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7节
朱祁镇指着手中的永乐大典,用别有韵味的语气悠悠诵读起了某段内容:
“【祗薨,宣偕公主归于祖逖,累陈北伐之志于元帝,帝不耐之,数辞其请】。”
“【太兴元年春,倭国君来纱别尊使节至,觐元帝而奏之,言其国君寿终将至,子嗣皆凡庸,难承国祚,故乞天朝赐贤以嗣其位】。”
“【帝与王导、王敦共谋之,终以傅宣及弘农公主为遣倭之选】。”
“【傅宣与弘农公主合时三年终抵倭邦,即治水辟田,广敷文教,国遂以仁德名】。”
“【公主尝欲练倭卒以翼元帝北伐,然永昌纪元,王敦乱起,元帝愤懑而崩,北伐之志,遂致中辍……】”
朱祁镇在诵读内容的同时,头显也将对应的文字投放到了屏幕上,王通与张莹二人很轻松的便看清了上头的内容。
这段文言文虽然和白话文有一些区别,但所表达的意思还是很清楚的:
傅祗死去后,傅宣和弘农公主去投奔了一个叫祖逖的人,面见了晋元帝希望继续北伐。
不过晋元帝受限于各方面的因素,多次驳回了二人的要求。
后来倭国的来纱别尊……也就是应神天皇派遣使者进贡,应神天皇表示自己时日无多,众皇子又极其平庸,便恳请晋元帝派遣能人接替他的皇位。
元帝与王导、王敦商议之后,选择了傅宣与弘农公主为人选,二人带了大量的物资人才抵达倭国,傅宣的由此成为了霓虹所谓的中兴之主仁德天皇……
“唔,朱先生,我有个问题。”
看完这些内容后,一旁没怎么吭声的王通举起了手:
“就算应神天皇的儿子们水平很低,但这好歹也是个天皇的位置吧?”
“结果应神天皇就这样‘上供’给了晋元帝……是不是有点儿戏了?”
朱祁镇闻言笑了笑,解释道:
“王先生,您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合理,但却可能忽视了一个情况。”
“那就是……当时的霓虹国内可不是封建王朝制度,而是更加原始的部落文明。”
“天皇这个概念真正成为霓虹权力的最高象征,要一直等到公元七世纪……也就是孝德天皇的大化改新之后。”
“而在那之前的霓虹天皇,更多接近于部落领袖的定义,也就是所谓的禅让制——就像华夏古代尧舜禹的禅让一样,能者居之。”
“同时应神天皇也是霓虹最早接触华夏文化的领袖,他在位期间极其直观的认识到了倭国与华夏的差距,因此自知时日无多后,便希望晋元帝能派遣使者来接手霓虹这个烂摊子。”
“最终经过商议,傅宣和弘农公主便成为了最佳的人选,史书上的弘农公主自然也就下落不明了。”
正如朱祁镇所说。
倘若是七世纪后的霓虹,你想让外人接手天皇的位置是绝不可能的,因为那时候的天皇已经真正成为了霓虹权力与精神的最高象征。
但应神天皇时期却不一样,他那个时代甚至没有天皇这种称谓,顶多就是叫做王而已。
不夸张的说。
三四世纪的霓虹,也就脱离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没多久罢了。
这种情况下整个文明内部压根就不存在什么嫡长子继承制,某种程度上当时的御神子……也就是巫女的权力都和天皇差不多。
加上应神天皇他老妈当年觐见魏王得到了不少赏赐,这些赏赐无论是文化还是技艺都堪称降维级别的打击,所以应神天皇自身对于华夏也是存在某些敬畏的滤镜的。
不过这事儿倒也别笑人家,咱们近代的时候也对某些群体也有过类似的滤镜,并且还因此遭遇过重大的损失。
如果不是后来真神天团力挽狂澜,某个叫otto的家伙真能把活蹦乱跳的兔子祸害成麻辣兔头。
总而言之。
在这种背景下,自知寿命将近的应神天皇便选择了向晋朝求助。
然后……
某些可以冠以自古以来的事儿,就顺理成章的发生了。
第823章 中医那些事儿
“当然了。”
看着陷入沉思的王通与张莹,朱祁镇又轻轻摇了摇头:
“除了应神天皇……或者说倭岛的态度之外,东晋方面在这件事上也有很多内部博弈。”
