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儿_分卷阅读_59
  「不错。」
  萧琰微微颔首,脱口的音声已然带上了几分冷意:「你我皆知老四对此图谋已久,只是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时机行动而已。可如今太子离京赈灾,若真出了什么事儿,朕又岂有安坐京中静候调查的道理?自然会排除万难亲往瑶州一探……届时,只消老四有心算无心、暗中派人于半道设伏,无论功成与否,一旦消息传回京中,都必然会在朝中掀起极大的动荡。」
  「……太子和圣人接连出事,人心又如何能不思动?到了那时,只怕什么魑魅魍魉都要跑出来闹腾一番了。」
  萧瑜苦笑道。只单单想象一下可能的情景,就让这位楚王俊逸风流的面庞笼上了一层浓浓的阴翳。
  康平乱后,大昭之所以能维持长达十六年之久的承平,归根究柢,还是因为身为帝王的萧琰藉由绝对的实力和高超的政治手段彻底震慑朝堂的缘故。若帝王真有了什么万一、被他钦定为太子的萧宸也出了事儿,不仅那些本让帝王牢牢拧成一股的势力会因此群龙无首、各自为政,几位皇子和其背后的支持者也会因失了压制而野心大涨……到了那时,无需西凉或北雁出手,整个大昭便要因夺嫡争位而陷入内乱之中。
  当然,若梁王萧璜当真如萧琰所猜想的那般暗中策划了一切,更有可能的发展,却是萧璜抢将谋刺之事栽赃到陆氏身上。如此一来,四皇子萧宓便没了承位的可能;勉强有资格继承帝位的,便只余下了长子萧宇和么子萧容。
  萧容年幼,生母又仅为昭媛,无论从「立嫡」、「立长」还是「立贤」来看,都远逊萧宇不只一筹,能得到的支持自然十分有限。故帝王之位多半便要落到萧宇头上;而一力拱他上位的萧璜,自也能得着数十年来心心念念的无上权柄。
  萧璜因有一半的西凉血统,虽自诩心计才智不凡,却早在降生之初就已注定了无缘帝位。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年来,萧琰虽同样对这个四弟多有防备,却更多是防着他向西凉借兵图谋叛乱,却忽略了萧璜同样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将一个傀儡皇帝捧到台前、自个儿则隐身幕后暗中操弄朝政。
  若不是萧宇近来安分过了头,他又让那个梦境搅得心慌意乱、无论如何也放不下心,只怕也不会连夜召来五弟商议,从而因五弟一言恍然意识到了什么。
  「终归还是朕疏忽了。」
  想到这里,萧琰一声叹息,「这事儿虽仍只是猜测,可若今日朕与老四易位而处,面对这等千载难逢的机会,却是说什么也不会放弃的。」
  「若皇兄不曾离京,他便有千般算计,又能耐皇兄何如?」
  「可朕却不能不去。」
  即使他深信如今的宸儿已经脱胎换骨、再不会轻易为人所趁,在前世的记忆已然复苏了大半的此刻,他都无法在情知爱子可能遭遇危险的情况下坐视不理。所以尽管五弟面上已然露出了明显的不赞同,萧琰却仍是再一次强调了自己的决定,接着语气一转:
  「况且……这也未尝不是个将计就计、永绝后患的好机会。」
  「皇兄的意思是……」
  「若老四真有意藉宸儿设局引朕入彀,可朕却在他有所行动前先一步离宫前往瑶州……你想老四会怎么做?是就此偃旗息鼓,还是……」
  「他多半会视此为天赐良机匆忙出手吧。」
  熟知梁王性情的萧瑜不由苦笑,「毕竟,以他的为人,是绝不会像皇兄这样、明明知道有危险还自顾自地拼命往别人套里钻的。他不会理解皇兄对太子的珍视,自然也不会想到皇兄其实早已看穿了他的计谋……事实上,就算他事前并无此意,在知晓皇兄又一次暗中离宫后,只怕也会匆忙布置设伏、务要趁此良机解决皇兄这个心腹大患。」
  萧瑜是个聪明人,只消帝王稍一点拨,立时便明白了对方「将计就计」四字的真意,和自个儿即将摊上的大麻烦──皇兄离宫,京里的事便得由他和楼相共同主持;而揪出梁王马脚的重责大任,十有八九却要落在眼下正同皇兄密议的他身上。
  可饶是萧瑜因此心下发苦,面对心意已决的帝王,他唯一能做的,却也只有在口头上奚落对方几句而已。
  萧琰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对么弟话里的讽刺不仅不以为忤,反而还扬唇笑了笑,道:
  「朕明日便会离宫,梁王之事,便交由五弟盯着了……只要将他这些年经营的势力彻底连根拔除,五弟今后也就无需再为此烦心了。」
  「……如果皇兄能金口玉言、直接承诺让臣弟好好当个闲王,臣弟也就心满意足了。」
  「能者多劳,五弟也不过偶尔忙上一回,何需如此计较?」
  「唔……」
  给帝王这样一说,萧瑜竟也无端生出了几分心虚之感,最终只得语气一转、讷讷开口:
