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分守己当昏君 第77节
李贤甚至都顾不得先敬称上皇,直接脱口而出:“怎么可能!也先他都不是黄金家族的血脉,历来蒙古的大汗都必须是……”
也先这也太狂妄了,其余蒙古贵族岂能服他!
这一刻,李贤忽然想起于尚书在建言遣商辂出使时,对也先的评价:“绝不是顾君臣恩义之人,而是自逞枭獍之雄。”
不由叹服:于尚书料事真准!
姜离也在叹服:看,在某些事上,人家游牧民族就是干脆利落。
也先觉得脱脱不花废物没用,就不肯受委屈,直接把人干掉。
而大明这边死了半个朝堂的文武重臣,还得花钱把朱祁镇赎回来……
在这方面,‘礼仪之邦’就不如‘我蛮夷也’来的痛快。
**
与李贤听到也先谋反成功的第一反应是‘身份不配’不同,于谦最关注的是另一个问题——阿剌知院什么反应!
原本的瓦剌大三角结构塌掉了名分上最要紧的一角,那瓦剌兵权最盛的贵族阿剌知院如何选择?
是选择为了大汗复仇,还是直接归顺也先?
虽然……大明朝臣心里都很盼望是前者,希望瓦剌自己撕起来,但想想阿剌知院的为人,面对明朝都是不想打只想苟,何况是面对现在成功杀掉大汗上位,风头正盛的也先。
果然,边关八百里加急送来情报:阿剌知院向也先示好,表示自己想给也先大汗当太师。
什么过去的汗王,不认识,主打一个集体升官:你也先从太师升汗王,我阿剌知院从贵族升太师,岂不是双赢。
此消息传回,文武不由扼腕。
然而,他们并没有失望多久,新的消息就传过来了——也先记恨之前阿剌知院率先扔下他撤退这件事,断然拒绝了阿剌知院做他的太师,还打了人家为表诚意,派来做求和使的儿子一ⓨⓗ顿。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
在得到这个消息后,于谦第一反应就是:也先,大好人!谢谢你!
风水轮流转,这条线上的明朝君臣,终于体会到了史册上正统十四年瓦剌人的心情:当敌人的决策层犯大浑,是一件多么令人快乐的事情。
*
这一日奉天殿常朝。
英国公和兵部尚书于谦几乎是同时站了出来。
于谦请英国公先回禀。但其实不必英国公开口,他们彼此都清楚,两人的心思必是一致的!
果然,英国公请趁此发兵讨伐瓦剌以平边患!
瓦剌内部乱成这个样子,不趁机去捡漏……用英国公的话说:太宗在天有灵必会托梦骂他的!
*
“小钰,那你在犹豫什么?”
这一日黄昏,姜离见到了有些举棋不定的景泰帝。
朱祁钰当然不是在犹豫要不要发兵,而是,带兵的人选。
他难掩担忧道:“英国公他老人家坚持要亲自出征。”七十六了啊!
在朝上,朱祁钰就如此婉转暗示过,表示朝上还有其余将领可以带兵出征。
然而英国公张辅,搬出了另外一个英国公的例子:“唐高宗年间,英国公李勣亦是七十五岁为国远征辽东灭高句丽!”
那个英国公可以,我也可以!
这十多年,他看着太宗手里的九边四卫渐失而无能为力,如今天赐良机,他怎么能不亲手去为大明收复边关疆土而出力。
他已然七十六岁了,此命何惜。
若此番得胜,来日他便能坦然去地下见太宗陛下了。
朱祁钰道出了更在意的事情:“不止英国公,于尚书也请命亲至边关讨敌。”
姜离点头,更无半分意外。毕竟史册上于少保也如此请命过。[1]
只是,未能如愿而行。
不能成行的缘故大概有很多:那时候正是景泰二三年间,景泰帝换太子的时间段,朝堂上暗流汹涌。皇帝离不开,朝上事事也离不开于少保;再者,那时大明土木之变的元气大伤还未复原,京城保卫战能打,但点齐大军远征的战力只怕捉襟见肘。
应当还是客观战力不足的原因多一些。
不然以于少保对国事的在意,若有胜的把握,自不会被朝堂风云牵绊住,估计会坚持不懈上书出征,不会坐视这样好的机会溜走。
想来他当时也十分懊恼遗恨:瓦剌内乱之际,却也是大明军力衰弱不能出征之时。
但这一回,他可以全心全意放手去讨敌了。
第63章 定胜糕
景泰元年春末,西苑。
今日的上皇依旧在钓鱼。
旁边站着的李贤,见太上皇打窝(先投喂吸引鱼群提高钓鱼效率)用了好几斤鱼粮,就觉得这依旧会是姜太公钓鱼的一天。
“念吧。”
直到太上皇开口,李贤才展开名单念起来——是朝廷定下的此次出征的文武官员名单。
有明一代凡有边关战事,多为武将统领率兵、文官提督军务再加上宦官监军的模式。
人名姜离也都蛮熟悉的。
毕竟在中元节那日朝堂上她亲口念过那么多官员的名字,这里基本就是精简版。
“可惜!”