“比如派往倭国的人选,《永乐大典》中摘录的一册野史里记载,晋元帝最早选定的其实是王敦。”
“但王敦那种智商的人物当然不会上这当,于是推来推去,便将目标锁定了一直嚷嚷着要去北伐汉赵的弘农公主。”
“所以弘农公主和傅宣与其说是受封,不如说是政治博弈后的……流放。”
说到这里。
朱祁镇忍不住再叹了口气。
晋这个朝代被称为魔法晋书目录可不是没有原因的,最为历史上极其魔幻的一段时期,东西两晋的朝廷自然也是一堆卧龙凤雏。
譬如晋元帝司马睿,这大抵是华夏这几千年来最窝囊的开国皇帝之一了。
他靠着琅邪王氏的支持而上位,但同样也因为琅邪王氏的独大而饱受压力,甚至被架空了权力。
不过历史上的司马睿倒也尝试过反抗,比如说重用刘隗、刁协、戴渊等人想要削弱王敦等等。
而《永乐大典》记载的分封倭国,也同样是一次类似的尝试。
根据翁同等人收集到的资料显示,司马睿在得知应神天皇请求后的第一人选,便是时任荆州牧的王敦,也就是架空他的对手。
为此司马睿甚至私下让霓虹的使者修改了碟文,将倭国描述成了虽然社会不发达但美女繁多的极乐净土——王敦可是个lsp了,即便在历史上都很色的那种。
奈何王敦一眼便看穿了司马睿的诡计,于是司马睿无奈之下只能先从boss换成了小怪,也就是弘农公主和傅宣这对夫妻。
印象弘农公主与傅宣从归来后就天天闹着要北伐,怀帝活着的时候理由是营救怀帝,怀帝被毒杀之后就变成了要一雪国耻,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三天两头给司马睿上压力。
而且与那些愤青不同的是,无论是弘农公主还是傅宣,这两人的身份都极具号召力,或者说极具正统性。
偏偏司马睿还没办法正面拒绝这个诉求,一来二去弘农公主便也成了司马睿眼中的一根钉子。
于是在司马睿和王敦的设计下,弘农公主与傅宣便入了局。
“在习凿齿记载的资料中,司马睿给这对夫妇画了个大饼。”
朱祁镇缓缓将手中的《永乐大典》放下,说道:
“他表示倭国的岛民未开教化,身材短小,但在战场上的表现却凶狠残暴。”
“因此他希望弘农公主夫妇能去倭国驯化这些岛民,晋元帝则在中土蓄养国力,数年之后双方可以合力出兵,夹击覆灭汉赵。”
“当然了,弘农公主未必就全然相信了这番说辞。”
“但晋元帝此前关于北伐的推脱举动让弘农公主已经看清了他的态度,因此无论相信与否,前往倭国都是她唯一的选择了。”
“至少在这件事上,弘农公主要比晋元帝更像一个男人——当时前往倭国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儿,遑论抵达倭国后的那些条条道道儿了。”
王通与张莹二人闻言,亦是沉沉叹了口气。
他们想到了近代的华夏,当时面对日寇的侵略,某些人的做法与司马睿何异?
不,甚至要比司马睿更差。
毕竟当时的司马睿其实也是有不出兵北伐的理由的,那时候东晋兵力有限,国家又是初建,内部动荡不已。
而匈奴汉赵在没有机动军事能力的情况下又很难越过长江,至少司马睿在位期间不会有太大的灭国风险。
但华夏当年的局势却要比这严峻无数倍,民族存亡只在顷刻之间,属于真正可能亡国灭种的绝境。
结果依旧有人选择了绥靖政策,高呼攘外必先安内,这可比司马睿脑瘫无数倍了……
可惜作为数字人的朱祁镇虽然有极强的算力支持,此时却也很难与二人做到共情,他依旧在做着后续的相关介绍:
“弘农公主夫妇到了倭国后励精图治,在各个层面都做出了大手笔的改动,并且很快收到了不错的成效,岛中的威望也达到了峰值。”
“不过就在他们准备出兵之际,王敦以诛杀刘隗的名义起兵攻入建康,谋夺司马氏政权,软禁了司马睿,司马睿最终在忧愤中病逝。”
“即位的司马绍虽然平定了王敦之乱,但一年后的325年便早早逝世了,享年不过二十七岁。”
