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第490节
  所以他才想着只是提携一下后进,多结一些善缘。
  但现在,弄巧成拙。
  费懋中不敢把皇帝明确的命令不放在心上,但缓冲的办法有很多。
  他还在陪着曹察巡粮嘛,总要先办好公务。
  第一时间响应的表现,就是派人回江陵县张家传令,让张白圭先斋戒着,用心功课。要进京面圣,这是何等大事?必要的准备必须有。
  而趁这一段时间,还有信件交给费懋贤,详细说了说情况,让他第一时间派快马去南昌,让在南昌的江西大学院里的费宏帮忙拿个主意。
  话分两头,张家听到了费懋中传来的消息,自然是惊喜莫名。
  张白圭的爷爷张镇二话不说,率先去给父亲上坟,满含热泪说着“您老人家当真是有先见之明”云云。
  对张家,费懋中自然只是说皇帝给了天大的恩典,要让张白圭进京亲自考较。
  “太子伴读”几字,那却是万万不敢说的。
  太敏感了,平头百姓传得人尽皆知怎么办?
  张白圭自己也是相当懵的,他万没想到两个多月前被那位大官喊去考较了一下,答了一道为陛下贺寿的题,然后就得到这样的结果。
  要去面见陛下?
  年幼的张白圭现在倒并不十分害怕,只是觉得很紧张。
  张家这么多年经历很多,生活困顿,不消他父亲说,张白圭也知道这是祖坟冒青烟了。
  若得皇帝欣赏,不仅他自己的求学之路和将来的成就会难以想象,张家在江陵县、在荆州府也都会被人不知高看多少。
  整个张家都不知道湖广总督、费懋中本人在如何恐惧。
  南昌的江西大学院里,费宏已经六十六岁高龄。
  其实他已经想回乡了,可是他和费懋中的想法一样:费家在这一朝已经太扎眼了,多提携一些后辈,多结一些善缘,对费家好,对国家也好。
  杨一清为何能得皇子扶灵归葬?因为他死在任上,那是嘉靖六年宣大一战后大明筹备北征的艰难时期。
  差点死了一次的王守仁得守在宣府,已经年近耄耋的杨一清也得在总参的位置上殚精竭虑。
  所以费宏已经做好了准备,恐怕无法在铅山老家安然离世了,死后尸骨也不免颠簸一路。
  况且,若也想有个配享太庙、入英杰殿的恩典,费宏也需要在江西这个旧理学大省把新学推广好。
  结果费懋贤的信里,他们给费宏送来一个晴天霹雳。
  “愚笨不堪!”费宏的手都有点哆嗦。
  贺表是侄子上的,但他儿子也有份。
  荆州府出了个神童,嘴上说是陛下新学文教之功,但荆州府的学正是谁?是费懋贤。
  费家都出了第一个总理国务大臣,还要什么功劳?还要出几个参策?
  每一代都有人在朝廷,就已经够了。
  再出重臣自然是好的,可那要等到下一任天子继位!
  现在呢?皇帝说:“太子伴读”。
  看一看十多年来,皇帝已经动了多少大族的刀子!
  宗亲、勋戚、官绅、富户……
  费家已经把善缘结到九岁的孩子身上了?想干什么呀?
  他知道时间紧迫,因此很快就提笔回信。
  这件事,费懋贤和费懋中这俩堂兄弟后面怎么做重要,朝中究竟是怎么了也很重要。
  皇帝因为一道贺表中提及的神童就如此举动,绝对是要以小见大,做些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江郎才尽”人人知晓,任是费宏这等重臣,也不会把这件事情往最简单、最朴素的一点去想。
  皇帝就算真的是对谁另眼相看,至少不该是个只有九岁的孩子。
  大明人杰地灵,难道缺二十左右的英才吗?
  人人都只看到“太子”二字,而不会去多想伴读。
  太子师都是端重臣子,而且想做太子师的不要太多,但太子需要真正的伴读吗?
  如果是勋戚之后,那便只是提包忙前忙后的书童、奴才。
  可民间幼童钦点为太子伴读,闻所未闻!
  所以此事必不可能为真,陛下此举定然另有深意!
  他们只是不知道,那可是张居正啊!
  ……
  朱厚熜自然想不到他们会把这个举动想歪到这种程度去,张白圭人还没到,曹察、费懋中的“请罪”奏疏提前来了。
  他看得无语。
  京城里,本来还不知道这个消息。
  当时除了黄锦,只有海瑞在场。
  海瑞能大嘴巴到处咧咧这件事?
  但现在,京城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个消息。
  因为费懋中的请罪奏疏虽然没提到什么“太子伴读”的事,但费懋中却表达了“文教尚未昌盛、臣当继续努力”的态度,就差把他不该那么轻浮、歌功媚上写到了脸上。
  而曹察则是说欣闻此事,才知新学推于湖广,已结稚果,他为过去关心文教不够而请罪。接着汇报一下湖广秋粮事,然后称湖广百姓俱感陛下恩德,今年丰收,都在为陛下祝祷,惟愿陛下万寿无疆。
  两人的奏疏都是经过了通政使司的,他们都提到了那幼童入京一事,而后都请罪,这是为什么?
