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文豪_分卷阅读_31
  余柏林第一次听到赵信父亲的名讳时,不由想着,貌似皇帝爱称呼大臣为卿。那是不是皇帝叫姓赵的大臣的时候,赵卿大人都会忍不住抬头?
  这名字取得还真是觉。
  余柏林早觉得许多名字字面上看起来很不错,读起来一谐音就很坑。
  比如自己父亲,潇和仁都是多么美好的字眼,合在一起就谐音“小人”。
  还有小宝,周岁之后得了封祉的大名,“祉”乃福禄之意。但若不论平翘舌,谐音就是“疯子”。
  至于大宝,大名叫封珥,珥取日月光辉之意。可谐音……“风儿”……
  余柏林庆幸自己姓名没什么奇怪的地方。
  不过似乎只有他自己在乎谐音,其他人都不在意。
  而且这个世界的读音,和后世标准语有挺大差别。他所说的谐音,只是标准语的谐音,用官话讲起来,也不一定是这么回事。
  但看着还是觉得有些想笑。
  皇帝陛下给自己两儿子取名都谐音如此奇妙,也算绝了。
  余柏林来到赵府的时候,赵信亲自出门迎接。
  “芝兰那小子晚到了,长青是否与我一同等候?”赵信和余柏林之间已经较为熟悉,举止也挺随意。
  “自然。”余柏林点头,一边和赵信交流最近所学所思所疑,一边等着卫玉楠。
  卫玉楠不一会儿就到了,见余柏林和赵信一同等着自己,也不羞愧,笑道:“长青你什么时候成了赵府的人,帮着赵府接客了?”
  “刚刚我和长青商议,长青决定入赘我家,与我家小妹定下白首之约。”赵信严肃道。
  余柏林笑道:“子诚兄你什么时候有了妹妹?”
  卫玉楠挑眉:“刚出生不过十日。”
  三人相识大笑。
  赵信引余柏林和卫玉楠进府之后,余柏林才发现,赵府居然也盘了炕。
  赵信道:“听闻这是德王献策,陛下推广。虽然朝中迂腐之人反对,但些许改变,比起普通百姓的死活,孰轻孰重?祖父特意率先将炕引入家中,支持陛下。别说,这炕还真管用,现在屋里比燃着炭火暖和多了,坐在炕上读书习字也不冻手脚,墨也不会被冻住。家中还节省了不少买炭钱。”
  “我家也盘上了。”卫玉楠道,“长青你可以试试。若需要盘炕,我家借工匠给你。”
  余柏林干咳两声道:“我家也已经盘上了。别忘了我老师是谁啊。”
  赵信笑道:“对了,你老师是张学士。张学士也是率先响应陛下号召的。”
  卫玉楠也道:“倒是我想岔了,有你老师在,怎么会少你的。”
  余柏林微笑点头。
  从这件小事的推广效率看得出,皇帝陛下对朝政的把控程度越来越大了。
  不知道当初做着操控傀儡皇帝美梦的人们,脸可疼?
  第35章
  余柏林本以为这次聚会会有好些人。
  至少不是就他们三人。
  然而,真就他们三人。
  赵信邀他们二人前来,也不是有什么急事,甚至不是为了探讨学问,而是因为……
  “这棵梅树是我种的。”赵信得意道,“看!开花了!”
  在这一片白茫茫如下过一场大雪的白梅林中,一棵瘦小的红梅树突兀的立在其中,绽放着与周围格格不入的艳丽花朵。
  “为什么要在白梅林中种红梅?”余柏林不解。
  赵信摸摸鼻子,道:“我种的时候不知道这是红梅树。”
  “子诚兄买树苗的时候没让下人问问?卖梅树之人总知道卖的是什么。”余柏林笑道,“不过千白丛中一点红,也蛮有意思的。”
  赵信笑道:“这梅树是我逛街的时候无意间看到的。这梅树病怏怏快死了,那卖梅树的小贩准备卖掉,我觉得有些可怜,就把其买回了家,种在院子里。”
  赵信叹了口气,幽幽道:“开花了啊。”
  卫玉楠拍了拍赵信的肩膀。
  余柏林看得一头雾水。赵信对这株梅树感情有这么深厚吗?至于长吁短叹,还专门找人来看。
  “让长青见笑了,来,我们边喝边聊。”赵信让人在赏花的亭子里端来温酒火盆,即使寒风凛冽,也不能阻挡文人一颗赏梅的文艺心。
  赵信自己先干掉一杯酒,才道:“终于开花了啊。”
  余柏林:“……”这株梅树到底怎么了?
  卫玉楠却一副似乎知道点什么的样子,也陪着喝了一杯。
  余柏林虽不明所以,但既然卫玉楠都喝了,他自然也以庆祝赵信种的梅树终于开花了为名,跟着喝了一杯。
  赵信又叹了一会儿气,才谈起这梅树的往事。
  原来赵信和余柏林一样,少年成名,虽不是小三元,也是以案首之身进学。
  那时候他比余柏林进学年龄更小,才十一岁。
  那一年,他神童之名传遍整个京城,一时间风光无限。
  余柏林垂下眼眸。
  赵信夺得亚元之位,恰好弱冠。
  距离进学,整整九年。
  “不是参加了三次,而是落第三次。”赵信苦笑,“当年就有秋闱,我自信满满以为能一举夺魁,却失望而归。”
  “那时虽失望,但也不绝望。毕竟我还小,磨练不够。三年后再战便是。”
  “三年后我又落榜了。可我也有借口。我中暑了,状态不好,考试时昏昏沉沉的,能答完卷子就不错了,还指望什么中榜?”