“第三任的司马衍更惨,四岁即位,二十二岁驾崩,整个过程朝廷都被庾太后、王导与庾亮把持,出兵更是无从谈起。”
“同时整个过程中汉赵也灭亡了,因此弘农公主夫妇便把精力彻底放到了倭岛的平叛上。”
“华夏历史上所谓的倭王赞便是他们的后代,而那时候距离弘农公主夫妇入倭已经过去了近百年。”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倭岛倒也能称之为华夏的自古以来了……”
说到最后,朱祁镇的嘴角也扬起了一丝笑意。
作为数据集成体,他可太清楚自古以来这个词在华夏互联网上的意义了。
所以可以预见的是。
随着这部分《永乐大典》的公开,兔子们网民又可以迎来一阵全新的狂欢,至于小日子嘛……多半就要破防了。
“实际上不止这些。”
在介绍完有关霓虹天皇的文献后,朱祁镇继续带着张莹王通朝前走去:
“除了倭国文献之外,我们还在《永乐大典》中找到了很多其他珍贵的历史资源。”
“譬如说我们明确找到了扶余人隶属于华夏文明的记载,时间比现今认为的公元前1世纪还要早了两百多年。”
“又譬如说棒子的历史,目前可以肯定现在的棒子就是箕子朝鲜的后代,反倒是卫氏朝鲜没有多少血脉遗留了。”
“不过考虑到棒子的厚脸皮……这事儿倒也不怎么指望他们会认。”
箕子朝鲜和卫氏朝鲜都是棒子历史上的某个时期,其中箕子朝鲜由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在半岛建立,卫氏朝鲜则由燕国人卫满建立。
其实在上个世纪的时候,很多棒子还是承认箕子朝鲜和卫满朝鲜的事实的,奈何在霓虹侵略后大量霓虹学者认为箕子朝鲜是当时华夏的殖民地,引发了棒子多种角度的不满,于是破防的棒子们干脆就把两者全部推翻了。
如今随着各类考古实锤的增多,棒子们的态度也又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他们否认箕子时代,承认卫氏时代。
因为箕子时代在时间上属于文明的创建者,卫氏则偏向于入侵。
也就是在卫氏建立之前棒子们已经有足够规范的文明了,如此一来卫氏时代即便成立,也顶多就相当于华夏的元朝——元朝之前华夏可是有其他时期存在的,谁会说元朝是华夏文明的始祖?
所以也别一味喷棒子自大,人家其实也挺精明的。
总而言之。
在这些前置情况的基础上,《永乐大典》中即便发现了箕子朝鲜的实锤,棒子们多半也是不会认的。
“【祗薨,宣偕公主归于祖逖,累陈北伐之志于元帝,帝不耐之,数辞其请】。”
“【太兴元年春,倭国君来纱别尊使节至,觐元帝而奏之,言其国君寿终将至,子嗣皆凡庸,难承国祚,故乞天朝赐贤以嗣其位】。”
“【帝与王导、王敦共谋之,终以傅宣及弘农公主为遣倭之选】。”
“【傅宣与弘农公主合时三年终抵倭邦,即治水辟田,广敷文教,国遂以仁德名】。”
“【公主尝欲练倭卒以翼元帝北伐,然永昌纪元,王敦乱起,元帝愤懑而崩,北伐之志,遂致中辍……】”
朱祁镇在诵读内容的同时,头显也将对应的文字投放到了屏幕上,王通与张莹二人很轻松的便看清了上头的内容。
这段文言文虽然和白话文有一些区别,但所表达的意思还是很清楚的:
傅祗死去后,傅宣和弘农公主去投奔了一个叫祖逖的人,面见了晋元帝希望继续北伐。
不过晋元帝受限于各方面的因素,多次驳回了二人的要求。
后来倭国的来纱别尊……也就是应神天皇派遣使者进贡,应神天皇表示自己时日无多,众皇子又极其平庸,便恳请晋元帝派遣能人接替他的皇位。
元帝与王导、王敦商议之后,选择了傅宣与弘农公主为人选,二人带了大量的物资人才抵达倭国,傅宣的由此成为了霓虹所谓的中兴之主仁德天皇……
“唔,朱先生,我有个问题。”
看完这些内容后,一旁没怎么吭声的王通举起了手:
“就算应神天皇的儿子们水平很低,但这好歹也是个天皇的位置吧?”
“结果应神天皇就这样‘上供’给了晋元帝……是不是有点儿戏了?”