李贤听到太上皇念叨可惜二字,立刻缩如鹌鹑动也不敢动。
毕竟他不知道太上皇是在可惜一如既往的空竿,还是……可惜自己不能做为皇帝亲征啊!
后一种猜测太可怕,所以李贤把嘴闭的紧紧的,绝不开口。
其实姜离的可惜的是另一件事——也先居然只打了阿剌知院的儿子一顿吗?
在朝臣们看来,也先把手握重兵的蒙古贵族推出去,已经是难得的昏招了。但史册上的他更昏:他直接干掉了阿剌知院的儿子,还干掉了俩。
这种不共戴天之仇,导致阿剌知院跟他死磕起来。
不知道这次是因为没有打到北京城下的战绩,故而也先没有至极狂妄,还是因为……没有跟朱祁镇待在一起过,没被他的鬼迷日眼的debuff传染。
不过,就算没有杀子之仇,打子羞辱之仇也够了。
何况,这一回阿剌知院还有别的选择:商辂之前出使瓦剌,是下定决心不畏风险的,在宣府总兵杨洪那里得到情报后,最先攻略的可不是脱脱不花,而是阿剌知院。
此时被也先拒绝的阿剌知院:不让我做太师是吧,那我向你学习,也做大汗好了!
他是打不过也先,但南边的敌人呢?
哪怕打过来,汉人也不会长久呆在这茫茫草原上,他们要的只是边境土地,要的是上贡臣服,不得侵扰大明子民。
那……跟之前几十年没什么区别嘛。
阿剌知院:投明一念起,霎时天地宽!
**
春末夏初,朝廷在有条不紊备出征事。
而主将英国公就担心一件事。
越临近出征日越担忧。
这日,他拉住负责提督军务的于谦道:“怕只怕事到临头,太上皇又想跟咱们去亲征!”
在英国公看来,此次出征算是梦幻阵容了:陛下英明,连派出的监军宦官都是兴安!这位先帝年间就做过监军的老人家,是个谨慎妥帖不会瞎指挥辖制将领的人。
但,京城内还有个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呢!
若是他们准备妥当,太上皇非要跟着——那岂不是又要外行指导内行?而且以太上皇现在的精神状态,感觉干出宋钦宗那种‘让军队撤下来,换我的道士上去撒豆成兵’这种事儿也不奇怪啊。
“于尚书劝劝陛下,这次一定要拦住太上皇。”
他特意拉着于谦说这件事,也是朝上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陛下实倚重于尚书,这可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说实在的,虽然这种心思决不能见光:但英国公有时候还挺理解也先弑主的心情……
*
于谦安慰‘太上皇亲征恐惧症’的英国公放心。
心道:那是个好孩子,必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但他还是去西苑单独请见了太上皇。
姜离听闻于尚书请见,也很高兴:大军出征在即,她本就有东西要送给于尚书,他不来,她也要请的。
她预备送出的,除了她当真虔虔诚诚沐浴焚香后画的平安符,还有很多开过光的法器——太上皇在修仙,逢年过节各地送上的贡礼就不再是珠玉绸缎等‘俗物’,而是变成了天下各地道家名观供奉过的法器。
当然,其实多半是换种方式的金玉之物:比如道祖面前供过的玉佩,那不就是法器吗?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姜离优中选优,挑了很多能随身携带,但又不至于增添负担的‘三清道尊开过光的法器’,装了满满一匣子。
以至于于谦一打开,都被里面的宝光刺到不得不闭了闭眼……感觉带上战场可以当晃人的暗器来用。
*
因于谦是常朝后过来的,也快到午膳时分了,姜离便热情留膳表示:今日她这里还有鲜笋可以吃!
笋子是时令物,如今春末夏初,外头都找不到好的嫩笋了,也就是宫里用尽各种手段才能让太上皇延长下吃笋日子。
见她很喜欢笋的样子,于谦就笑道:“臣的家乡,西溪竹林产笋极盛。”
姜离仰头认真听着。
他说起年少时,与两三好友入竹林,就在竹下扫叶煨笋,什么调味配料也无,就等笋子火炙而熟,取小刀剥去外皮便可入口。
真是此生吃过最清味鲜美之物了。
也先这也太狂妄了,其余蒙古贵族岂能服他!