  难道新一代的孩子当中出了天才不好吗?
  难道皇帝召这孩子入京考较,表达对于文教的重视不好吗?
  两个人这么大的反应,自然是因为其他更敏感的原因。既然另有原因,以这些二三品大员的人脉圈子和为官素养,又岂会不和京里京外的朋友通通气,交流一下情况和意见?
  朱厚熜不由得问了问徐阶:“国务殿不是说这个月内把东宫诸官的人选呈上来吗?收到了没有?”
  “回陛下,还没有。”徐阶果然如此回答。
  朱厚熜看着他,沉默了片刻。
  徐阶心跳加速,努力克制。
  “你是御书房首席,自有人拐弯抹角地问你。”朱厚熜收回目光淡淡地说,“要朕去问问锦衣卫和内厂那边,你这几日放值后见了哪些人?”
  徐阶顿时离开他陪坐的书案跪了下来,高拱和另一个御书房伴读学士也有样学样。
  “臣不知陛下意指何事,还请陛下明示。”
  朱厚熜逐渐感受到他和严嵩的不同。
  相比严嵩凡事绝对不需朱厚熜明示,徐阶要更加不粘锅。
  朱厚熜确实没有明着问,但这不是刚刚看完曹察和费懋中的奏疏吗?
  看着他们三人,朱厚熜缓缓开了口:“朕看了湖广左参政的贺表后,也惊异于九岁幼童的文才,因而命他送入京来考较一番。若果真天资非凡,可点选为太子伴读。这件事,京城里已经有不少重臣知道了吧?你去文华殿催一催,东宫属官的人选,快些呈上来。”
  “臣领旨。”徐阶说完之后仍没起身,而后说道,“既是此事,臣可回禀陛下。这几日,崇象国务、严尚书、杨尚书确实都问过臣此事,臣不曾在御书房听陛下提起,更不敢妄自说过什么。”
  “朕这些天确实不曾提过此事,你说得也没错。”朱厚熜点了点头,“如此一来,倒更加显得朕是另有布置,又或另有严令,这才让众臣毫不知情之下惴惴不安。也罢,你去文华殿那边催一催,高拱,你去文教部叫严嵩来一下,朕问问御学之事。”
  “臣领命。”高拱现在心里也是很震骇的。
  他不是首席,又只是嘉靖十一年的进士,还没人找他打听过这件事,所以他确实是刚刚才知道。
  现在皇帝一方面让国务殿尽快拿出东宫属官的人选,另一方面又让自己去喊严嵩。
  徐阶才是严嵩的门生啊!他既然要去国务殿一趟,为什么不让他干脆一点再多走几步路去文教部?
  两人都看得出来皇帝的脸色不是很好看,刚才那么盯着徐阶让他主动回答些什么,更是显露出他其实有点发怒。
  皇帝年纪渐长、功业非凡,现在威严越来越重。
  而徐阶担任御书房首席的这段时间,御书房内的气氛其实是相对凝重的。皇帝对徐阶的态度,似乎总会带上一些训诫之意。
  这一点,徐阶听严嵩讲述他之前做御书房首席的经历,倒也心理平衡了。据严嵩说,他那时也是这样的。
  可是张璧前两天跟他闲聊起来,却不是这样啊。难道因为张璧和皇帝是老乡?
  徐阶到了文华殿,不举办国务会议时,国务大臣们都在这里办公。
  而徐阶到了张孚敬面前时,只是郑重无比地说道:“总辅,陛下催问东宫属官人选,不知何时能呈上去?”
  张孚敬看着徐阶的表情,缓缓才开口:“请子升回告陛下,月内定然呈奏御前点选。”
  徐阶来这里就是为了问这一句话,随后便告辞回御书房。
  张孚敬走出了他这个总理国务大臣办公的正殿,站在了屋檐下望了望西北面。
  过了一会他才开口:“请诸国务过来一趟。”
  说完之后,他就在门口等着,眉头皱在一起。
  费宏的信他早就收到了,自然知道徐阶那异常严肃的表情代表着什么:陛下不高兴。
  莫非真如费宏所言,眼下太子尚幼,陛下点选伴读,那便是更重太子学业,用心御学一事便好?
  可张孚敬也有他的心思,他这一路往上走的过程里,实在杀了太多人。
  若在他这任上,东宫开府建衙了,将来太子登位后,多少会顾念他的这点功劳吧?
  张孚敬心头是疑惑的,以他对皇帝的了解,陛下应该不至于为了这件事不高兴才对。
  东宫开府建衙,不是册立太子之后应有之义吗?
  自己的苦衷,陛下难道不懂得?
  还是说以陛下如今的功业威望,他也需要去担心多年后东宫势力越来越强,必定裹挟着太子做出什么事来?
  不至于吧?
  本就处于敏感的时候,很快,张璧他们就从他们所在的偏殿出来了,张孚敬迎下台阶。
  “就在此处说说吧,陛下遣御书房首席亲来,催问东宫属官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