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朱祁钰:……?于卿想要退休?
本来欢乐的心跳突然有种猝停的冲动,他忍不住转过头去看被天幕揭露了心中所想的于谦,而于少保欲言又止的神情十分有说服力地佐证了天幕这一论点。
朱祁钰一下子头疼了起来。本来这种人数不多的重臣议政,他体恤他手底下这些年纪大半不算年轻的老臣,基本都是让他们得以坐下议事,君臣之间门的距离也不算太远。
于是他就干脆握住了于谦的手,在对面还没能反应过来他用意的时候,满怀恳切地开口:“于卿确实是朕的股肱之臣,是朕绝不会猜忌的对象。于卿自己又何必自寻烦恼?”
“再者,于卿就算不信朕的肺腑之言,也当信任后世人所言的君臣相得吧。”
“——!陛下此言,言重了。”
于谦正色着,没接下景泰这番某种意义上自黑的话茬:“陛下是英明社稷之主,臣怎敢辜负。”
在场其余人:……
那什么,你们君臣相得我们当然是很感动了啊,但是,我们呢?
【这样的小心谨慎我们自然不能多加指摘,但是景泰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对于谦八年如一日的恩宠与信任。】
朱棣感觉,自己本来因为那句复辟没缓过来的那口气更加喘不上来了。
八年如一日,而听那天幕的口吻,他曾孙又没和这臣子分道扬镳。那也就是说……
“爹——!”
燕王被这几次三番的打击真弄得有些哽咽伤心了:“儿子这曾孙,怎么也跟着不长命呢!”
“呸呸呸,什么叫跟着不长命!”
朱元璋一连唾了好几口,虎目怒睁,一巴掌不轻不重拍在这傻儿子的脑壳上,试图让他清醒点。
“你命硬着呢,哪有跟着这种说法!”
想了想又觉得这句话说的不好,他改口继续:“这一切都还没发生呢。你回去就好好教高炽那孩子,让他好好锻炼身体,以后的儿子、孙子,每一代都给咱健健康康的!”
【凡有军事相关的问题,尤其是边境问题,景泰在收到消息的第一时间门就会招来于谦一起商议。君臣二人的意见一旦定下,敕令谕旨也就算拟好了,直接就能派发下去。
为了使军事方面的改革能够顺利进行,景泰更是给于谦大开方便之门:“前后命将将兵,皆出谦旨”;兵部在改革时期的官员,基本上都和于谦关系不错,可谓上下同心。
宿旧勋臣们因为于谦身为一介文臣,竟然以军功地位居于他们之上而有所不满,甚至还没做出什么过大的反抗,只是“小不中程”,就成功收到了皇帝陛下严厉的切责。
原兵部右侍郎王伟偏不信邪,以为于谦“功高盖主”,景泰没收拾他只不过是没找到借口,于是搜集于谦的过失上奏景泰。
最后得到的结果,竟然是朱祁钰直接把他上奏的奏本拿给了于谦本人看,还要安慰他说:“吾自知卿,卿无憾也”,而知道了谁在背后打小报告的于谦,这位其实脾气也算不上太好的暴躁老哥,回去就直接和王伟当面对质,尽显阴阳怪气的功底,可以说不愧是景泰的名臣。
这样堪称明晃晃地毫不遮掩的偏爱,不仅是我们后世人看了都为之感叹,当时的朝臣就已经酸溜溜地评价这对君臣的关系,说景泰简直就是“宠谦太过”。
结果,朱祁钰信任的中官兴安听到了大臣的这些酸言酸语,不假思索地就下场替皇帝陛下找补起来:“为国分忧如于公者,宁有二人!”
你们这些人难道比得上于谦吗?像于谦这样不可多得的人才,陛下信任他,难道是陛下的过错吗?
——但言下之意却是已然默认了那句恩宠了。
除了这些公事以外,这对君臣私底下相处的和睦细节也不少:
像什么景泰想吃野菜和小鱼干,结果被于谦劝一劝就停止了啊;于谦生病了,景泰为了他的身体甚至亲自跑去伐竹取沥啊;景泰想要任用一个人,一定会先问问于谦觉得这个人怎么样啊……
等等等等,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这里就不多赘述了。我们来举一个不怎么知名,但是能够同时突出反映景泰与于谦的君臣情和他识人之明的例子。
——徐有贞。】
朱祁钰的眼神随着天幕一句句的道来变得更加的温和,到最后甚至称得上接近委屈——不论是真情还是假意,为人正直的于少保面对着后世人的剧透,已然陷入了一种羞愧的自责之中,辨认不出这份委屈的虚实。
陛下对他确实是真情实意的看重啊!他怎么能用自己的猜测而揣度陛下的心意,误会陛下的一片赤诚呢?
他结结实实地打算下拜请罪,被朱祁钰忙不迭拦下了动作,于是便老实地低下了头。
“是臣愚钝,辜负了陛下好意。”
“于卿何必自责?”
朱祁钰很懂得安抚臣下的情绪——历史上于谦想要急流勇退的时候都能被他稳住,更何况是眼下这种小小的情况。
“于卿想要告老还乡,难道是于卿你的错误吗?分明是于卿的一片公心,不想复现权臣威逼君上之事,为我大明朝之天下稳定着想。朕又何来怪罪?”
“至于推心置腹,优待于卿这般忠诚体国之士,本就是朕分内之事啊!”
