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硬科幻
  08年开年一月,新闻不少。
  国内除了《集结号》和《投名状》双双逼近2亿,前者行业内推测就要超过《李雷和马冬梅》的2.4亿以外,《长江七号》也是加大了对电影的宣传。
  大片混战。
  这也让夹杂在新闻里的“曾黎阔别两年拍摄新戏”显得不是很显眼。
  就更别说,林浩工作室刚发完通稿,导演张元涉毒被警方拘留的消息就直接抢走了多数人的注意力。
  但总体来说,国内就那样吧。
  国外则是愈演愈烈了:
  轰轰烈烈的编剧罢工,那可不是编剧们自己玩,要拉着一群人一起。
  比如今年的金球奖颁奖礼就宣布取消了电视直播,改办记者会,演员也集体缺席,让众人一度担心奥斯卡是否也会受此事件影响,但学院至今没有明确表态。
  比如布兰妮强行出院,继续与狗仔男约会。
  再比如林浩新戏《月球》开机...
  没啥消息。
  小夫妻新戏的新闻,好像都悲催的被人忽视了,但其实不然。
  “也是个好事。”
  布莱恩对此表示:“这种敏感时期,你电影开机,还是在洛杉矶...”
  听起来也是个咖了开机没姓名特辛酸,但这真是好事,而且也就是布莱恩能做到——这要换了个没背景的小经纪人,你丫艺人不主动站出来支持我们也就算了。
  还敢在我们编剧罢工的时候开机?
  反了你!以后我们编剧的剧本,你都别想演了!
  好莱坞编剧的地位其实不低的...
  所以行吧,不然那些演员为什么还要跟着支持编剧维权呢?还是低调吧。
  反正林浩安安静静的就拍就是了,看看别人投资1.5亿美元的《天使和魔鬼》,直接干到09年去了——要知道这种上亿美元的大片挪档时候巨大的损失。
  又看着2亿美元的《007:量子危机》和2.25亿《纳尼亚传奇2》最近一直在流产风波:因为剧组没能抢先在编剧罢工之前,将剧本的细节和台词最后完成。
  最惨的《丁丁历险记》...
  编剧拿了800万美元,有钱能使鬼推磨嘛,便快马加鞭的赶在罢工的最后时限前写完了,但影片的投拍还是被耽搁了。
  ...
  “那我们还是幸运的。”
  邓肯看着报纸,满脸庆幸,并且不在意地略过了这条新闻。
  可其实林浩知道,这不是什么小新闻——《丁丁历险记》的耽搁不仅仅是一条茶余饭后的八卦,它再后来直接成为梦工厂与派拉蒙分家的导火索。
  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过去了你才发现。
  林浩叹叹气,起身。
  还是关心我的小电影吧。
  这里是《月球》拍摄的第二个摄影棚,也就是“月球”外景的场地:剧组在3号棚拍摄一周,便拉转移到了7号棚进行短暂的拍摄。
  这里面的空间极为宽敞,布置成空旷荒凉的月球表面,陨石坑、轨道、开采氦-3的机器以及各种拍摄不止一应俱全。
  地面都是铺的真沙子,巨大的岩石是特殊材料的泡沫做的,月球车是真的能开。
  事实上,不久前caa找到一家公司,专门定制了这一套的设备。很不简单,光是月球车上面各种拍摄仪器和表盘仪器,车辆本身的线路之类就考虑了很是一番,还要考虑到外型,车辆各部分的配重,安全措施...
  就更不用说月球环境下的科学问了
  总之都很不好弄,比如安全。
  光是这台车就配备了数个刹车装置和安全气囊之类,一旦出现失控现象,基本可以秒停车,秒救援。
  这一切的一切,只能让林浩感慨:
  硬科幻真的不好搞啊!这种布景,比国内拍各种武侠片,或者国外拍些简单惊悚片不是一个概念。
  而且贵啊!
  原计划搭建外景的成本并不便宜,但这次比较幸运的是因为罢工的原因,很多电影产业相关的公司都没有活儿了。
  所以他们除了相对便宜地定下摄影棚之外,还以便宜的价格搭建了这一处的造景。
  要知道7号棚可是这里最贵的一个棚了,拥有超高的高度,巨大的空间,能满足你在里面利用任何设备在任何角度拍摄——可以的话,你甚至可以开一台挖掘机进来,站在斗里拍摄。
  ...
  “差不多了!”
  这边邓肯看林浩起身,就也抬头看了看时间。然后安排道:“大家都准备干活了,十五分钟后我们开拍!”
  十五分钟后,灯光几乎全部熄灭到只剩一盏。不被灯光照亮的地方,那深黑的虚空犹如无限的延伸,看不见尽头,也充满着荒凉和死寂。
  这里是月球。
  一辆有些老旧的月球车停在这里,体型巨大,六个轮子,外边被装甲包围。
  林浩坐在里面,因为他给这个造景提了不少建议,所以整个月球车从上到下都透着一种未来感。
  “我准备好了!”
  他对着隐藏的麦克风示意。
  这一部分的远景其实都是一个缩小版的小车车提前拍好了的,主要拍摄的就是车内的镜头。
  “3,2,1,action!”
  空荡的摄影棚里,即使不用对讲机,也都听得清楚。但车内的林浩还是要靠对讲机的,所以当一声令下,车内后方的摄像师和前面的摄影头开始工作,他也进入了状态:
  “嗡...”
  点击屏幕,月球车缓缓开动。
  剧组听从了林浩的安排,抛弃了按键选择了触屏...
  但实际上这个触屏屁用没有,纯粹是有工作人员遥控着这辆车再走。
  林浩呢,就在那点来点去做个样子。
  不过咋一看你就觉得这一排大屏幕和各种触碰的按键,不菲的造价带来的质感,都让人觉得高级。
  唬人,够用了。
  “嗡嗡...”
  车继续行驶着,前方的摄像头拍着在摇晃中,他脸上的恍惚还有迷茫。
  “cut!下一场!”
  这种镜头倒不用整的那么复杂,复杂一点的是接下来出车祸的画面。
  ...
  “action!”
  一番调整之后,大家又继续就位。
  林浩开着车,恍然间一转头,居然有人坐在自己旁边!
  “!!”
  他顿时一惊,手肘不小心撞在触屏上,车立刻往边上走,然后整个歪掉。
  “cut!”
  这边立刻也就停车,又是一番布置。
  林浩这边要给脸上画受伤的妆,包括但不限于一些撞击类型的,擦伤类的,还有随之而来的一些淤青...
  所以电影里有可能很紧张的一段戏码,为了安全是分好几步拍出来的。
  检查完毕,再开机拍摄:
  撞车瞬间,安全气囊弹出,但不知道因为是设备年久失修还是什么,主驾驶的安全气囊并没有弹出。
  镜头再一晃,半脸是血的林浩出现。
  相对原版,他受的伤看起来更重,整个人状况也更糟糕。几乎是强撑着想要按压屏幕求助,数秒后他就已经昏死过去。
  而车外,已经被扬起的氦-3矿掩埋住了...
  “cut!”
  邓肯琢磨了下,选择了再来一条:
  一方面觉得还可以再真实点,一方面觉得布景可不能浪费啊,这月球外的空间就花了八位数造景,本身拍的场次就不多,不多拍拍可惜了。
  性价比太低了啊!
  但也不得不说,涉及到科幻电影,最好还是真要把钱花在这些东西上面——而不是选择五毛特效,流量明星,亦或是垃圾的服化道...
  只能一点:
  《月球》的拍摄条件虽然不能成为《流浪地球》,但也绝对不是朝着《上海堡垒》去的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