  「总之,皇兄千万保重……就算是将计就计,也千万莫要让自己陷于险地当中。」
  「朕明白。」
  一声应罢,萧琰转头又让曹允召来伏景,却是就此连夜同几人商议起了接下来的具体事宜──
  第三章
  时入仲夏,瑶州的天候炎炎,纵有和风吹拂,带来的也尽是阵阵教人心浮气躁的闷热气息。
  萧宸同沈燮的钦差行辕设于瑶州州治所在的连宁县,却并未占用刺史府,而是借了当地一位姓徐的粮商刚刚置办妥当、还未来得及迁入的新宅。为此,萧宸当时还特意召见了这名粮商,一方面聊表谢意、一方面也旁敲侧击地探听一下对方借宅之事是否真是出于自愿。直到证实当中确无任何猫腻,他才放宽了心地在此安置下来,按照计划展开了赈灾和调查春汛内情的行动。
  萧宸既是抱持着干实事、长经验的觉悟来的,在瑶州的日子自然便与「闲适」、「安逸」等词彻底无缘。
  到达连宁县当天,他连城都没入,就直接将城外列队迎接的瑶州官吏逐一召入车驾上接见询问,配合着潜龙卫先前的汇报,仅用了一个上午就大致掌握了目前的状况。
  瑶州确实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雨,除了紧邻棱江的三郡二十五县,其他地区也或多或少有因连日霪雨导致积水过膝、或者山体滑落等情况。好在瑶州刺史邢子瑜不仅精通水利,对天象亦颇有些研究,早在降雨前便已快马送出政令、要求辖下郡县长官配合撤离那些危险区域的百姓,又让信使四处奔走疾呼,务使消息尽可能在乡里间扩散开来。
  也多亏了邢子瑜的这一手,即使当地父母官怠忽职守、不将他的警告放在心上,民间仍有晓事之人在得知消息后自行组织了乡勇协助撤离,这才使得瑶州的暴雨并未造成更大的灾害。
  事实上,若非瑶州大堤出乎意料之外地溃了决,这场暴雨声势再大,也不至于在百姓们大多有所准备的情况下酿成如此重大的灾情;就连大堤溃决之事,也是多亏了邢子瑜处事谨慎,早早便在沿河各县正对着瑶州大堤修筑了瞭望台,又亲至当地同秉事的官员和民间耆老传授了观察水位的要诀,这才得以在事情发生的第一时间敲响警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无谓的伤亡。
  单看邢子瑜在这些细节上的用心,萧宸怎么也不觉得对方会是那种为一己私利贪墨河银的人。可若说这事儿是手下人私下弄鬼、瞒着邢子瑜偷工减料所致,萧宸又觉得很难说得通。
  毕竟,父皇当初之所以在邢子瑜上书后直接将重修大堤的重任交付给对方,正是看重后者在水利和工程上的专才,认为有邢子瑜亲自监看,那些秉事之人就算想弄虚作假、以次充好,也很难瞒得过这位前工部侍郎、现任瑶州刺史的利眼。换言之,倘若问题当真出在大堤本身,就算邢子瑜一分河银都没贪,一个失察渎职之罪也是免不了的。
  但正所谓由小观大,在预防春汛之事上,邢子瑜连当地县官玩忽职守的可能性都考虑到了,还为此预先做好了应对的手段……如此行事缜密、思虑周全之人,又岂会在河工之事上有所疏漏?尤其邢子瑜精通水利天象,就算存心徇私枉法,也不会想不到大堤出事会给他原先一片光明的仕途带来何等程度的打击。除非邢子瑜脑子抽了、又或当中存在着什么不可告人的隐情,否则于情于理,重修大堤的工程都不至于有什么疏漏才对。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是大堤的重修计划本就存在隐患,这才导致了大堤的溃决。不过萧宸对水利之事只有个大概的了解,并没有判断工程优劣的能力。要想找出问题所在,还得由精擅水利之人亲往现场探勘才能知晓。
  可整个瑶州、甚至整个大昭最为精擅水利的,正是主持工程的邢子瑜本人。
  萧宸并非没有动过召邢子瑜亲往钦差行辕自辩的念头。但后者这些日子一直守在棱江畔修堵河堤,连钦差驾临连宁县时都不曾前往迎接,显然已经不在乎落不落人口舌了;萧宸也不是那种不知轻重、只顾颜面的类型,便也暂时耐下了性子,一边按着途中拟好的计划统筹赈灾、一边让潜龙卫暗中排查瑶州境内的大小势力,看看其中是否有形迹可疑、举止反常之人。
  ──如果邢子瑜在重修大堤一事上确实没有任何疏漏渎职之处,也并未低估此次暴雨的规模,那么此次暴雨之所以会酿成如此重大的灾情,便只余下了一种可能。
  那就是有人蓄意破坏大堤,刻意制造了这场春汛。
  破坏虽远比建设要容易许多,却也不是一人一力所能办到的──若只是小小决了道口,灾情再怎么严重也有限──也就是说,若大堤溃决真是人为破坏所致,就意味着瑶州境内有一股有组织、有手段的势力正隐于暗中伺机而动,欲图藉这场春汛策划、算计些什么。
  因为瑶州在政治、经济、战略上的重要意义,仅仅意识到这一点,被沈燮灌输了一脑袋阴谋诡计的萧宸就已想到了无数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