域的实力非常强大,不但拥有富士康、积电、联电、英业达这样的代工巨头,同样出现了威盛、英伟达、华硕这样的电子巨头,相比之下,新港几乎没有这样的制造业巨头。
新港的产业基础其实很薄弱,在新技术方面也几乎毫无基础和优势,新港想要发力高技术产业,创新产业,这条路是对的,但还是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当新港的地价、房价飙涨的时候,无形中让新港的商务成本不断高涨,造成新港竞争力的进一步下降。
在包飞扬看来,新港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内地,以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也是这样。
新港要解决发展的问题,首先要解决自身的定位,到底是一个城市型经济,还是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如果定位城市型经济,那么新港就不需要考虑产业多元化发展,世界上有一些城市就是以单一金融、服务业而繁荣的,譬如伦敦、纽约这样的城市,新港就只需要不断加强与内地的经济联系,不断排除与内地之间的障碍,融入到内地的经济分工当中,将自己在服务业的优势不断扩展到内地,依托内地快速增长的经济,新港就能获得持续的发展和增长。
而如果定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新港就必须改变这种过份依赖服务业的产业格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竞争力最强的中小经济体,例如新城、台湖、芬兰、瑞士等国家和地区,它们的产业结构大致都维持在35的工业与65的服务业,并且掌握某一工业领域的领先技术,拥有若干传统的高增值品牌,目前来看,新港并没有这样的条件。
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新城其实可以成为新港参考的模板,这两个地方拥有太多相似的地方,新港拥有1100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新城的国土面积只有719平方公里,不过新港拥有一部分山地,所以双方的土地资源是差不多的。新城拥有五百万人口,新港的人口则达到了六百万……
虽然说新城拥有马六甲海峡的优势,但是某种意义上来说,拥有内地支持的新港,很多条件其实比新城更大,新港最近这些年一直是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压过了新城,从这点就可以看出新港的优势所在。
但新港在产业多元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上却远远不如新城,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新城有一个强力的政府,新城的国有经济非常发达,新城政府会对自身的发展制定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然后利用政府的力量进行干预,让国家的发展始终走向正确的方向。
相比之下,新港过去实行的是放任主义,政府对经济的发展只施行简单的管理,没有规划,没有引导,更没有强有力的干预,这就导致新港缺乏坚实的本地产业基础。而新港回归以后,新港实行的是一国两制,新港特区政府对经济有所干预,但还是以引导为主,而不像新城可以进行强力的干预,效果差别非常大。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新港没有强力的干预,那么新港的发展还是会像另外一个时空那样,虽然谈不上衰退,但相比内地的快速发展,新港耀眼的光环终将逐渐暗淡,与新城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