朱祁镇闻言笑了笑,解释道:
“王先生,您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合理,但却可能忽视了一个情况。”
“那就是……当时的霓虹国内可不是封建王朝制度,而是更加原始的部落文明。”
“天皇这个概念真正成为霓虹权力的最高象征,要一直等到公元七世纪……也就是孝德天皇的大化改新之后。”
“而在那之前的霓虹天皇,更多接近于部落领袖的定义,也就是所谓的禅让制——就像华夏古代尧舜禹的禅让一样,能者居之。”
“同时应神天皇也是霓虹最早接触华夏文化的领袖,他在位期间极其直观的认识到了倭国与华夏的差距,因此自知时日无多后,便希望晋元帝能派遣使者来接手霓虹这个烂摊子。”
“最终经过商议,傅宣和弘农公主便成为了最佳的人选,史书上的弘农公主自然也就下落不明了。”
正如朱祁镇所说。
倘若是七世纪后的霓虹,你想让外人接手天皇的位置是绝不可能的,因为那时候的天皇已经真正成为了霓虹权力与精神的最高象征。
但应神天皇时期却不一样,他那个时代甚至没有天皇这种称谓,顶多就是叫做王而已。
不夸张的说。
三四世纪的霓虹,也就脱离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没多久罢了。
这种情况下整个文明内部压根就不存在什么嫡长子继承制,某种程度上当时的御神子……也就是巫女的权力都和天皇差不多。
加上应神天皇他老妈当年觐见魏王得到了不少赏赐,这些赏赐无论是文化还是技艺都堪称降维级别的打击,所以应神天皇自身对于华夏也是存在某些敬畏的滤镜的。
不过这事儿倒也别笑人家,咱们近代的时候也对某些群体也有过类似的滤镜,并且还因此遭遇过重大的损失。
如果不是后来真神天团力挽狂澜,某个叫otto的家伙真能把活蹦乱跳的兔子祸害成麻辣兔头。
总而言之。
在这种背景下,自知寿命将近的应神天皇便选择了向晋朝求助。
然后……
某些可以冠以自古以来的事儿,就顺理成章的发生了。
第823章 中医那些事儿
“当然了。”
看着陷入沉思的王通与张莹,朱祁镇又轻轻摇了摇头:
“除了应神天皇……或者说倭岛的态度之外,东晋方面在这件事上也有很多内部博弈。”
“比如派往倭国的人选,《永乐大典》中摘录的一册野史里记载,晋元帝最早选定的其实是王敦。”
“但王敦那种智商的人物当然不会上这当,于是推来推去,便将目标锁定了一直嚷嚷着要去北伐汉赵的弘农公主。”
“所以弘农公主和傅宣与其说是受封,不如说是政治博弈后的……流放。”
说到这里。
朱祁镇忍不住再叹了口气。
晋这个朝代被称为魔法晋书目录可不是没有原因的,最为历史上极其魔幻的一段时期,东西两晋的朝廷自然也是一堆卧龙凤雏。
譬如晋元帝司马睿,这大抵是华夏这几千年来最窝囊的开国皇帝之一了。
他靠着琅邪王氏的支持而上位,但同样也因为琅邪王氏的独大而饱受压力,甚至被架空了权力。
不过历史上的司马睿倒也尝试过反抗,比如说重用刘隗、刁协、戴渊等人想要削弱王敦等等。
而《永乐大典》记载的分封倭国,也同样是一次类似的尝试。
根据翁同等人收集到的资料显示,司马睿在得知应神天皇请求后的第一人选,便是时任荆州牧的王敦,也就是架空他的对手。
为此司马睿甚至私下让霓虹的使者修改了碟文,将倭国描述成了虽然社会不发达但美女繁多的极乐净土——王敦可是个lsp了,即便在历史上都很色的那种。
奈何王敦一眼便看穿了司马睿的诡计,于是司马睿无奈之下只能先从boss换成了小怪,也就是弘农公主和傅宣这对夫妻。
印象弘农公主与傅宣从归来后就天天闹着要北伐,怀帝活着的时候理由是营救怀帝,怀帝被毒杀之后就变成了要一雪国耻,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三天两头给司马睿上压力。
而且与那些愤青不同的是,无论是弘农公主还是傅宣,这两人的身份都极具号召力,或者说极具正统性。
偏偏司马睿还没办法正面拒绝这个诉求,一来二去弘农公主便也成了司马睿眼中的一根钉子。
于是在司马睿和王敦的设计下,弘农公主与傅宣便入了局。
“在习凿齿记载的资料中,司马睿给这对夫妇画了个大饼。”
朱祁镇缓缓将手中的《永乐大典》放下,说道:
“他表示倭国的岛民未开教化,身材短小,但在战场上的表现却凶狠残暴。”
“因此他希望弘农公主夫妇能去倭国驯化这些岛民,晋元帝则在中土蓄养国力,数年之后双方可以合力出兵,夹击覆灭汉赵。”
“当然了,弘农公主未必就全然相信了这番说辞。”
“但晋元帝此前关于北伐的推脱举动让弘农公主已经看清了他的态度,因此无论相信与否,前往倭国都是她唯一的选择了。”
“至少在这件事上,弘农公主要比晋元帝更像一个男人——当时前往倭国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儿,遑论抵达倭国后的那些条条道道儿了。”
王通与张莹二人闻言,亦是沉沉叹了口气。
他们想到了近代的华夏,当时面对日寇的侵略,某些人的做法与司马睿何异?