  “可三年后,我再落榜,却没有借口可找了。”
  “我没有生病,我字进学后磨砺了整整六年。这六年我声名远播。”赵信转着手中的酒杯,视线缥缈,似乎回到了最痛苦的那一年。
  余柏林能想象得到赵信当时的迷茫和绝望。
  赵信从小就是天之骄子,第一首诗传遍京城之时,他不过七岁而已。
  只七岁,便以诗才闻名。
  十一岁,以案首进学。
  同年,诗集传遍京城大街小巷,并且渐渐在外地也有了名气。
  可之后,赵信却连番落第。
  若是科举落第,赵信还能安慰自己。科举落第的才子大有人在,不用着急。
  可他连举人都没考上。
  秋闱都落第了。
  这对一贯骄傲的赵信而言,是不能接受的。
  “可我诗词写得好啊。”赵信笑道,“我想,要不要走上李湘陵的路子,成为风流才子算了。反正我家也不差钱,也不差走上仕途的人。养一个不走仕途的浪荡才子也是养的起的。何况我的诗也值不少银子呢。”
  “可子诚兄你坚持下来了。”余柏林道。
  赵信点头:“是啊。秋闱放榜之日,我烂醉一场,然后在家里躺了几日。家父看不惯我浑浑噩噩的样子,便让我出外走走。”
  “我茫无目的的走在街上,不知道怎么的,突然看到了这棵枯黄的树苗,听着小贩说救不活了,只能拿回家当柴烧了。”
  “不知道怎么的,我就开口将它买了下来,种到了院子里,浇了水。之后就没管它了。”
  “我继续浑浑噩噩的过日子,有一天,下人突然对我说,少爷,你种的梅树活了,发新芽了。”
  赵信笑道:“我就去看了看这棵梅树。唉,真发芽了呢。明明要被当柴火烧掉的,怎么就发芽了呢?于是我就回去继续读书去了。”
  “然后子诚兄就考上亚元了。”
  “是啊,然后我就考上亚元了。”赵信大笑,“可惜解元被你拿走了。你看,这梅树不但没死,居然还开花了。红彤彤的,挺好看的。”
  “确实挺好看。”余柏林点头。
  赵信说完这一段往事之后,便和余柏林、卫玉楠聊起了风花雪月,还乘兴做了几首赏梅的诗词。刚才的压抑似乎只是错觉一般。
  赵家几位长辈都在上班,待日落西沉,他们下班之时,余柏林和卫玉楠已经离开,因此余柏林并未能得以拜见。
  离开赵府,余柏林坐在马车上,撩起马车车窗遮风的厚厚的布帘子,看着越来越小的赵府大门,叹了口气。
  赵信今天邀约,并非只是感叹梅花开了,感叹当初的落寞和坚持。
  他是拐着弯用自己的经历,给余柏林当前车之鉴呢。
  赵信估计从谁那里得知自己会参加下一届会试,怕自己前面的科举之路太过顺畅,若是这次失利,甚至连续失利,会成为下一个李湘陵。
  当年李湘陵也是院试乡试连续第一,志得意满的参加会试,结果接连两次不中后大受打击,从此放浪形骸游历山水花丛之间,专心诗词之道,再不管科举文章。
  赵信不能明着劝说。
  科举这个事,是要看运气的。
  说不得余柏林下次真能中,也说不得余柏林再下次能中。
  赵信只是余柏林同辈的朋友,他跑去跟余柏林说,你要是屡试不中也不要心灰意冷之类的话,那叫缺心眼。
  这是诅咒呢还是对人家没信心呢?
  可赵信又担心余柏林期望太高,到时候失望太大。甚至因为现在期望太高,太过骄傲,被之前的名声遮住了双眼,不能静下心做学问。
  趁巧他种的梅花开了,便邀请余柏林赏梅来了。
  余柏林忍不住摸了摸自己的脸,自言自语道:“我长得一副让人很担心的样子吗?”
  不只是赵信,张岳和陈磊也分别多次来信,劝说余柏林戒骄戒躁,平心静气。两位老师对余柏林的学问了解更深一些,他们对余柏林说,若能正常发挥,会试应当没问题。但若余柏林这一年不安心复习,就会落榜。
  而如果已经尽全力之后仍旧落榜,那只是运气不好,再战便可。科举路上考个三四次、甚至十几次的人还少吗?
  总而言之,尽人事,听天命。
  估计是余柏林身体年纪还小,又没有长辈在身边管教,无论师长还是同辈好友,都对他多担心了些。赵信之后,卫玉楠又邀请余柏林进府一聚,也从自己的经历出发,侧面劝说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