这一刻,李贤忽然想起于尚书在建言遣商辂出使时,对也先的评价:“绝不是顾君臣恩义之人,而是自逞枭獍之雄。”
不由叹服:于尚书料事真准!
姜离也在叹服:看,在某些事上,人家游牧民族就是干脆利落。
也先觉得脱脱不花废物没用,就不肯受委屈,直接把人干掉。
而大明这边死了半个朝堂的文武重臣,还得花钱把朱祁镇赎回来……
在这方面,‘礼仪之邦’就不如‘我蛮夷也’来的痛快。
**
与李贤听到也先谋反成功的第一反应是‘身份不配’不同,于谦最关注的是另一个问题——阿剌知院什么反应!
原本的瓦剌大三角结构塌掉了名分上最要紧的一角,那瓦剌兵权最盛的贵族阿剌知院如何选择?
是选择为了大汗复仇,还是直接归顺也先?
虽然……大明朝臣心里都很盼望是前者,希望瓦剌自己撕起来,但想想阿剌知院的为人,面对明朝都是不想打只想苟,何况是面对现在成功杀掉大汗上位,风头正盛的也先。
果然,边关八百里加急送来情报:阿剌知院向也先示好,表示自己想给也先大汗当太师。
什么过去的汗王,不认识,主打一个集体升官:你也先从太师升汗王,我阿剌知院从贵族升太师,岂不是双赢。
此消息传回,文武不由扼腕。
然而,他们并没有失望多久,新的消息就传过来了——也先记恨之前阿剌知院率先扔下他撤退这件事,断然拒绝了阿剌知院做他的太师,还打了人家为表诚意,派来做求和使的儿子一ⓨⓗ顿。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
在得到这个消息后,于谦第一反应就是:也先,大好人!谢谢你!
风水轮流转,这条线上的明朝君臣,终于体会到了史册上正统十四年瓦剌人的心情:当敌人的决策层犯大浑,是一件多么令人快乐的事情。
*
这一日奉天殿常朝。
英国公和兵部尚书于谦几乎是同时站了出来。
于谦请英国公先回禀。但其实不必英国公开口,他们彼此都清楚,两人的心思必是一致的!
果然,英国公请趁此发兵讨伐瓦剌以平边患!
瓦剌内部乱成这个样子,不趁机去捡漏……用英国公的话说:太宗在天有灵必会托梦骂他的!
*
“小钰,那你在犹豫什么?”
这一日黄昏,姜离见到了有些举棋不定的景泰帝。
朱祁钰当然不是在犹豫要不要发兵,而是,带兵的人选。
他难掩担忧道:“英国公他老人家坚持要亲自出征。”七十六了啊!
在朝上,朱祁钰就如此婉转暗示过,表示朝上还有其余将领可以带兵出征。
然而英国公张辅,搬出了另外一个英国公的例子:“唐高宗年间,英国公李勣亦是七十五岁为国远征辽东灭高句丽!”
那个英国公可以,我也可以!
这十多年,他看着太宗手里的九边四卫渐失而无能为力,如今天赐良机,他怎么能不亲手去为大明收复边关疆土而出力。
他已然七十六岁了,此命何惜。
若此番得胜,来日他便能坦然去地下见太宗陛下了。
朱祁钰道出了更在意的事情:“不止英国公,于尚书也请命亲至边关讨敌。”
姜离点头,更无半分意外。毕竟史册上于少保也如此请命过。[1]
只是,未能如愿而行。
不能成行的缘故大概有很多:那时候正是景泰二三年间,景泰帝换太子的时间段,朝堂上暗流汹涌。皇帝离不开,朝上事事也离不开于少保;再者,那时大明土木之变的元气大伤还未复原,京城保卫战能打,但点齐大军远征的战力只怕捉襟见肘。
应当还是客观战力不足的原因多一些。
不然以于少保对国事的在意,若有胜的把握,自不会被朝堂风云牵绊住,估计会坚持不懈上书出征,不会坐视这样好的机会溜走。
想来他当时也十分懊恼遗恨:瓦剌内乱之际,却也是大明军力衰弱不能出征之时。
但这一回,他可以全心全意放手去讨敌了。
第63章 定胜糕
景泰元年春末,西苑。
今日的上皇依旧在钓鱼。
旁边站着的李贤,见太上皇打窝(先投喂吸引鱼群提高钓鱼效率)用了好几斤鱼粮,就觉得这依旧会是姜太公钓鱼的一天。
“念吧。”
直到太上皇开口,李贤才展开名单念起来——是朝廷定下的此次出征的文武官员名单。
有明一代凡有边关战事,多为武将统领率兵、文官提督军务再加上宦官监军的模式。
人名姜离也都蛮熟悉的。
毕竟在中元节那日朝堂上她亲口念过那么多官员的名字,这里基本就是精简版。
“可惜!”