于是君臣相顾,半是欣然,半是感动。成功让一旁围观的景泰朝臣提前体会了一把什么叫做酸溜溜的滋味。
本来欢乐的心跳突然有种猝停的冲动,他忍不住转过头去看被天幕揭露了心中所想的于谦,而于少保欲言又止的神情十分有说服力地佐证了天幕这一论点。
朱祁钰一下子头疼了起来。本来这种人数不多的重臣议政,他体恤他手底下这些年纪大半不算年轻的老臣,基本都是让他们得以坐下议事,君臣之间门的距离也不算太远。
于是他就干脆握住了于谦的手,在对面还没能反应过来他用意的时候,满怀恳切地开口:“于卿确实是朕的股肱之臣,是朕绝不会猜忌的对象。于卿自己又何必自寻烦恼?”
“再者,于卿就算不信朕的肺腑之言,也当信任后世人所言的君臣相得吧。”
“——!陛下此言,言重了。”
于谦正色着,没接下景泰这番某种意义上自黑的话茬:“陛下是英明社稷之主,臣怎敢辜负。”
在场其余人:……
那什么,你们君臣相得我们当然是很感动了啊,但是,我们呢?
【这样的小心谨慎我们自然不能多加指摘,但是景泰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对于谦八年如一日的恩宠与信任。】
朱棣感觉,自己本来因为那句复辟没缓过来的那口气更加喘不上来了。
八年如一日,而听那天幕的口吻,他曾孙又没和这臣子分道扬镳。那也就是说……
“爹——!”
燕王被这几次三番的打击真弄得有些哽咽伤心了:“儿子这曾孙,怎么也跟着不长命呢!”
“呸呸呸,什么叫跟着不长命!”
朱元璋一连唾了好几口,虎目怒睁,一巴掌不轻不重拍在这傻儿子的脑壳上,试图让他清醒点。
“你命硬着呢,哪有跟着这种说法!”
想了想又觉得这句话说的不好,他改口继续:“这一切都还没发生呢。你回去就好好教高炽那孩子,让他好好锻炼身体,以后的儿子、孙子,每一代都给咱健健康康的!”
【凡有军事相关的问题,尤其是边境问题,景泰在收到消息的第一时间门就会招来于谦一起商议。君臣二人的意见一旦定下,敕令谕旨也就算拟好了,直接就能派发下去。
为了使军事方面的改革能够顺利进行,景泰更是给于谦大开方便之门:“前后命将将兵,皆出谦旨”;兵部在改革时期的官员,基本上都和于谦关系不错,可谓上下同心。
宿旧勋臣们因为于谦身为一介文臣,竟然以军功地位居于他们之上而有所不满,甚至还没做出什么过大的反抗,只是“小不中程”,就成功收到了皇帝陛下严厉的切责。
原兵部右侍郎王伟偏不信邪,以为于谦“功高盖主”,景泰没收拾他只不过是没找到借口,于是搜集于谦的过失上奏景泰。
最后得到的结果,竟然是朱祁钰直接把他上奏的奏本拿给了于谦本人看,还要安慰他说:“吾自知卿,卿无憾也”,而知道了谁在背后打小报告的于谦,这位其实脾气也算不上太好的暴躁老哥,回去就直接和王伟当面对质,尽显阴阳怪气的功底,可以说不愧是景泰的名臣。
这样堪称明晃晃地毫不遮掩的偏爱,不仅是我们后世人看了都为之感叹,当时的朝臣就已经酸溜溜地评价这对君臣的关系,说景泰简直就是“宠谦太过”。
结果,朱祁钰信任的中官兴安听到了大臣的这些酸言酸语,不假思索地就下场替皇帝陛下找补起来:“为国分忧如于公者,宁有二人!”
你们这些人难道比得上于谦吗?像于谦这样不可多得的人才,陛下信任他,难道是陛下的过错吗?
——但言下之意却是已然默认了那句恩宠了。
除了这些公事以外,这对君臣私底下相处的和睦细节也不少:
像什么景泰想吃野菜和小鱼干,结果被于谦劝一劝就停止了啊;于谦生病了,景泰为了他的身体甚至亲自跑去伐竹取沥啊;景泰想要任用一个人,一定会先问问于谦觉得这个人怎么样啊……
等等等等,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这里就不多赘述了。我们来举一个不怎么知名,但是能够同时突出反映景泰与于谦的君臣情和他识人之明的例子。
——徐有贞。】
朱祁钰的眼神随着天幕一句句的道来变得更加的温和,到最后甚至称得上接近委屈——不论是真情还是假意,为人正直的于少保面对着后世人的剧透,已然陷入了一种羞愧的自责之中,辨认不出这份委屈的虚实。
陛下对他确实是真情实意的看重啊!他怎么能用自己的猜测而揣度陛下的心意,误会陛下的一片赤诚呢?
他结结实实地打算下拜请罪,被朱祁钰忙不迭拦下了动作,于是便老实地低下了头。
“是臣愚钝,辜负了陛下好意。”
“于卿何必自责?”
朱祁钰很懂得安抚臣下的情绪——历史上于谦想要急流勇退的时候都能被他稳住,更何况是眼下这种小小的情况。
“于卿想要告老还乡,难道是于卿你的错误吗?分明是于卿的一片公心,不想复现权臣威逼君上之事,为我大明朝之天下稳定着想。朕又何来怪罪?”
“至于推心置腹,优待于卿这般忠诚体国之士,本就是朕分内之事啊!”
于是君臣相顾,半是欣然,半是感动。成功让一旁围观的景泰朝臣提前体会了一把什么叫做酸溜溜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