不,甚至要比司马睿更差。
毕竟当时的司马睿其实也是有不出兵北伐的理由的,那时候东晋兵力有限,国家又是初建,内部动荡不已。
而匈奴汉赵在没有机动军事能力的情况下又很难越过长江,至少司马睿在位期间不会有太大的灭国风险。
但华夏当年的局势却要比这严峻无数倍,民族存亡只在顷刻之间,属于真正可能亡国灭种的绝境。
结果依旧有人选择了绥靖政策,高呼攘外必先安内,这可比司马睿脑瘫无数倍了……
可惜作为数字人的朱祁镇虽然有极强的算力支持,此时却也很难与二人做到共情,他依旧在做着后续的相关介绍:
“弘农公主夫妇到了倭国后励精图治,在各个层面都做出了大手笔的改动,并且很快收到了不错的成效,岛中的威望也达到了峰值。”
“不过就在他们准备出兵之际,王敦以诛杀刘隗的名义起兵攻入建康,谋夺司马氏政权,软禁了司马睿,司马睿最终在忧愤中病逝。”
“即位的司马绍虽然平定了王敦之乱,但一年后的325年便早早逝世了,享年不过二十七岁。”
“第三任的司马衍更惨,四岁即位,二十二岁驾崩,整个过程朝廷都被庾太后、王导与庾亮把持,出兵更是无从谈起。”
“同时整个过程中汉赵也灭亡了,因此弘农公主夫妇便把精力彻底放到了倭岛的平叛上。”
“华夏历史上所谓的倭王赞便是他们的后代,而那时候距离弘农公主夫妇入倭已经过去了近百年。”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倭岛倒也能称之为华夏的自古以来了……”
说到最后,朱祁镇的嘴角也扬起了一丝笑意。
作为数据集成体,他可太清楚自古以来这个词在华夏互联网上的意义了。
所以可以预见的是。
随着这部分《永乐大典》的公开,兔子们网民又可以迎来一阵全新的狂欢,至于小日子嘛……多半就要破防了。
“实际上不止这些。”
在介绍完有关霓虹天皇的文献后,朱祁镇继续带着张莹王通朝前走去:
“除了倭国文献之外,我们还在《永乐大典》中找到了很多其他珍贵的历史资源。”
“譬如说我们明确找到了扶余人隶属于华夏文明的记载,时间比现今认为的公元前1世纪还要早了两百多年。”
“又譬如说棒子的历史,目前可以肯定现在的棒子就是箕子朝鲜的后代,反倒是卫氏朝鲜没有多少血脉遗留了。”
“不过考虑到棒子的厚脸皮……这事儿倒也不怎么指望他们会认。”
箕子朝鲜和卫氏朝鲜都是棒子历史上的某个时期,其中箕子朝鲜由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在半岛建立,卫氏朝鲜则由燕国人卫满建立。
其实在上个世纪的时候,很多棒子还是承认箕子朝鲜和卫满朝鲜的事实的,奈何在霓虹侵略后大量霓虹学者认为箕子朝鲜是当时华夏的殖民地,引发了棒子多种角度的不满,于是破防的棒子们干脆就把两者全部推翻了。
如今随着各类考古实锤的增多,棒子们的态度也又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他们否认箕子时代,承认卫氏时代。
因为箕子时代在时间上属于文明的创建者,卫氏则偏向于入侵。
也就是在卫氏建立之前棒子们已经有足够规范的文明了,如此一来卫氏时代即便成立,也顶多就相当于华夏的元朝——元朝之前华夏可是有其他时期存在的,谁会说元朝是华夏文明的始祖?
所以也别一味喷棒子自大,人家其实也挺精明的。
总而言之。
在这些前置情况的基础上,《永乐大典》中即便发现了箕子朝鲜的实锤,棒子们多半也是不会认的。