李贤听到太上皇念叨可惜二字,立刻缩如鹌鹑动也不敢动。
毕竟他不知道太上皇是在可惜一如既往的空竿,还是……可惜自己不能做为皇帝亲征啊!
后一种猜测太可怕,所以李贤把嘴闭的紧紧的,绝不开口。
其实姜离的可惜的是另一件事——也先居然只打了阿剌知院的儿子一顿吗?
在朝臣们看来,也先把手握重兵的蒙古贵族推出去,已经是难得的昏招了。但史册上的他更昏:他直接干掉了阿剌知院的儿子,还干掉了俩。
这种不共戴天之仇,导致阿剌知院跟他死磕起来。
不知道这次是因为没有打到北京城下的战绩,故而也先没有至极狂妄,还是因为……没有跟朱祁镇待在一起过,没被他的鬼迷日眼的debuff传染。
不过,就算没有杀子之仇,打子羞辱之仇也够了。
何况,这一回阿剌知院还有别的选择:商辂之前出使瓦剌,是下定决心不畏风险的,在宣府总兵杨洪那里得到情报后,最先攻略的可不是脱脱不花,而是阿剌知院。
此时被也先拒绝的阿剌知院:不让我做太师是吧,那我向你学习,也做大汗好了!
他是打不过也先,但南边的敌人呢?
哪怕打过来,汉人也不会长久呆在这茫茫草原上,他们要的只是边境土地,要的是上贡臣服,不得侵扰大明子民。
那……跟之前几十年没什么区别嘛。
阿剌知院:投明一念起,霎时天地宽!
**
春末夏初,朝廷在有条不紊备出征事。
而主将英国公就担心一件事。
越临近出征日越担忧。
这日,他拉住负责提督军务的于谦道:“怕只怕事到临头,太上皇又想跟咱们去亲征!”
在英国公看来,此次出征算是梦幻阵容了:陛下英明,连派出的监军宦官都是兴安!这位先帝年间就做过监军的老人家,是个谨慎妥帖不会瞎指挥辖制将领的人。
但,京城内还有个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呢!
若是他们准备妥当,太上皇非要跟着——那岂不是又要外行指导内行?而且以太上皇现在的精神状态,感觉干出宋钦宗那种‘让军队撤下来,换我的道士上去撒豆成兵’这种事儿也不奇怪啊。
“于尚书劝劝陛下,这次一定要拦住太上皇。”
他特意拉着于谦说这件事,也是朝上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陛下实倚重于尚书,这可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说实在的,虽然这种心思决不能见光:但英国公有时候还挺理解也先弑主的心情……
*
于谦安慰‘太上皇亲征恐惧症’的英国公放心。
心道:那是个好孩子,必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但他还是去西苑单独请见了太上皇。
姜离听闻于尚书请见,也很高兴:大军出征在即,她本就有东西要送给于尚书,他不来,她也要请的。
她预备送出的,除了她当真虔虔诚诚沐浴焚香后画的平安符,还有很多开过光的法器——太上皇在修仙,逢年过节各地送上的贡礼就不再是珠玉绸缎等‘俗物’,而是变成了天下各地道家名观供奉过的法器。
当然,其实多半是换种方式的金玉之物:比如道祖面前供过的玉佩,那不就是法器吗?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姜离优中选优,挑了很多能随身携带,但又不至于增添负担的‘三清道尊开过光的法器’,装了满满一匣子。
以至于于谦一打开,都被里面的宝光刺到不得不闭了闭眼……感觉带上战场可以当晃人的暗器来用。
*
因于谦是常朝后过来的,也快到午膳时分了,姜离便热情留膳表示:今日她这里还有鲜笋可以吃!
笋子是时令物,如今春末夏初,外头都找不到好的嫩笋了,也就是宫里用尽各种手段才能让太上皇延长下吃笋日子。
见她很喜欢笋的样子,于谦就笑道:“臣的家乡,西溪竹林产笋极盛。”
姜离仰头认真听着。
他说起年少时,与两三好友入竹林,就在竹下扫叶煨笋,什么调味配料也无,就等笋子火炙而熟,取小刀剥去外皮便可入口。
真是此生吃过最清味鲜美之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